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沖 張丹
摘要:摘要基于2011 年“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查”全國基線調查數據,研究城市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對其健康的影響。研究結果發(fā)現社會活動參與對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抑郁情緒均有顯著影響。社會活動參與越多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方面表現得越好;抑郁情緒也越少??梢?,社會活動參與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本文的研究結論支持了活動理論的觀點,即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可以增進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本文還發(fā)現性別、年齡、婚姻狀況、醫(yī)療保險、吸煙、喝酒等變量均對老年人健康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關鍵詞城市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健康;影響
中圖分類號:中圖分類號C91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6)05-0055-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605006
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baseline survey data of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 in 2011,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social activities on urban elderly peoples heal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ctivitie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depression. The more the elderly people participate in social activities, the better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they will have, and the less depressed mood they will get. Visibly, soci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view that social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can improve the elder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finds that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health insurance, smoking, drinking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elderly peoples health.
Keywords:urban elderly;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ctivities; health; influence
一、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醫(yī)療水平也不斷進步,人類的預期壽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全球的一大趨勢,我國也不例外。根據預測,203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guī)模將達到23億,2050年老年人口將進一步達到33億[1],到時差不多三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與年齡增長以及時間的推移均呈現負相關關系,尤其是伴隨年齡的增長,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表現為發(fā)病率、傷殘率不斷上升,自理能力大大下降。根據1993-2013年國家衛(wèi)生服務調查數據,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兩周患病率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尤其是老年人的兩周患病率不僅高,而且上升趨勢尤為明顯,1993年城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兩周患病率為310‰,2013年上升至736‰;同時段,農村老年人的兩周患病率也從216‰上升至488%??梢姡鞘欣夏耆说慕】禒顩r比農村更加嚴重,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
追述歷史,可以發(fā)現20世紀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伯吉斯(Burgess)率先從社會參與的視角研究老齡化[2],此后老年人的社會參與逐漸受到社會和學界的關注。1982年的《維也納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2002年的《馬德里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中均強調應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老年人充分融入和參與社會。老年人的社會參與也被納入發(fā)展戰(zhàn)略,以解決全球加劇的老齡化問題[3]。當前我國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情況如何?社會參與對其健康是否有影響?影響程度又怎樣?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研究,尤其健康狀況較差的城市老年人更值得我們關注。社會參與是否能夠改善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亟待論證。
