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3次列車是全國最慢的火車,它運行全程184公里,用時近6個小時,平均時速32公里。全程票價11.5元,各站之間的票價僅一元。
這趟列車本來只是一列默默無聞了幾十年的鐵路職工通勤車。大約四年前,一些拍客將火車照片發(fā)到網(wǎng)上,“陳舊的車廂和低廉的票價,引起了人們對綠皮火車的懷念”。
翟濤覺得不僅僅是為了便捷省錢,“人們對綠皮火車的懷念,是因為它象征著年輕時的遠行、奮斗和夢想”。
南方周末記者 王瑞鋒
發(fā)自山東淄博
南方周末實習生 謝卓芳
乘務長劉國行今年56歲了,默默無聞開了一輩子綠皮火車。眼瞅著快要退休了,他卻沒想到自己執(zhí)開的7053次綠皮火車,竟然一下子火了。
為什么火?就因為慢。
7053次列車,一列由內燃機車拖掛四節(jié)車廂的綠皮火車,緩緩穿梭在山東淄博到泰山的山林間,全程184公里,單程用時近6個小時,平均時速32公里,算得上目前全中國最慢的火車。這趟車還特別便宜,全程票價11.5元,站與站之間的票價僅一元。
在中國,人們對綠皮火車有著復雜的感情。一方面,它嘈雜擁擠、運行遲緩;另一方面它承載著遠行的青春夢想和對物美價廉的渴盼。1990年代以前,無數(shù)綠皮火車蔓延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成為這個國家的一部分。此后,中國歷年推行鐵路大提速,綠皮火車逐漸完成使命淡出歷史舞臺。
這列行駛在山間的7053次綠皮小火車,意外地勾起了人們的回憶。有人專門從濟南、北京趕來,就為了找個臨窗的座位待上6個小時,懷念過去的緩慢時光;有人曬出只有一元錢的車票,感嘆它是時代里“最便宜的火車”……
車上沒有空調,只有搖頭的風扇,但人們更習慣打開車窗讓風呼呼地吹進來。緩慢行進的7053次列車,就是每個人心中那列獨特的綠皮火車。
乘務長的職責
2016年9月8日清晨5點多,淄博,山東中部的這座小城還沒有完全蘇醒,東方的天際只露出一抹亮色。
劉國行早早走出家門,趕往淄博火車站。作為7053次列車乘務長,今天是他當班的日子。路經(jīng)快餐店,他買了四個肉餡兒火燒和四個不帶餡兒的火燒,當做在火車上的三餐。
5點40分左右,他走進火車站前的檢查點,對著酒精測試儀吹氣?!伴_火車不允許酒駕,前晚也不能喝酒。”劉國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站臺車道內,各列紅色綠色的帶空調的、特快列車整齊排列,蓄勢待發(fā)。只有四節(jié)車廂的7053次顯得格外小巧。墨綠色的車廂上印著白底黑字,“泰山—淄博”。
乘務長屬于技術工種,火車車廂從出庫到運行再到返程入庫,所有技術問題均由劉國行負責解決,責任重大。
列車發(fā)車前,劉國行要對車廂進行繁瑣的檢查。他首先在車廂尾部掛上紅色的尾燈,再在首尾各掛上一面紅旗。這桿紅旗代表至高無上的命令,“只要紅旗在,表明正在檢車,任何情況下不允許開車。”
掛上紅旗后,劉國行拎著錘子和手電筒,圍著車廂叮叮當當?shù)厍么颍们幂喿?,看看彈簧。檢查完畢后,他撤掉一端的紅旗,機車車頭開始與車廂連接,他再次順著車廂檢查列車的普通剎車和緊急制動。檢車持續(xù)約一個小時,而這樣的檢查,每次發(fā)車前和收車后都要進行一遍。
早晨6點52分,乘客們檢票登車坐定,只有四節(jié)車廂的7053次列車準時發(fā)車。
這一天,從始發(fā)站上車的乘客多達百人,多數(shù)是淄博地區(qū)愛好旅行的“驢友”。7053次穿過淄博南部山區(qū),沿途的風景、農(nóng)家飯和各式各樣的集市,吸引著許多“驢友”乘坐這列綠皮火車。
7053次列車沒有配備常見的推著手推車的售貨員,因此整列火車運行當中,沒有“啤酒飲料礦泉水”,也沒有“花生瓜子八寶粥”。這趟火車跑得慢,也基本上不超載,所以也沒有人喊“把腿收一收”。
除此之外,7053次列車擁有人們對綠皮火車永久的印象,皮革座椅,搖頭風扇,上下開啟的車窗,以及——慢。
驢友的最愛
在行駛了48分鐘之后,7點40分,7053次抵達26公里外的臨淄區(qū)火車站。兩千多年前,臨淄曾是齊國國都,人們出行依靠步行和馬車,步履緩慢。
