春秋時期,有一年周朝發(fā)生了內(nèi)亂,晉國等一些國家派兵去幫助周天子。內(nèi)亂平定后,這些國家留下一些軍隊駐扎在都城,幫助周朝維持穩(wěn)定。
5年過去了,周敬王考慮到國家已經(jīng)穩(wěn)定了,想讓各國駐扎的軍隊撤回到本國去,并在撤離前幫助都城修好城墻,于是派大臣富辛與石張到晉國去交涉。
兩人到達晉國后,一方面向晉國表示感謝,一方面轉(zhuǎn)達了周敬王的心意。他們很委婉地說:“考慮到各國士兵的辛勞和遠離家鄉(xiāng),打算請各國軍隊撤回本國。為了維護都城的安全,希望各國幫助把都城成周(今河南洛陽一帶)的城墻加高加寬一些?!?/p>
晉國的君臣對這一情況進行商議,范獻子對執(zhí)政的魏獻子進言說:“與其在成周長期駐守,不如在那里增筑城墻以后撤軍,這既是天子的要求.也對我們有利。即使是以后再有事變,我們晉國也可以不再參加了。這樣各國諸侯都可以松一口氣??!”
魏獻子覺得說得有理,就同意了這一意見。接著,晉國派大臣伯音回答了周朝的使臣:“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于諸侯。”這樣周天子的意見得到了晉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同意。
幾個月后,魏獻子親自帶領一批人到了周朝的都城,他們會合了各國派來的官員,共同重溫了過去的盟約,商討了筑城的計劃,做好了筑城的準備工作。
史書在記載這段史實時,用了“奉承”這個詞?!胺睢笔墙邮?,“承”是承擔、承接?!胺畛小钡谋玖x是接受、遵照、執(zhí)行?,F(xiàn)在這詞的詞義有了很大的變化,變成了討好他人,向人獻殷勤的意思,帶有明顯的貶義。見于《左傳·昭公三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