因此,本文的研究,即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通過微觀數據,分析當前我國城市老年人的社會活動參與對其健康的影響。
二、文獻回顧
關于社會活動參與對健康影響的研究,可以起源于活動理論和疏離理論,活動理論認為,老年人經常活動是保持自尊、獲得心理滿足和健康長壽的基礎與關鍵,應該保證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權力,而不是讓他們從一切社會角色中退出來。并且認為保持適當的智力、體力和參加一定社會活動是晚年生活的需要?;顒永碚摴膭罾夏耆嗽诶夏昶谌匀唤洺⒓由鐣顒?,因為這不僅有利于其身體健康,更有利于其心理健康[4-5]。與之相反的疏離理論則認為,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脫離原有的社會角色,減少社會活動 [6]。疏離理論把該過程看作老年人適應晚年生活的正常過程,通過與社會的疏離,過上一種平靜和令人滿意的晚年生活,進而讓社會權利交接井然有序,這對社會和老年人本身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它主張老年人減少或不進行社會活動,以更好地適應老年期的生活。鑒于活動理論和疏離理論在解釋老年社會參與和健康關系時的差異,連續(xù)性理論則綜合了兩個理論的觀點。連續(xù)性理論認為,假設某個人在進入老年以后,仍能保持以往的生活習慣和圈子,那么他(她)便會安度晚年。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要適應共同的規(guī)范,而是按照自己的個性來制定標準,這是建立老年人生活滿意程度的基礎。
從社會活動參與對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來看,國外的研究證明,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對提升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尤其是降低抑郁和孤獨情緒具有積極的作用[7-12]。參與社會活動較多的老年人,其認知功能更強[13-14],死亡率更低[15-16],身體機能更好[17]。厄爾德曼·帕爾莫爾(Erdman Pulmore)在1955-1967年期間對 127人進行了四次訪問,通過對男女性別的活動和態(tài)度的變化進行比較,其研究結果證明了活動理論的合理性,那些積極參加活動的人生活滿意程度最高,而那些減少活動的人生活滿意得分較低[2]。艾爾美多姆(Almedom)的研究也發(fā)現參加社會活動能減緩老年人的認知下降過程,有助于保護其心理健康[18]。西爾文(Sirven)和德布朗(Debrand)利用2004年的歐洲SHARE數據,研究50歲及以上群體社會參與對其健康的影響,發(fā)現社會參與對健康有顯著的貢獻[19]。柯瑞森(Croezen)等也是利用歐洲SHARE數據研究發(fā)現老年社會活動參與對其健康的影響需要分類區(qū)別,不同類型的社會活動,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也不一樣,參加宗教組織對其健康的促進作用最明顯[20]。國內有關社會活動參與對老年健康影響的文獻,從CNKI的搜索來看,還相對較少。一些學者在研究老年問題時有所涉及,如袁緝輝認為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能減緩身體和心理功能下降,從而能保持身心健康[21]。鄔滄萍、楊宗傳等的研究也提到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既有助于繼續(xù)發(fā)揮人才資源的作用,補充人力資源的不足,又可以幫助老年人實現精神寄托和減少孤獨感,增進身心健康[22-23]。王德文、葉文振的研究推斷較少參與戶外休閑生活是老年女性健康狀況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要鼓勵老年女性多參加社會活動[24]。曾毅、顧大男的研究發(fā)現老年人參與社會和休閑活動越多,越有助于其健康,以及降低殘障發(fā)生率,其認知功能障礙也越低,死亡風險也更低[25]。劉西國的研究發(fā)現社會活動中的社交活動,能夠降低老年人的抑郁癥傾向,提升其生活滿意度[26]。國內的研究也認為社會參與與老年健康之間有正向關系,但是大多數都是定性或者簡單的相關性分析。
以往的學者主要研究了社會參與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對生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研究相對較少。然而,社會參與對健康的影響存在一個相互的過程。到底是社會參與影響健康,還是健康影響社會參與,值得研究。本文將引入工具變量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這也是以往學者鮮有使用的。專門研究城市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對其健康影響的文獻屈指可數,且僅停留在相關性的研究,對于系統(tǒng)的實證研究相當缺乏。因此,通過工具變量法來分析城市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對其健康的影響值得研究。
三、研究設計
1.研究假設
