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洪
[摘要]目的 對上尿路梗阻伴尿膿毒癥急診微創(chuàng)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研究。方法 收集本院泌尿科2013年10月~2015年11月診治的75例上尿路梗阻伴尿膿毒癥患者,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治療組給予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入雙J管引流術,參照組給予B超引導下經皮腎穿刺造瘺術,觀察最終的治療效果。結果 (1)治療組引流成功率為94.9%(37/39)顯著高于參照組的72.2%(26/3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7.1 5,P<0.05);(2)治療組患者尿膿毒癥控制時間(6.1±1.14)d顯著短于參照組的(8.5±2.4)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618,P<0.05);(3)治療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7%(3/39)顯著低于參照組的27.8%(10/3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27,P<0.05)。結論 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入雙是J管引流術這種急診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應用于上尿路梗阻伴尿膿毒癥患者中的效果確切,能夠大大提高引流成功率以及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縮短尿膿毒癥控制時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上尿路梗阻;尿膿毒癥;急診微創(chuàng)治療
[中圖分類號]R6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8—208—03
尿膿毒癥屬于臨床上一種發(fā)病率很高的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以上尿路梗阻這種泌尿系統(tǒng)感染而造成的尿膿毒癥最為常見,如果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則有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本院將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入雙」管引流術應用于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收治的上尿路梗阻伴尿膿毒癥患者中,效果較為理想,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搜集本院泌尿科2013年10月~2015年11月診治的75例上尿路梗阻伴尿膿毒癥患者,以上所有患者均經靜脈腎盂造影、CT、B超、MRI水成像、腹部X線平片等各項臨床檢查確診,其診斷標準為臨床表現(xiàn)全身發(fā)熱,體溫≥38.30C或≤360C,心率超過90次,min,呼吸頻率≥30次,min,身體出現(xiàn)明顯水腫;白細胞≥12×109/L血漿C反應蛋白≥2個標準差;收縮壓≤90mm Hg,平均靜脈壓≤70mm Hg;高乳酸血癥≥3mmol/L,器官出現(xiàn)功能障礙等。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治療組和參照組,治療組39例,年齡22~76歲;平均(45.3±3.4)歲;女12例,男27例;梗阻類型:右側上尿路梗阻16例,左側上尿路梗阻23例;梗阻原因:腎結石致梗阻6例,因輸尿管結石致梗阻26例,輸尿管腎盂交界處狹窄致梗阻3例,輸尿管下段狹窄引起梗阻4例。參照組36例,年齡20~74歲,平均(45.1±3.4)歲;女11例,男25例;梗阻類型:右側上尿路梗阻15例,左側上尿路梗阻21例;梗阻原因:腎結石致梗阻4例,因輸尿管結石致梗阻27例,輸尿管腎盂交界處狹窄致梗阻2例,輸尿管下段狹窄引起梗阻3例?;颊叩幕九R床資料對比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立即對患者進行血、尿細菌培養(yǎng),并給予患者補液、抗生素抗感染、支持治療等;如果患者的血壓在90/60mm Hg以下,尿量在17mL/h以內,則需要給患者開通中心靜脈通道,并快速補液,同時對患者的中心靜脈壓、尿量進行監(jiān)測,并給予血管活性藥物進行治療。所有患者術前均進行靜脈腎盂造影、CT、B超、MRI水成像、腹部X線平片等各項常規(guī)檢查,對上尿路梗阻的原因進行探查。
1.2.1參照組治療方法 本組的36例患者接受B超引導下經皮腎穿刺造瘺術進行治療:麻醉方式為局部浸潤麻醉,為患者采取仰臥位,穿刺的位置在患側肩胛下線與腋后線間第12肋間(或者第11肋間),在B超引導下采用長約20cm的18G穿刺針進行穿刺處理,然后將針芯拔出,患者尿液流出后將斑馬導絲自穿刺針通道置入,作長約0.8cm的切口于穿刺皮膚處,對斑馬導絲進行固定后將穿刺針拔出,采用旋轉推進的方法將擴張管沿導絲推進目標腎盞,然后分別采用F6、F8、F10、F12擴張管進行擴張?zhí)幚?,然后將F10或F12硅膠引流管沿斑馬導絲自擴張鞘內置入并入腎盂,將導絲拔出,患者尿液流出后將擴張管外鞘拔出,為防止造瘺管滑脫要對其進行縫合固定。B超引導下將F8穿刺套管針(日本進口)直接穿刺入擴張的目標腎盞,將針芯拔出后如果存在尿液流出情況,則將導管向內推入3~5cm,最后將金屬針鞘拔出并對引流管進行縫合固定處理。
