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前夕,李大釗的文章第一次把“直接運動”公開提出來,為即將來臨的“五四”革命風暴發(fā)出了戰(zhàn)斗訊號。李大釗及團結在他周圍的革命知識分子為五四運動進行了思想動員和組織準備,他是五四運動的直接指導者和參與者。
五四運動的領導力量是什么呢?1939年以前,一般認為五四運動是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領導的。這種情況,隨著五四運動20周年紀念,毛澤東在1939年和1940年連續(xù)發(fā)表有關五四運動的文章而改變。1940年毛澤東提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的觀點。新中國成立后, 這種觀點日漸占據(jù)主流位置。
1950年,鄧拓發(fā)表《誰領導了五四運動?》一文,指出:“五四運動,是以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革命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基礎,而以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為領導骨干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1954年,華崗在《五四運動史》一文中強調,五四運動是“以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為領導骨干”。1962年,朱務善在《五四運動是否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提出,“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領導了五四運動”的觀點。
還有一些學者強調,五四運動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1963年,孫思白指出:五四時期“無產階級的政黨雖然還沒有誕生,但是這個運動的階級內容、口號、方向、目標等,凡足以體現(xiàn)無產階級領導權的諸特點,已經初步具備了”。另有一些學者則認為,五四運動是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領導的,“屬于無產階級領導權的范疇”。到1980年代,有學者具體提出“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領導的”和“無產階級領導的”觀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有學者提出“五四運動的真正推動和領導者應該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觀點。
以上為大陸學界20世紀80年代中期及以前的主要觀點。這一時期,海外學界對五四運動的研究頗為重視,包括對運動領導權的研究,與國內學界觀點不太一樣。周策縱在1960年出版了關于五四運動研究的第一本通論性著作《五四運動史》。他認為,促成五四運動的力量來自兩方面,一是日本對華政策之國內反映,二是留學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活動,五四運動使知識分子和新生的經濟力量基于共同的愛國意識而結合是核心。1971年,陳曾燾出版了《五四運動在上海》一書。他認為,五四時期在上海發(fā)生的社會運動是一個民眾運動。對于五四運動的領導人物,他強調絕無牽涉任何政治黨派在內,它只是一群愛國學生的愛國行動。人民的動員是由啟蒙知識分子領袖與學生干的。20世紀70年代,葉嘉熾在《五四與學運》一文中指出,學生是五四運動的主角,組織學生聯(lián)合會,并與社會上的工商團體結合,造成銳不可當?shù)膭萘?,喚醒了民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忱。然而學生為了尋找一有力量并可倚靠的盟友,對政黨發(fā)生興趣,也因此使運動失去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