老年人的社會活動參與從活動理論來看,是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但是從疏離理論分析卻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生活,連續(xù)性理論則不明確。本文認為社會活動參與能夠讓老年人積極投入到社會生活中,減緩其衰老的過程。同時,這也體現了“老有所為”的價值,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反映。根據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人的需求層次由低到高分為五級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老年人的社會活動參與既是社交或情感的需要,也是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老年人只要“老有所養(yǎng)”就解決了老齡化問題,尤其是在農村這種觀念至今還很盛行。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已基本保障,尤其是城市老年人?!袄嫌兴鶠椤?、“老有所樂”等精神性需求在老年人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此外,老年人的社會活動越多,也是其社會適應能力強的表現。基于以上研究邏輯,本文提出以下三點研究假設。
假設1:城市老年人的社會活動參與對其身體健康有正向影響。
假設2:城市老年人的社會活動參與對其心理健康也有正向影響。
假設3:城市老年人的社會活動參與對其社會適應也有正向影響。
2.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1年全國基線調查。該問卷調查由北京大學組織實施,目的在于收集45歲及以上中老年個人和家庭的微觀數據,用以分析我國人口問題,尤其是人口老齡化的相關問題。CHARLS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家庭和社區(qū)幾大方面,涉及工作、收入、消費、資產、健康、醫(yī)療、退休和保險,以及社區(qū)環(huán)境等。該調查覆蓋全國150個縣中450個村約1萬戶家庭中的17萬人。本文研究對象為城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包括農村戶籍常住城市的老年人,剔除無關及缺失樣本后,有效樣本量為1670個。其中,男性811人,占比為4856%;女性859人,占比為5144%。60-69歲的低齡老年人為994人,占比為5952%;70-79歲的中齡老年人為542人,占比為3246%;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為134人,占比達802%。
3.變量的測量
(1)因變量:城市老年人健康。
城市老年人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適應,由于本調查數據缺乏社會適應方面的數據,因此,本文只研究城市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對其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對老年人身體健康的測量,本文選取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心理健康的測量,選取了抑郁情緒(D)。ADL是指與坐、站、行走等有關的身體活動,如吃飯、穿衣、保持個人衛(wèi)生等,它能較好地反映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抑郁是指心情長期低落,甚至悲觀厭世,出現幻覺、幻聽,嚴重的還有自殺或殺他的傾向,這是反映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測量涉及“穿衣、洗澡、吃飯、起床下床、上廁所、大小便”六個問題,是否困難和困難程度。選項均為“沒有困難、有困難但仍可以完成、有困難需要幫助、無法完成”。對應的得分依次為0分、1分、2分、3分。六個問題的得分相加等于0分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完全自理,分值越高表示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差。從1670位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得分來看,得分為0分,即代表ADL方面沒有問題的比重為8467%。可見,大多數的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方面還是能自理的。
抑郁情緒(D):抑郁狀況信息是通過 CHARLS 問卷中被訪者對流行病研究中心抑郁量表簡表(CES D10)[27]的回答得到的。抑郁量表的10個項目中,8個項目為消極陳述,2個項目為積極陳述。采用4點評定:有關您上周的感覺及行為,不足1天為“很少或者根本沒有”;1-2 天為“不太多”,3-4天為“有時或者說有一半的時間”,5-7 天為“大多數的時間”,以消極陳述為正向題,對應的賦分依次為:0分、1分、2分、3分。積極的陳述剛好相反,對應的賦分依次為:3分、2分、1分、0分。從而CES D10的得分范圍在0-30分之間,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0-10分為正常,11-30分為抑郁。從調查對象的抑郁得分來看,0-10分的老年人比重為7619%,11-30分的老年人比重為2381%,即城市老年人的抑郁發(fā)生率為2381%。
(2)關注自變量:社會活動參與。
本文有關社會活動參與情況的數據來自于CHARLS 問卷中的“您過去一個月是否進行了下列活動(可多選)”,答案有:“(1)串門、跟朋友交往;(2)打麻將、下棋、打牌、去社區(qū)活動室;(3)無償向與您不住在一起的親人、朋友或者鄰居提供幫助;(4)去公園或者其他場所跳舞、健身、練氣功等;(5)參加社團組織活動;(6)志愿者活動或者慈善活動;(7)無償照顧與您不住在一起的病人或殘疾人;(8)上學或者參加培訓課程;(9)炒股(基金及其他金融證券);(10)上網;(11)其他;(12)以上均沒有?!睂τ谶x擇“(12)以上均沒有”的老年人認定為沒有參與社會活動。對于參與了(1)-(10)題的老年人,進一步提問:“過去一個月,您每隔多長時間會做剛才說的這些活動:差不多每天,差不多每周或不經常?”三個答:差不多每天,差不多每周,不經常,分別賦分3分,2分,1分。對于沒有參加的賦分0分。從統(tǒng)計數據來看,被調查的1670位城市老年人中,有929位老年人在上一個月有參與社會活動,占比為5563%??梢姡瑳]有參與社會活動的城市老年人口比重很高。
(3)控制變量。
參考以往健康方面的文獻,本文的自變量除了關注變量社會活動參與外,還選取了可能影響老年人健康的其他變量,如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戶籍、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吸煙、喝酒。
