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民
我們?nèi)|干村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無論老人還是小孩,都會說陜西方言。對于我們這些北京人來說,有些句子聽起來還比較費勁,畢竟那是150年前古老的陜西方言。
“時間可以治愈傷口”,這是真理。無論傷口有多深,只要生命尚存,它終究會愈合,痛苦終究會慢慢消化和淡忘。
從“東干村”返回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路上,我想起了這句話。我覺得把這句話用在“東干人”身上無比貼切。在過去的150年里,這句話其實就是東干人的生活寫照,也是他們的人生信念,陪伴他們度過漫長而艱難的歲月。
不堪回首的往事
東干村的婦女特別能干,家里家外“一把手”。她們至今的繡花手藝、發(fā)髻頭飾都保留著中國晚清的風(fēng)格。
東干人,是生活在中亞各國的華人穆斯林的統(tǒng)稱,如今大約有12萬人左右,他們分布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這四個從前蘇聯(lián)獨立出來的國家里。他們的祖先,是在150年前清朝同治年間,從陜西和甘肅等地遷徙出來的回民,當(dāng)時大約有1萬多人。
往事不堪回首,那是一次舉世無雙的跨國遷徙,堪稱人類歷史上最艱難的大規(guī)模的移民行動。它的原由,因為年代久遠加上政府諱言,現(xiàn)在許多國人并不了解。簡言之,在清朝同治末年,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陜西、甘肅兩省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回民暴動,對于這次暴動,在中國至今依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說。這種不同,從兩個不同的稱謂可見一斑:“陜甘回亂”,“陜甘回民起義”??傊@次長達數(shù)年的陜甘回民暴動,最終被左宗棠率領(lǐng)的湘軍平定,但它留下了極大的社會創(chuàng)傷,在這次武裝沖突中,回漢兩族人民死亡達2000萬人之多!陜西、甘肅、寧夏有些城池,因為大規(guī)模的殺戮完全變成了無人區(qū),男女老少,無一幸免。
還有一個直接后果,當(dāng)時有十幾萬回民暴動人員和眷屬被左宗棠部驅(qū)趕到新疆邊境一帶,他們拒絕向清軍投降,為了求生,在寒冬里翻越雪山進入沙俄境內(nèi)(現(xiàn)在吉爾吉斯斯坦)。這是一個嚴寒、饑餓、追殺交織在一起的痛苦經(jīng)歷,是一個挑戰(zhàn)人類意志極限的時刻。最終,只有1萬多人活著逃到了沙俄的地盤上。這1萬多人,就是如今生活在中亞各國的12萬華人穆斯林——東干人的祖先。
東干人,其實就是回民的意思,如今成為中亞各國的一支少數(shù)民族。
這是一段極為恐怖的歷史,我不想,也無法去評說這一悲慘事件的誰是誰非。即使今天可以找到150年前的一些歷史證據(jù),說實話,又能證明什么呢?在長達數(shù)年的時間里,2000多萬回漢人民被大規(guī)模屠殺了,連婦女兒童都未能幸免,兩邊都殺紅了眼!那是一段復(fù)雜、血腥的歷史,絕沒有辦法用幾句話去評論誰比誰更加正義。
走進東干村像是回國
我不想說歷史,我想說說今天的東干人,那些150年前幸存者的后代們,我剛剛?cè)グ菰L了他們。
12萬東干人,主要集中在中亞地區(qū)五個比較大的村落中,這五個村落如今分布在四個國家:哈薩克斯坦2個、吉爾吉斯斯坦1個、塔吉克斯坦1個、烏茲別克斯坦1個。在東干人內(nèi)部,他們把這五個村落統(tǒng)稱為“東干村”,或者叫“老回村”。雖然相距遙遠,彼此之間卻很熟悉,許多人都是親戚。在前蘇聯(lián)時,他們生活在一個國家里,自由來往。蘇聯(lián)解體后,雖然分屬不同國家,但仍然來往不斷,似乎沒有多大不便。
我去的是烏茲別克斯坦的“東干村”,它就在首都塔什干郊區(qū)。這個“東干村”的規(guī)模比較小,全村大概有1500多人,其中1000多人是東干人,還有少數(shù)烏茲別克族人、朝鮮族人、哈薩克族人。
一走進“東干村”,仿佛走進了陜西某地的一個村莊,讓我們這些外國人像回國一樣,毫無陌生之感!我們首先去的是一家姓白的家庭,因為聽說“老家”來人了,他們一大家子大約有二三十人,都匯聚在大客廳里等候我們,婦女們居然在包餃子,而且是韭菜餡的!哎呀媽呀,我們感動得差點沒有掉眼淚。這是國外嗎?還是在國內(nèi)?。?/p>
