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辰蛟 王樹萱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福建廈門 361021)
?
泉州北渠規(guī)劃整治的處理策略研究
——以韓國清溪川改造為經驗借鑒
杜辰蛟王樹萱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從韓國清溪川復建案例中總結出四條經驗,即體現人水相諧的自然意識;強調生態(tài)化河道整治;實施徹底的截污工程和支持鼓勵公眾參與,提出了泉州北渠治理的生態(tài)化原則及主要策略。
清溪川;北渠;生態(tài)化整治
“城市河流作為城市生態(tài)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提供水源、交通航運、防洪排訊等功能,還具有調節(jié)氣候,削減污染等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盵1]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進入關鍵時期,經濟增長與生態(tài)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城市河流景觀資源珍貴,不合理的高強度開發(fā)建設使城市水環(huán)境污染日趨嚴重,泉州北渠就是典型例子。此外,由于對河流水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長期不重視,再加上地方政府管理不善,泉州北渠淤泥堆積嚴重,護岸做法單一,河道臟、亂、臭問題不斷。這直接導致了水生動植物的大量死亡,造成水資源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泉州北渠水污染問題現已成為制約泉州經濟社會發(fā)展、破壞城市形象、影響市民生活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世界河道的治理歷史中,首爾市清溪川復建工程堪稱經典,它不僅改良了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更是打造成了韓國的一張名片,對泉州北渠整治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清溪川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是橫貫首爾市東西的一條河流,全場10.84km(圖1、圖2)。20世紀50~60年代,韓國由于經濟的快速增長,大量的污廢水排入清溪川中,并被覆蓋成城市道路(圖3)。70年代,更是修建了高架橋(圖4),最后又重新恢復成內河。清溪川在歷史上經歷過多次的工程整治,例如疏通清淤、硬化河床、對河流進行截彎取直等等。但這些措施未能改善不斷惡化的環(huán)境,反而嚴重污染了沿河生態(tài),2003年7月起,以李明博市長為首的首爾市政府開始針對清溪川進行徹底改造,著力恢復清溪川的自然生態(tài)面貌,并于2005年10月竣工。
2.1決策過程
2002年6月,李明博就任首爾市市長,“就在就任當日,就成立了清溪川復興改造工程總部”[2],著力解決清溪川綜合整治等一系列問題,并以強大的政治勇氣,宣布了包括拆除清溪川高架橋等措施。得益于他的強力領導,清溪川的各項整治工程才得以順利地進行下去。
同年9月18日,李明博市長親自組織召開會議,倡導民眾暢所欲言,積極參與清溪川的復原工程,并及時向市民通報政府的各項工作。項目實施過程中,由市民委員會統一收集民眾意見,并對市民進行政策的宣傳與解讀,以及召開工作洽談會、聽證會,為市民提供咨詢服務。
清溪川綜合治理工程,雖能有效提高首爾市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品質,但在破土動工中間毫無疑問會給市民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在改造期間,需要進行廣泛的意見征集。但是因為該項目規(guī)模龐大,其中涉及到各類市民的切身利益,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需求。但在時任市長李明博的強力推進下,政府單位的各個部門組織專家與市民同社會各界力量一起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領導團體??梢哉f,清溪川工程的成功,離不開政府鼓勵、公眾參與。整個過程中,普通民眾獻計獻策,為工程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2.2主要做法
(1)拆除高架橋
清溪川的恢復重建工作,首先涉及到的就是交通方面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修建的這座高架橋,承擔著東西方向上重要的交通疏導功能。所以當政府決定拆除這座高架橋時,遭到了市民的一致反對,認為會加劇該地區(qū)的交通不暢的狀況。政府通過實地調研和與民眾的廣泛溝通,制定了相應的交通疏導措施,如增加公交數量“確保2·3條交通路”[3],施工前實行交通管制以及限流等,倡導市民乘坐公交出行,并強制運輸車輛夜間行駛,有效緩解了白天的交通壓力。所以施工完成后,并沒有出現市民之前預想的交通災難,局部的交通混亂也很快得到了解決,反而使很多市民養(yǎng)成了公交出行的習慣,該工程的實施深刻地影響了該地區(qū)的出行方式。
(2)河道水體復原