4.研究方法
CHARLS數據是以dta格式保存的,本文所有數據均使用Stata130進行處理。核心變量社會活動參與和老年人健康的測量既可以看成是連續(xù)變量處理,也可以作為二分類變量處理。因此,本文使用了線性回歸OLS(最小二乘法)和概率模型probit兩種估計方法進行對比分析。
進行估計之前需要分析關注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回歸是否存在內生性。而產生內生性的原因主要有四個:變量遺漏、自選擇偏誤、樣本選擇偏誤、聯(lián)立性偏誤[28]。為了解決因變量遺漏產生的內生性問題,本文盡量將可能成為遺漏變量的因子納入模型。為解決可能存在的從健康到社會活動參與的反向因果關系,本文將利用工具變量方法克服該問題,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和ivprobit進行估計。有效的工具變量應與回歸方程的殘差項不相關,同時與內生自變量高度相關,但不會直接影響因變量老年健康[29]。本文工具變量的選擇根據老年人的社會關系與存款。其中:①社會關系的間接測量為:“如果以后您在日常生活方面需要照顧,比如吃飯、穿衣,有親人(除了配偶以外)或朋友能長期照顧您嗎?”答案為是和否;②經濟狀況的測量為您目前在金融機構有(記在您名下的)存款嗎?答案也為是和否。社會關系和存款都會影響老年人的社會活動參與,且往往是正向的影響。
(1)式為二階段回歸式,其中,因變量Hi為老年人的健康狀況,Xi為內生自變量社會活動參與,Zji為一系列的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2)式為一階段回歸式,內生變量成為因變量,C1i與C2i為兩個工具變量。我們將根據一階段回歸式中工具變量的 F值(excluded F statistic)判斷是否存在弱工具變量的問題。由于工具變量個數大于內生變量個數,我們還將利用過度識別檢驗(overidentification test)驗證工具變量的有效性。
同理,當因變量為二分類變量處理時,使用probit模型估計也會導致系數估計不一致,本文將利用ivprobit模型進行估計,以解決因變量和關注變量之間的內生性問題。同時,還要將關注自變量(社會活動參與)做二分類變量處理,即參與=1,未參與=0;自變量年齡作為三分類變量處理,60-69歲=1,70-79歲=2,80歲及以上=3。
四、城市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對其健康影響的實證分析
1.城市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對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
城市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對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表1是將因變量(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分)作為連續(xù)性變量的OLS(最小二乘估計)回歸結果,表2是將因變量作為二分類變量處理的probit回歸結果。兩個模型中,第一個假設社會活動參與為外生自變量,第二個進一步采用工具變量方法解決社會活動參與的內生性問題。一階段的回歸結果均顯示,兩個工具變量對內生變量都有顯著影響,且影響的方向符合我們的預期,即社會關系和經濟狀況對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有正向的影響。表1顯示,第一階段F值達到201647,可判定不存在弱工具問題。同時,過度識別檢驗中,檢驗的P值為00583,5%的條件下不顯著,說明沒有過度識別問題,即說明本文選取的工具變量是有效的。二階段回歸結果顯示,社會活動參與對老年人ADL得分的影響系數為負,說明社會活動參與越多的老年人ADL得分越少,即這方面越健康。2SLS估計的系數為-01957,普通OLS估計的系數為-00707,即說明使用工具變量后,社會活動參與對老年人ADL的作用更加顯現,參與社會活動越積極,老年人的ADL會更好。此外,還發(fā)現年齡、養(yǎng)老保險兩個變量對老年人的ADL均有顯著作用。年齡對老年人ADL得分影響為顯著的正向作用,說明年齡越大的老年人ADL方面能自理的可能性更低。養(yǎng)老保險對老年人ADL得分的影響為負,即說明有養(yǎng)老保險的老年人ADL得分越低,即ADL方面能自理的可能性更高。與OLS回歸相比,2SLS二階段回歸結果顯示年齡和養(yǎng)老保險對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有所下降。
社會活動參與對老年人ADL影響的probit和ivprobit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工具變量的內生性
檢驗表明,P值
為00419,故可在5%水平上認為社會活動參與為內生變量,第一步回歸結果也顯示,選用的工具變量對內生變量社會活動參與具有較強的解釋力,這也論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活動參與對ADL得分的影響依然是顯著的負向影響,即參與社會活動的老年人在ADL方面能自理的可能性更高,且ivprobit估計顯示社會活動參與的作用更加明顯。年齡對老年人ADL得分的影響也是顯著正向的,即高齡老年人在ADL方面能自理的可能性更低。與OLS回歸不同的是probit和ivprobit估計均顯示戶籍對老年人ADL得分的影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城市戶籍老年人在ADL方面能自理的可能性更低。吸煙對老年人ADL得分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吸煙的老年人在ADL方面能自理的比重更低。這也間接反映吸煙有害身體健康。
從以上研究還可以發(fā)現,無論是線性還是離散回歸,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醫(yī)療保險、喝酒這四個變量均對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沒有顯著影響。
2.城市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