最戳中我們淚點的,是他們居然還說著一口地道的陜西土話,稱我們是“老家人”,就是那種我們在陜西經(jīng)常能夠聽到的親切的鄉(xiāng)音:婆姨、女子、娃……我們當(dāng)時直接全聽懂了,根本不用翻譯,大家那個興奮,那個高興!最有趣的,他們叫“領(lǐng)導(dǎo)”是“頭子”,叫“政府”是“衙門”,直接讓我們夢回大清了。
150年啦,東干人遠離中國,卻把家鄉(xiāng)的方言保留至今,而且始終當(dāng)作日常用語,這真是奇跡啊。
一進“東干村”,我們來訪的十幾個北京人,立即陷入在東干人的包圍之中,融化在東干人的熱情里。因為語言基本相通,于是三五成堆,家長里短聊得不亦樂乎。一群群的孩子們在我們身邊蹦跳著,過節(jié)般的高興。
我跟門外幾位中年男人分遞香煙,他們對“中華煙”一點不陌生,豎大姆指說:老家最好的煙!一番溝通,使我對這個“東干村”有了大致的了解。
150年前,中亞地區(qū)收留了無家可歸的東干人。作為回報,東干人對當(dāng)?shù)氐呢暙I也是巨大的。東干人來到之前,中亞的烏茲別克人、哈薩克人等,基本都是游牧民族,居無定所,吃牛羊肉和饃,不知蔬菜為何物,生活方式和生產(chǎn)方式相對落后。東干人來了之后,帶來了水稻種植技術(shù)和蔬菜種植技術(shù),從此這里的人民慢慢吃上了大米和蔬菜,逐漸變成了農(nóng)耕一族。還有,過去游牧民族是住帳篷的,寒冬靠木柴取暖。東干人帶來了“火炕”,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神奇的溫暖的床”,逐漸使當(dāng)?shù)厝烁鎰e了帳篷生活。這些變化,是東干人帶來的,是了不起的變化,他們把中原文明帶到了中亞地區(qū),促進了中亞的社會進步。
如果說絲綢之路不僅僅是經(jīng)商之路,同時也是傳遞文明的路線,那么這條路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東干人最后寫下的,盡管他們自己并未意識到這一點。
當(dāng)然,定居需要地盤,肥沃的土地必須用生命去爭奪和捍衛(wèi)。盡管當(dāng)年沙俄帝國收留了東干人,但是為了保住自己開墾的土地,東干人曾經(jīng)跟當(dāng)?shù)卦S多民族不惜流血戰(zhàn)斗,保衛(wèi)自己最后的家園。東干村的老人告訴我,為了占住這個村子和耕地,歷史上,他們曾經(jīng)跟朝鮮族人、吉爾吉斯族人、哈薩克族人多次血戰(zhàn),最后把他們打跑了。
不與外族通婚
對于定居異國的東干人來說,最大的難題并非一地一村之爭奪,而是要在強大的異族面前,如何確保本民族的繁衍和壯大,不使自己的族群消亡。這是從扎根中亞的第一代東干人開始,就代代相傳念念不忘的根本。他們要讓回民的純正血液在中亞的土地上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當(dāng)然第一位的事情,就是讓自己的族群健康地繁衍下去。所以,東干人決不與外族通婚,偶爾東干村的男人可以娶別族的女人,但是東干村的女人決不會嫁給外族的男人。要讓每一個東干女子生育的孩子就是純正的回民血統(tǒng)。但是困難來了,東干人本來人數(shù)就很少,我去的這個村子總共只有1000多個東干人,許多人彼此都是親戚,如果本村的東干人內(nèi)部通婚,近親概率極高,這非常不利于后代的健康。怎么辦呢?有辦法,東干人的婚姻,絕大部分都是“跨國婚姻”。我去的這個烏茲別克斯坦“東干村”的男人,找的媳婦都是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東干村”娶回來的,這就大大降低了近親的可能性。
這樣通婚的結(jié)果,衍生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xiàn)象,東干人的婚禮特別熱鬧,幾乎都是“跨國婚姻”,參與婚禮的人數(shù)之多,令人咋舌。常常是成百上千人匯聚一地,吃流水席,持續(xù)數(shù)天。這也許是東干人最為重要的社交活動,這不僅是一次婚禮,更是一次大型的“相親”活動。千里迢迢的,大家見一次面不容易,家里如有待婚男女青年的,都會抓住這個機會見面相親。