在拆除完高架橋之后,水體復原的問題擺在了眼前,清溪川被掩蓋到地下以后,許多污水直接排入其中,為了防止河道復原后的再次污染,政府新建立了獨立的污水系統,截流并隔離肆意排放的污水。另外就是水源問題,如果恢復此前全天然的自然河道,區(qū)域覆蓋面大,投資也巨大,所以可實施性不高。為保障清溪川的供水,在經過多種方案比較以后,最終采用3種方式向清溪川河道供水:“主要的方式是抽取經處理的漢江水,另一種方式是取地下水和雨水,由專門設立的處理廠提供。第三種方式是中水利用。”[4]
(3)河道景觀設計
清溪川復建工程的河道景觀設計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策略,詳盡思考了所在區(qū)域的地理特點,把當地的生態(tài)特征與地域實際相結合,根據各河段所處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和社會狀況,在不同的河段上采取不同的設計理念:西部上游河段是該區(qū)域的經濟中心,該段河道兩岸采用親水平臺的方式(圖4),方便政府職員和白領們工作之余的休閑要求;中部河段是大量游客聚集的地方,因此該段河道的設計強調濱水空間的慢性系統的休閑性,注重為旅游者提供休閑空間;東部河段歷史上曾是貧苦大眾生活的地方,該河段的景觀設計以恢復自然為主,結合現代濕地公園的設計策略,多采用原生態(tài)的植被,使市民和游客可以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圖5、圖6)。
2.3整治效果
清溪川的整治工程最大的效果就是重現了其自然生態(tài)的面貌,但整個工程的意義不僅僅是對一條原本承擔排污功能的河道進行生態(tài)還原,而是將城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打造出了一個新的城市名片,造就了一個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全新的清溪川。
首先,清溪川由公路復變成河流,還原了大自然本來面貌,對區(qū)域生態(tài)起到良好促進作用。據相關檢測,高架橋時期,這一帶的平均氣溫比市區(qū)高5℃以上,而在清溪川復原后,該區(qū)域的平均氣溫要比首爾市中心低3.6℃。同時,據測算,過去曾是高架橋或公路的地方,現在成了河邊風路,平均風速的增加改善了城市熱環(huán)境,緩解了城市的熱島效應。
其次,復建工程拆除了城區(qū)橫貫東西的高架橋,推動了城市公交系統的發(fā)展。據相關統計,2004年新公交系統開通使用后,乘坐公交車出行的市民較去年上升了11%;市民出門利用地鐵出行的人數上升了6%,在市中心則上升了13.7%。清溪川綜合整治工程改變了部分首爾市民的出行方式,也推動了首爾市綠色環(huán)保城市的發(fā)展進程。
最后,整治工程還帶來了很好的經濟和文化方面的綜合效益。清溪川綜合整治工程的完工,給江北老城區(qū)的開發(fā)建設帶來了良好的契機,改造后的清溪川擁有良好的生態(tài)景觀和嬉戲空間,并且它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進行了完美結合,其中新建的22座橋梁,定位是文化與藝術相會的空間,成為了20世紀初河流規(guī)劃整治的一個典范。
北渠位于泉州市區(qū)水系入海口附近,全長24.8km(圖7),它不僅承擔著城市防洪排澇的重要壓力,還為泉州市區(qū)數十萬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及廠區(qū)的工業(yè)用水,故北渠被稱為泉州的“生命渠”。
目前,北渠的河道整治工程缺乏生態(tài)的理念,忽視水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屬性,忽視水與駁岸、水生植物的有機聯系,更沒有考慮河流設施與周邊建筑的風格統一。使用大量的硬質材料如鋼筋混凝土、漿砌塊石等硬化護岸,河邊建立各式各樣的沿河護欄(圖8),這些措施不僅沒有起到保護河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還沒有考慮到沿河居民的親水性要求,使得北渠水質惡化、流量減少,造成河流的生態(tài)性失衡。
隨著泉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生態(tài)的認識不斷深入,社會各界對北渠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道不僅要滿足防洪的要求,還應結合泉州的歷史文化風貌,把河道打造成泉州市的一張新名片。沿河修建慢性系統,使之具有旅游、休閑和改善人居環(huán)境等各種現實功能。目前,北渠的傳統治理理念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北渠岌岌可危的污染現狀迫切需要植入生態(tài)化治理理念。
清溪川的改造工程,為北渠的改造治理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例。首先,目前北渠面臨的上述種種問題,同清溪川改造前期非常相似;其次,北渠仍延續(xù)清溪川整治初期的治理理念;最后,泉州城和韓國首爾一樣,均是歷史文化名城,北渠在泉州城的地位與清溪川在首爾的地位不相伯仲,清溪川改造的成功將首爾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對北渠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4.1體現人水相諧的意識
人水相諧是清溪川復建中的一個的重要原則,它也作為一個重要步驟,被列入首爾市建設生態(tài)城市的進程中。清溪川的整治工程處處考慮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尤其是它的景觀設計,創(chuàng)造出了生態(tài)和諧的美感。目前泉州北渠的整治工作未能考慮到這一點,沒有提供可供親水的空間,沿岸的護欄生硬地將人河隔開,護欄形式的選取也不甚恰當,阻礙了人的視線。