表3是將因變量(老年人的抑郁情緒得分)作為連續(xù)性變量的OLS(最小二乘估計)回歸結果,表4是將因變量作為二分類變量處理的probit估計回歸結果。兩個模型中,第一個也是假設社會活動參與為外生自變量,第二個進一步采用工具變量方法解決社會活動參與的內生性問題。一階段的回歸結果均顯示,兩個工具變量對內生變量都有顯著影響,且社會關系和經濟狀況對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有正向的影響。表3顯示,第一階段F值達到201647,大于10,可判定不存在弱工具問題。同時,過度識別檢驗的P值為01784,大于005,說明沒有過度識別問題,即說明本文選取的工具變量是有效的。二階段回歸結果顯示,社會活動參與對老年人抑郁情緒得分的影響為負,即社會活動參與越多的老年人抑郁情緒越少,也即越健康。2SLS估計的系數為-20527,普通OLS的系數為-03596,即說明使用工具變量后,社會活動參與對老年人抑郁情緒的作用更加顯現,參與社會活動越多的老年人抑郁情緒會更少。此外,還發(fā)現性別、婚姻狀況、醫(yī)療保險三個變量對老年人的抑郁情緒也均有顯著影響。性別對老年人抑郁量表得分影響為顯著的負向影響,即男性老年人的抑郁得分更低,說明男性抑郁發(fā)生相對女性更少?;橐鰻顩r對老年人抑郁得分的影響也為負,即相比無配偶的老年人,有配偶的老年人抑郁得分更低,抑郁情緒更少。醫(yī)療保險對老年人抑郁得分有正向影響,即相比無醫(yī)療保險的老年人,有醫(yī)療保險的抑郁得分更高,說明有醫(yī)療保險的老年人抑郁更明顯。與OLS回歸相比,2SLS二階段回歸結果顯示性別、婚姻狀況對老年人抑郁情緒的影響增強,醫(yī)療保險的作用變得顯著。
社會活動參與對城市老年人抑郁情緒影響的probit和ivprobit估計結果見表4。內生性檢驗進一步顯示了工具變量的有效性,研究結果也得到與線性回歸類似的結論。社會活動參與對城市老年抑郁得分的影響依然是顯著的負向影響,即參與社會活動有利于降低老年人抑郁情緒的發(fā)生,且ivprobit估計顯示社會活動參與的作用更加明顯。性別依然與老年人抑郁得分有負向關系,ivprobit估計結果更加明顯,女性抑郁發(fā)生率更高。與OLS回歸不同的是,ivprobit估計顯示年齡對老年人抑郁得分有顯著負向影響,即高年齡組抑郁發(fā)生率較低,低年齡組抑郁發(fā)生率較高?;橐鰻顩r對老年人的抑郁情緒也有顯著負向作用,即相比無配偶的老年人,有配偶的抑郁情緒更輕。吸煙對老年人抑郁情緒得分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即吸煙的老年人抑郁情緒更高,這也間接反映吸煙不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從以上研究還可以發(fā)現,無論是線性還是離散回歸,受教育程度、戶籍、養(yǎng)老保險、喝酒這四個變量均對老年人的抑郁情緒沒有顯著影響。
五、結論與討論
本文基于2011年“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查”全國基線調查數據,研究城市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對其健康的影響。根據問卷內容選取了老年人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測量指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和抑郁(D)。對于因變量和關注自變量之間的內生性問題,傳統(tǒng)OSL和probit估計會出現偏倚,因此在使用工具變量后的2SLS和ivprobit估計能使研究結論更加科學真實。
利用工具變量法分析發(fā)現:城市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對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抑郁情緒得分都有顯著的負向影響。社會活動參與越多的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分越少,即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社會活動參與越多的老年人抑郁情緒得分也越少,即抑郁情緒越少。使用工具變量后,社會活動參與對二者的影響程度明顯增大??梢?,如果不考慮內生性問題,城市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對其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會被顯著地低估。本文的研究結論支持了活動理論的觀點,即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積極地進行社會互動,可以增進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水平,也驗證了假設1和假設2的成立,假設3因為缺少社會適應相關數據,所以沒有論證,這也是本文的一大不足。此外,還發(fā)現:男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女性;高年齡組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明顯較低年齡組差;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好于無配偶老年人;城市戶籍的老年人身體健康方面較農村戶籍的差;有醫(yī)療保險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吸煙的老年人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均更差;喝酒的老年人身體更健康。
本文的研究結論不僅拓寬了以往的研究視野,也更加科學地論證了城市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對其健康的積極作用,可為老年人的社會參與研究和實踐提供重要的支撐和解釋,同時,也為國家積極老齡化政策的推進提供了支持。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內容[1]童玉芬. 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我國勞動力供給變化特點及面臨的挑戰(zhàn) [J]. 人口研究, 2014(2): 52-60.
