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Google在美國舊金山召開了Google I/O 2016年度開發(fā)者大會,這是桑德爾·皮蔡成為Google CEO后的第一次Google I/O大會。
在2015年出任Google公司執(zhí)行長兼董事長的桑德爾·皮蔡(SundarPichai,又譯桑德爾·皮查伊或桑達·皮蔡)看起來并不那么起眼,但是當他緩慢地走向舞臺并以平靜的聲音和一個傻笑開始了Google I/O (Innovation in the Open,寓為“開放中創(chuàng)新”)2016年度開發(fā)者大會時,所有人都能夠感受到Google與蘋果和亞馬遜的不同:年輕、睿智而且充滿自信。雖然只有7 000人能夠在海岸線圓形劇場上參加Google的大會,但是有100多個國家現(xiàn)場直播,并且桑德爾·皮蔡還特別說明,超過100多萬的中國人在觀看在線視頻直播。
人工智能
在大會主題演講上,桑德爾·皮蔡一開場就說:“我相信,我們公司正處于一個轉折點。”對于沒有看過此次大會主題演講的朋友來說,或許會忽略了主題演講中最激動人心的一點,那就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是Google的焦點。
在這次主題演講中,人工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是唯一一個由桑德爾·皮蔡親自發(fā)布的產品,在介紹該產品時桑德爾·皮蔡特意通過各種應用場景說明該產品如何通過傳感器和用戶的數(shù)據模式以及上下文的關系,通過與用戶的一段對話,在得到用戶意見的情況下為用戶提供需要的信息,甚至是完成用戶想要做的事情,例如網上預訂機票、旅游策劃、組織他們的日程安排等。
該產品可以視為Google產品的“支點產品”,這個看似簡單的應用背后是Google的核心功能,涉及自然語言理解、知識處理系統(tǒng)、機器學習和知識獲取、自動推理和搜索方法等許多人工智能的方法。專注于人工智能領域的Google研究總監(jiān)彼得·諾維格之后補充說明:對于互聯(lián)網上的一切,Google都可以提供幫助。
存取隱含的知識
Google希望成為機器學習的主要核心力量,更希望能夠成為世界的接口。人工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僅僅是個開始,像亞馬遜Echo、蘋果的Siri或者是微軟的Cortana等類似的語音助手同樣也可以和Google的人工智能算法連接:查找“擁抱”,Google能夠提供根據人工智能算法識別和歸類的照片,而且用戶可以更進一步地要求從自己的照片集中找出所有人們擁抱的照片。Google Assistant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它能夠通過接口利用Google多年積累的智能網絡,存取從大量的數(shù)據中挖掘的隱含知識。而該網絡通過外部的訪問正變得越來越強大:每一個使用Google的人都加強了人工智能算法對世界的認識和知識。
一旦我們能夠理解這一切,那么也將能夠猜到桑德爾·皮蔡設想中未來的Google會是什么樣的:要使龐大的知識引擎能夠正常工作,數(shù)據基礎設施本身必須是智能的,必須能夠自動清理、編輯和壓縮數(shù)據,整合數(shù)據并建立邏輯連接。信息的具體位置已經不再重要,但其邏輯必須清楚。硬件的作用也發(fā)生了變化,其焦點從信息自動化處理轉移到與人類的互動信息處理。
為了提供信息,像Google Assistant這樣的軟件今后將作為中介提供交互功能,負責解釋用戶需求,并精確地提供或自動執(zhí)行解決方案。軟件不再是一定要安裝在傳統(tǒng)的設備上,可以有更多的形式:可以是手表上的一個小應用,也可以是汽車上語音輸入控制系統(tǒng)的一部分,或者是通過Google剛推出的Google Home這樣的智能家居設備實現(xiàn)。無論哪一種形式,它主要運行于后臺,并連接Google的數(shù)據中心和物聯(lián)網的傳感器。
Google I/O 2016年度開發(fā)者大會可以說并沒有發(fā)布什么激動人心的軟件或者硬件,然而所有的亮點都在人工智能上,從主題演講到Google Assistant,再到Google Home,貫穿始終的都是Google的焦點:人工智能,這或許是Google一直追尋的智能化世界的開端,遠比什么產品更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