不過,最近幾年情況突然發(fā)生變化了,利用婚禮進行相親的人明顯減少,跨國自由戀愛的人數(shù)大量上升,原因是:有了微信?,F(xiàn)在中亞國家的各個“東干村”的青年人,大多都用上了微信”,千里迢迢微信牽,免去長途勞頓之苦。相親用微信,短信、語音、視頻各種手段隨便用,太方便了,美女帥哥微信一加,除了肌膚之親,想干嗎就干嗎。我們到了東干村,許多村民也跟我們互加微信?,F(xiàn)在沒有微信,都不好意思出國了。
除了族群繁衍,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沒有本民族的語言,這個民族很難說還有實際存在的意義,尤其當(dāng)自己是一個弱小的少數(shù)民族。東干人把陜甘方言,作為自己的民族語言,150年始終不渝堅持下來。他們的孩子,無論在學(xué)校里學(xué)的是俄語還是烏茲別克語,回家都必須說老家方言,否則不給飯吃,還會挨揍。這是東干人的家規(guī)。
所以,我們?nèi)|干村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無論老人還是小孩,都會說陜西方言。對于我們這些北京人來說,有些句子聽起來還比較費勁,畢竟那是150年前古老的陜西方言。但我想,如果我是陜西人的話,一定會如魚得水,倍感親切。
新一代東干人夢想到中國
還有一點特別不容易,東干人今天使用的陜甘方言,可不是用漢字書寫的,而是用斯拉夫字母拼寫出來的!也就是說,他們說的陜甘方言,比如說:婆姨、女子等等,寫在紙上是一串串的斯拉夫字母!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怪異的情況?這原因就要說到蘇聯(lián)當(dāng)年的文化控制政策,不允許少數(shù)民族使用自己的文字,一律必須使用俄語。在這種萬般無奈的處境下,東干人自己發(fā)明了用斯拉夫字母的發(fā)音,拼讀出陜甘方言,并完整保留原有的意思。真不得不佩服東干人的聰明,他們?yōu)榱藞允刈∽约旱恼Z言,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變通能力!
我們在東干村做客時,看到東干村的女子結(jié)婚時,穿的婚服、梳的發(fā)飾還保留了許多晚清時期的滿族風(fēng)格。端上來的食品當(dāng)中,除了大量的陜西飯菜之外,還有滿族特色的食品——沙其馬,真是感慨不已啊。歷史雖然已經(jīng)翻過了150年了,但是在東干村,中國的許多古樸的語言和風(fēng)俗卻被保留下來了。
東干人大多從事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塔什干的農(nóng)貿(mào)市場上,我看到賣蔬菜的大多是東干人,甚至有些蔬菜直接用“東干”命名,比如“東干蘿卜”。近幾年,東干人的就業(yè)開始跟中國搭上了線。隨著中國倡導(dǎo)“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許多中國企業(yè)陸續(xù)進入了中亞國家,這給東干人帶來了新的就業(yè)機會。中國企業(yè)特別青睞這些東干人,因為他們懂一些中文,便于溝通。他們特別勤勞,干活不怕吃苦。毋庸諱言,他們跟中國企業(yè)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我到過中鐵集團在當(dāng)?shù)匾粋€大型的隧道施工工地,東干人在這里當(dāng)翻譯、當(dāng)司機、當(dāng)工人的,比比皆是。剛開始時,我根本分不出來誰是中國人,誰是東干人。這種經(jīng)濟往來的增加,也使東干人對自己曾經(jīng)的祖國,有了新的向往。到陜西老家去旅游,到北京上海去讀書,是新一代東干人的夢想。
150年前,東干人的祖先逃離中國時,他們被大清帝國打入另冊。150年后,東干人靠自己在異域的頑強生存和奮斗,如今人口從當(dāng)初的1萬多人變成了12萬人,他們依然說著150年前的中國方言,依然保持著純正的回民血統(tǒng),他們依然把中國當(dāng)作自己的母國。雖然他們早已不是中國國籍,但他們依然是我們的兄弟。
150年的那筆民族仇恨,且讓古人們在九泉之下自己去清算吧,如果算不清楚,也請不要再麻煩我們了。無論如何,都不應(yīng)該讓我們接手仇恨,因為我們是兄弟。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本文作者為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