[2]戴維·L.德克爾. 老年社會學 [M].沈健譯.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6:299.
[3]李宗華. 近30年來關于老年人社會參與研究的綜述 [J]. 東岳論叢, 2009(8): 60-64.
[4]HAVIGHURST R J, ALBRECHT R. Older people [M]. Oxford: Longmans, Green, 1953:5-10.
[5]LEMON B W, BENGTSON V L, PETERSON J A. An exploration of the activity theory of aging: activity type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inmovers to a retirement community [J].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972, 27(4): 511- 523.
[6]CUMMING E, HENRY W E. Growing old: the process of disengagemen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1:99-100.
[7]PHILLIPS D L.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happines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67: 479-488.
[8]GRANEY M J. Happines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aging [J].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975, 30(6): 701-706.
[9]SIEGRIST J, WAHRENDORF M. Participation in socially productive activitie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arly old age: findings from SHARE [J].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009, 19(4): 317-326.
[10]HONG S I, HASCHE L, BOWLAND S.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activities and longitudinal trajectories of depression among older adults [J]. Gerontologist, 2009, 49(1): 1-11.
[11]FOLLAND S. Doe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contribute to population health [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7, 64(11): 2342-2354.
[12]MARTIN M. Better together: restoring the American community [J].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005, 40(4): 459-465.
[13]GLEI D A, LANDAU D A, GOLDMAN N, et al.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activities helps preserve cognitive function: an analysis of 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he elderl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5, 34(4): 864-871.
[14]HO S C, WOO J, SHAM A, et al. A 3-year followup study of social, lifestyle and health predictor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 Chinese older cohor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1, 30(6): 1389-1396.
[15]GLASS T A, LEON C M D, MAROTTOLI R A, et al. Population based study of social and productive activities as predictors of survival among elderly Americans [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99, 319(8): 478-483.
[16]HSU H C. Does social participation by the elderly reduce mortality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J]. Aging & Mental Health, 2007, 11(6): 699-707.
[17]JANG Y, MORTIMER J A, HALEY W E, et al. The role of social engagement in life satisfaction: its significance among older individuals with disease and disability [J].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004, 23(3): 266-278.
[18]ALMEDOM A M. Social capital and mental health: an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 of primary evidence [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5, 61(5): 943-964.
[19]SIRVEN N, DEBRAND T.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y ageing: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using SHARE data [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8, 67(12): 2017-2026.
[20]CROEZEN S, AVENDANO M, BURDORF A, et al.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depression in old age: a fixedeffects analysis in 10 European countr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5, 182(2):168-176.
[21]袁緝輝. 社會老年學教程 [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2:59.
[22]鄔滄萍,杜鵬,姚遠,等. 社會老年學 [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232.
[23]楊宗傳. 再論老年人口的社會參與 [J].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0(1): 61-66.
[24]王德文, 葉文振. 中國老年人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及其影響因素 [J]. 婦女研究論叢, 2006(4): 21-26.
[25]曾毅, 顧大男. 社會經濟與環(huán)境因素對老年健康和死亡的影響 [J]. 中國衛(wèi)生政策研究, 2014(6): 53-62.
[26]劉西國. 社交活動如何影響農村老年人生活滿意度[J]. 人口與經濟, 2016(2):40-47.
[27]ANDRESSEN E M, MALMGREN J A, CARTER W B, et al. 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in well older adults: evaluation of a short form of the CESD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994, 10(2): 77-84.
[28]陳云松, 范曉光. 社會學定量分析中的內生性問題: 估測社會互動的因果效應研究綜述[J]. 社會, 2010(4): 91-117.
[29]沈可, 程令國. 空巢是否損害了老年健康 [J]. 世界經濟文匯, 2012(2): 89-103.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