1.2.2治療組治療方法 本組的39例患者接受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入雙J管引流術進行治療:麻醉方式為尿道表面麻醉,如果部分男性患者存在疼痛敏感的情況,并且對經尿道手術無法耐受,則需要加用基礎麻醉。對患者采取截石位,然后在電視攝像系統(tǒng)監(jiān)視下對患者進行治療,將生理鹽水進行脈沖式液壓灌注泵灌注,將輸尿管導管或安全導絲入輸尿管在德國Wolf F8.0/9.8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入,當鏡體頭端置入后將灌注流量盡量減少或者關閉,讓鏡體緩慢向上推進,如果發(fā)現(xiàn)結石,則可以將其向上推離嵌頓處;如果存在推離困難的情況,則需要對患者進行氣壓彈道碎石術,將結石松動后進行擴張?zhí)幚?,將積水(膿液)抽盡后,在腎盂內置入安全導絲并將輸尿管鏡退出,將F7或F8雙J管逆行置入,并常規(guī)留置導尿。
1.3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得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55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的形式表示,正態(tài)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樣本均數(shù)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樣本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引流成功率和尿膿毒癥控制時間對比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引流成功率為94.9%(37/39)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治療組患者尿膿毒癥控制時間(6.1±1.14)d顯著短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7%(3/39),顯著低于參照組的27.8%(10/3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討論
泌尿系統(tǒng)結石、腫瘤、結核等均是導致上尿路梗阻發(fā)生的常見原因,上尿路梗阻出現(xiàn)時會導致腎盂內壓力大大增加,經常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休克或者嚴重全身中毒癥狀,當腎盂內嚴重感染積膿時則很容易造成尿膿毒癥,上尿路梗阻伴尿膿毒癥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這種疾病如果只是進行抗感染治療一般無法將感染情況進行有效控制,并且在存在上尿路感染情況時,患者的手術耐受能力較差,并且容易出現(xiàn)輸尿管壁水腫、脆弱等情況,術后還有可能會加重內源性炎性因子對機體的損傷,因此臨床醫(yī)師認為對該病進行治療時應該先行急診手術引流,待患者的感染情況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將上尿路梗阻病因進行去除。
B超引導下經皮腎穿刺造瘺術、膀胱鏡下逆行置入雙J管引流術、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入雙J管引流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常用的幾種方式。隨著醫(yī)療科技以及輸尿管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入雙J管引流術已經廣泛應用于上尿路梗阻伴尿膿毒癥臨床治療的實踐中,這種方式屬于一種經自然腔道的手術方式,手術過程中不需要對患者患腎積水的程度進行考慮,并且具有廣泛的手術適應證,操作簡便,從而手術方式和過程也更容易被泌尿外科醫(yī)生使用。
在本次研究中,對我院收治的75例上尿路梗阻伴尿膿毒癥患者分別采取兩種不同的急診治療方式,結果顯示,治療組引流成功率為94.9%顯著高于參照組的72.2%;研究組患者尿膿毒癥控制時間顯著短于參照組;治療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7%顯著低于參照組的27.8%。因此,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入雙J管引流術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上尿路梗阻伴尿膿毒癥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臨床應用價值高。
綜上所述,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入雙J管引流術這種急診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應用于上尿路梗阻伴尿膿毒癥患者中的效果確切,能夠大大提高引流成功率以及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縮短尿膿毒癥控制時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