通過清溪川的案例可以看出,河道的親水性并不與安全性相悖,泉州北渠完全可以通過適當的親水平臺以及合理的護欄選擇,創(chuàng)造出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環(huán)境,以滿足沿岸居民休閑、安居的要求。
4.2強調生態(tài)化整治
目前泉州北渠的治理方法單一,沿岸的工程建設改變了河道的自然形態(tài),護岸采取簡單的硬化處理,割裂了河流與沿岸的有機聯系,從而對區(qū)域生態(tài)產生了惡劣影響,造成局部生態(tài)失衡。因此,北渠的整治需采用生態(tài)的修復方式,具體可以借鑒清溪川下游的生態(tài)處理方法,也可借鑒華僑大學廈門校區(qū)的“功能濕地”技術,恢復河道自然生態(tài)系統,節(jié)約水源。同時在規(guī)劃北渠的形態(tài)時,應遵循其自然演變規(guī)律,使河道恢復自然彎曲形態(tài),并完善其生態(tài)景觀建設,生成沿河景觀軸線。
4.3實施徹底的截污工程
目前北渠已成為納污河,平均每隔約1 000m就有
一個排污口,而且還存在工廠與居民自由開口現象,隨意排入生活與工業(yè)污水。要整治北渠的污染現狀必須首先實施徹底的截污工程,并使截污管道暢通,同時做好泉州市區(qū)各種排污管道的銜接,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另外,可以考慮利用中水技術,有效節(jié)約水源。同時,北渠整治的過程中還應該考慮二次污染的問題,由于很多垃圾廢物堆積在兩岸,這些在雨天均是潛在的污染源,需要提高重視。
4.4支持鼓勵公眾參與
清溪川的綜合治理工程的成功,很大原因在于市民的廣泛參與,河道整治是一項涉及面廣、影響甚大的事情,所以必須鼓勵公眾的廣泛參與才能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茖W的方案必須建立在社會各界廣泛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如果某一方面的處理欠考慮,必然會造成資金的巨大浪費,也會影響政府的形象。因此,在北渠整治的初始策劃階段就應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廣泛征求北渠沿岸居民和各界專家的意見。吸取以往的教訓,避免由于執(zhí)政者生態(tài)化理念的缺乏和處置不當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泉州北渠的治理應借鑒韓國清溪川上述4條基本經驗,在治理河道的基礎上,與泉州悠久文化相結合,打造出屬于自己的一張生態(tài)名片,才能貫徹落實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具體要求。
[1]閻水玉,王祥榮.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態(tài)建設中的意義和應用方法[J].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1999,12(6):36-38
[2][韓]李允熙:韓國首爾市清溪川復興改造工程的經驗借鑒.中國行政管理,2012,(3):96-100
[3]曹征齊,郭軍,漢城.還清溪川秀美生態(tài)[J].中國水利,2004,16:54-56
[4]冷紅,袁青.韓國首爾清溪川復興改造[Z].國際城市規(guī)劃,2007.22(4)
杜辰蛟(1989-),男,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及其理論方面的工作。
王樹萱(1991-),女,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及其理論方面的工作。
ResearchonhandlingstrategiesofplanningandmanagementforQuanzhouNorthCanal——borrowingideasfromremoldofCheonggyecheonstreamofSouthKorea
DU ChenjiaoWANG Shuxuan
(SchoolofArchitecture,HuaqiaoUniversity,Xiamen361021)
ThispaperhasderivedfourlessonsfromthecaseofrebuildingSouthKorea'scheonggyecheon,thatis,reflectingnaturalconsciousnessof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water,emphasizingontheecologicalriverregulation,implementingsewageinterceptionengineeringthoroughlyaswellassupportingandencouragingpublicparticipation.What’smore,ithasputforwardecologicalprinciplesandmainstrategiesforgovernanceofthenorthcanalinQuanzhou.
Cheonggyecheonstream;NorthCanal;Ecologicalregulation
華大研[2014]6號
杜辰蛟(1989-),男。
E-mail:496772399@qq.com
2016-01-18
TV212.5+2
A
1004-6135(2016)03-0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