從臨淄開始,列車運行方向需要變化,機車車頭也將從車頭調換到車尾。乘務長劉國行照例把繁瑣的車檢再重復一遍,掛尾燈,插紅旗,指揮機車和車廂分離,檢查連接管口,機車連接,測試制動裝置。一切完備后,發(fā)車。
其間,一列白色動車從綠皮車旁疾馳而過,像是兩個時空的撞擊和交接。
離開臨淄區(qū)后,四節(jié)車廂的7053次駛入南部山區(qū),如一條短小的蛇,穿行在山林中。乘務長劉國行望著窗外,列車進出隧道,光線忽明忽暗。
劉國行出身于鐵路世家。清朝末年,爺爺曾為德國人修建膠濟鐵路;抗戰(zhàn)時期,父親被迫給日本侵略者修筑鐵路。1949年之后,鐵路仍然屬于軍事戰(zhàn)備設施,火車都是綠色的。
1952年,劉國行的父親被抽調到北京開專列,多年后他回到淄博,被安排進工會擔任領導工作。但劉國行的父親擁有與那個時代相匹配的性格,他認為工人應該下到一線,于是拒絕了工會的工作,一直擔任檢修火車的工段工長。
8點14分,7053次??磕铣鹦≌?,上來的乘客依然是許多背著登山裝備的驢友,車廂略顯擁擠。
行駛在辛泰線上的7053次列車,共歷經(jīng)12個小車站,幾乎逢站必停。不同于其他火車的是,除了淄博站、萊蕪東站和泰山站賣票,其余??空径际巧宪囇a票。列車上專門配備了一名售票員,負責給乘客辦理補票手續(xù)。7053次列車的票價比高鐵票低了太多,全程票價11.5元,各站之間的票價僅一元。
鐵路沿線的山區(qū)景色和農(nóng)家風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驢友,是這列慢火車忽然火爆的主要原因。7053次列車本來只是一列默默無聞了幾十年的鐵路職工通勤車,劉國行說,大約四年前,一些拍客將火車照片發(fā)到網(wǎng)上,“陳舊的車廂和低廉的票價,引起了人們對綠皮火車的懷念”。
此時淄博南部山區(qū)的景色正美。時值秋收季節(jié),從車窗望去,田地里金燦燦的玉米已經(jīng)成熟,山上的山棗正是最甜的時候,如果日子合適,還能趕上鄉(xiāng)村的集市。
9點28分,列車抵達源遷站,驢友們歡呼著下車,奔向高山和農(nóng)村,車廂內頓時顯得很空蕩。
73歲的源泉鎮(zhèn)農(nóng)民李明軍拎著一包玉米從這一站上車,他對7053次有著濃厚的感情,“坐了快40年,這趟車有我一份功勞?!崩蠲鬈娬f,1970年代,他曾作為支援建設的農(nóng)民工,參與修筑辛泰線,“任務是砸石子,鋪鐵道,砸一筐給幾分錢。”
辛泰線的修建同樣是出于戰(zhàn)備考慮。1960年代末,山東省根據(jù)中央提出的“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和“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決定修建辛泰鐵路。
歷時數(shù)年,7053次于1970年代通車后,除了執(zhí)行戰(zhàn)備任務,另一個用途是運送沿線上下班的鐵路職工,延續(xù)至今。?下轉第3版
“機車每天燒油起碼9000升,現(xiàn)在是賠錢運行?!币幻F路職工向南方周末記者抱怨說,由于驢友坐車的越來越多,鐵路通勤職工有時候沒有位子坐,只能站幾個小時上下班,這樣也增加了列車員的工作量。
綠皮車往事
7053次列車抵達萊蕪東站是在10點54分。火車上沒有餐車,在16分鐘的停車時間內,劉國行迅速吃完三個火燒,喝完一杯水,匆匆解決了午飯。
隨即,他來回巡視車廂,從配電箱到控制箱、窗戶、風扇開關,都要檢查一遍。這套工序他執(zhí)行了近三十年。
劉國行1989年調入濟南鐵路局青島分局火車檢修車間,拜師學藝三年,考試合格,一步一步成為一名高級檢車員。1992年,他執(zhí)開的第一輛火車,也是一列綠皮火車,從淄博經(jīng)東營到南京的浦口。
彼時,綠皮火車依然是全國通行的主流客車,但它時速緩慢,不足50公里。整個中國歷經(jīng)十余年的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發(fā)展后,綠皮火車愈發(fā)顯現(xiàn)運力不足,隨著一年一度的春運出現(xiàn)之后,鐵路運力更是捉襟見肘。
當時最好的解決的辦法是調集更多的綠皮車,增加運力。1993年臨近春節(jié),劉國行接到鐵道部的命令,要求屯兵武漢?!八^屯兵,就是從客流量不大的鐵路局,抽調列車到客流量大的局?!痹诋敃r鐵道部的語境中,鐵路仍然帶有濃重的軍事戰(zhàn)備意義,各鐵路局支援春運的行動,稱之為“屯兵”,下達的任務稱之為“命令”。
劉國行隨一輛綠皮火車從濟南開到武漢待命。他們在武漢接受的任務是,把乘客從武漢運到福州,然后從福州回武漢;再把人從武漢運到廣州,再從廣州運人回武漢?!澳菚r候,從武漢到廣州,要跑上一天半到兩天?!眲姓f。
這次屯兵,讓劉國行見識到了綠皮火車的運力,也見識了乘客的忍耐力?!白?,行李架上,廁所里,洗臉池上,全都是人。”劉國行說,過度擁擠與當時指揮員沒有經(jīng)驗有關,往往有多少人就放多少人進站,人們想方設法鉆進車廂,直到再也進不去人為止。
那時候的綠皮車廂里,乘客多到列車員根本無法打掃衛(wèi)生,車到終點時,人們吃剩下的甘蔗皮,多到甚至能沒過坐席的高度。
更讓劉國行稱奇的是,只要火車運行后,在這個逼仄嘈雜的空間內,擁擠的人們總能想到和諧相處的辦法,他們不僅能一起嗑瓜子、吃水果、打牌,還會彼此謙讓,為對方騰挪空地。
但火車超載給檢車員帶來巨大安全壓力,“各車廂的乘客數(shù)量不一樣,車廂連接處的彈簧和車鉤容易磨損失效,發(fā)生安全事故。”劉國行記得那時候,他經(jīng)常是從乘客的身上爬過去,甚至是趴在乘客身上,檢查車體零部件,乘客也欣然配合。
如今,盡管劉國行依然巡檢綠皮火車,但他再也不用擔心出現(xiàn)往日的擁擠嘈雜。1990年代后期,劉國行執(zhí)開的綠皮火車陸續(xù)停運,2000年,他被調入7053次列車,成為這列小火車的乘務長。此時,全國列車已歷經(jīng)三次大提速,旅客列車平均時速達到60.3公里,更快更舒適的空調車、特快、直達車,在全國蔓延。
無論從車次到乘客,綠皮火車正變得日漸稀疏。如7053次列車那樣慢慢開的綠皮車,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
“遠行、奮斗和夢想”
大部分驢友從源遷站下車后,劉國行再次巡檢列車,車上只剩下沿線農(nóng)民和鐵路職工。7053次曾是山區(qū)農(nóng)民出遠門的重要交通工具。
李明軍這次乘車,是專門給在泰安工作的兒子送幾根新收的玉米嘗嘗。這個坐了40年7053次的農(nóng)民記得,以前車廂內盡是挑著花椒大棗進城賣貨的農(nóng)民,第二天再挑著日用品回村,上車如到家,“以前是農(nóng)民坐車進城賣貨,現(xiàn)在反過來了,城里人坐著這車到農(nóng)村趕集”。
也并不都是美好回憶。劉國行執(zhí)開7053次的第一年,巡車檢車時,看到一個農(nóng)民扒火車,從車廂外掉了下去。2011年,一個農(nóng)民騎摩托車強行闖桿,與火車發(fā)生碰撞,當場死亡。最近的是一個月前,有行人擋道,列車緊急制動,劉國行下車檢查時摔傷了胯骨。
年輕人翟濤一直是7053次列車的忠實乘客。翟濤的老家位于太河鎮(zhèn)的山里,從淄博坐汽車回老家,他首先要花4.5元坐車到淄川汽車站,再花6元到太河鎮(zhèn),折騰下來要兩個小時。冬天大雪封山,山路難行,而坐這趟綠皮火車,不僅順暢許多,而且只要4元錢就夠了。
翟濤覺得不僅僅是為了便捷省錢,“人們對綠皮火車的懷念,是因為它象征著年輕時的遠行、奮斗和夢想?!?/p>
翟濤如今是淄博一所中學的老師,2004年,他曾乘著7053次綠皮火車從鎮(zhèn)上到市里,又登上另一列綠皮火車從市里到省城上大學。畢業(yè)后,他從濟南到北京找工作,站了9個小時,乘坐的還是一列綠皮火車。
但綠皮火車終將退出歷史舞臺。2007年,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動車和高速鐵路相繼涌現(xiàn),綠皮火車的軌跡漸漸從鐵路運行圖上褪去。
56歲的劉國行覺得自己就是綠皮火車的一個輪子,雖然破舊遲緩,但穩(wěn)重踏實,他希望能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赝瓿勺约旱氖姑?/p>
中午12點41分,在穿越了159個涵洞、56座橋梁、22座隧道之后,7053次綠皮火車抵達泰山站,準時。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劉國行、李明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