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葦 顏廷武
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作物秸稈出售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魯、皖兩省為例
徐一葦顏廷武
內容提要:從農戶兼業(yè)視角出發(fā),以魯、皖兩省354戶農戶調查問卷數據為基礎,運用Logistic模型實證研究了不同兼業(yè)類型農戶作物秸稈出售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并進一步探討了不同農戶對秸稈出售方式選擇的差異。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兼業(yè)程度提高,農戶作物秸稈資源利用意識有所下降,其中,對秸稈的價值認同度、性別、禁燒補貼或優(yōu)惠政策、同伴行為、家庭經營規(guī)模等因素對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的出售意愿具有顯著影響,但影響程度存在差異。此外,純農戶采取勞動耗費型方式出售秸稈的可能性要高于兼業(yè)農戶,但純農戶更傾向于采取勞動節(jié)約型方式出售秸稈。本研究進一步提出重視農村教育培訓、提高政府補貼與創(chuàng)造本地就業(yè)機會、促進土地流轉、改善秸稈收集方式以及發(fā)揮合作社帶動效應等政策建議。
兼業(yè)農戶出售意愿秸稈利用Logistic模型
在經濟社會發(fā)展面臨資源緊張、環(huán)境污染、氣候變化三大挑戰(zhàn)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對發(fā)展綠色循環(huán)經濟已經有明顯的政策傾斜。作為一種具有再利用價值的資源,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己經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據統(tǒng)計,當前,中國農作物秸稈年可收集量約8.3億噸,但有相當一部分未得到有效處理或回收利用(顏延武,2015),不僅造成大氣污染問題,還引起了河流、湖泊、海域的富營養(yǎng)化等問題。目前,秸稈產業(yè)化的最大問題就是秸稈回收利用市場不健全,相關企業(yè)難以有穩(wěn)定的秸稈供應,因為作為農業(yè)生產主體的農戶,其出售秸稈的積極性并不高。有學者指出,農戶收集并出售秸稈是秸稈利用產業(yè)化的重要前提(王舒娟、張兵,2012)。換言之,農戶對秸稈的價值認同及其出售行為的響應程度直接決定秸稈利用產業(yè)化能否順利進行。那么,制約我國農戶出售秸稈的影響因素有哪些?與此同時,在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廣大農戶兼業(yè)程度不斷加深,兼業(yè)農戶比例逐年上升(歐陽金瓊、王雅鵬,2014;張磊等,2014)。不同兼業(yè)類型農戶由于資源稟賦、生計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因而對于作物秸稈的價值認同及處理方式也可能存在差異。那么,兼業(yè)分化是否會對農戶出售秸稈意愿產生影響?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對于發(fā)展秸稈回收利用市場,促進秸稈利用產業(yè)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并能為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制定綠色發(fā)展政策提供參考。
秸稈資源化利用是世界各國農業(yè)發(fā)展中普遍遇到的一個難題,國內外已有不少學者對作物秸稈利用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的內容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1)關于作物秸稈利用技術的研究。目前作物秸稈利用方式呈多元化趨勢,主要分為秸稈還田、能源化、飼料化、工業(yè)原料化、基質化等幾個方向,國內外對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已取得較大的進展(陳智遠等,2010;Sweeten,1998)。(2)關于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及其效益的研究。作物秸稈制生物炭應用于農田土壤能減少CO2的排放,能夠改良土壤(花莉等,2010);秸稈氨化處理后可明顯提高肉牛養(yǎng)殖經濟效益(肖蕊等,2009)。(3)關于作物秸稈利用微觀層面的研究,主要有王舒娟和蔡榮(2014)以江蘇省農戶為例對農戶秸稈處置方式的成本效益進行比較分析,以及趙學平和蔡榮(2006)、李振宇和黃少安(2002)等從經濟學角度對農戶焚燒秸稈的意愿進行的定量研究。
盡管學者們就秸稈綜合利用展開了較多研究,但是從微觀農戶層面研究農戶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的很少,并且現(xiàn)有研究大多把農戶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忽略了農戶已兼業(yè)分化的現(xiàn)實。事實上,農戶兼業(yè)是世界各國農業(yè)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不同兼業(yè)類型農戶由于資源稟賦、生計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因而對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的響應態(tài)度和行為必然會有差異。正如已有研究表明,兼業(yè)會提高農戶土地流轉意愿(張忠明、錢文榮,2014),對農戶土地利用方式和行為選擇有顯著影響(梁流濤等,2008);對農戶水土保持行為存在負效應(鐘太洋、黃賢金和馬其芳,2005)。換言之,當兼業(yè)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時,農戶將因此而調整農業(yè)生產行為,進而對他們的秸稈出售意愿產生影響?;诖耍疚膹霓r戶兼業(yè)視角,利用安徽省和山東省的調查數據,運用Logistic模型對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出售秸稈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期望獲得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的結論,促進秸稈利用產業(yè)化的發(fā)展。
(一)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2015年在安徽、山東等地的農戶調查。綜合當地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規(guī)模,以及調研成本、可行性等因素,選取了安徽省金寨縣、廬江縣和山東省壽光市、諸城市為主要調查地,每個市(縣)選取2-4個鎮(zhèn)(街道),隨后再隨機選擇村落和農戶進行訪談。調研共獲得農戶問卷410份,剔除關鍵信息漏答等無效問卷,有效問卷354份。
(二)概念界定
目前,對兼業(yè)過程中農戶類型的劃分主要有兩類標準。第一類是以非農業(yè)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為劃分依據,第二類是以從事農業(yè)的時間占總勞動時間的比重為劃分依據(韓亞恒、聶鳳榮,2015)。因此,基于已有成果并參照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標準,根據農戶非農業(yè)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本文將農戶分為純農戶(非農業(yè)收入占家庭總收入10%以下)、一兼農戶(非農業(yè)收入占家庭總收入10%—50%)和二兼農戶(非農業(yè)收入占家庭總收入50%以上)三類。
目前,農戶出售秸稈可以選擇自行處理、收購商收購、合作社收購和企業(yè)收購等方式。而自行處理相對于其他三種方式,需要農戶耗費更多的時間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可視為勞動耗費型方式,而把其他三種方式視為勞動節(jié)約型方式。
(三)兼業(yè)農戶特征
兼業(yè)農戶特征見表1。從戶均總人口和戶均勞動力來看,隨著兼業(yè)程度的提升,其數量在依次增大。在家庭年收入方面,兼業(yè)農戶的收入要高于純農戶的收入。從經營規(guī)???,純農戶、一兼農戶、二兼農戶的家庭經營平均規(guī)模分別為5.96畝、5.69畝、5.12畝,這說明隨著兼業(yè)程度的提高,家庭經營規(guī)模隨之下降。從農戶年齡結構和文化程度看,一兼農戶的年齡偏大,其文化程度也最低。二兼農戶的文化程度最高,這可能是因為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高,會選擇更多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收入。
表1 兼業(yè)農戶特征
影響農戶出售作物秸稈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作為農業(yè)生產主體,農戶行為決策是關鍵,而農戶行為態(tài)度又受到意識、認知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為了了解農戶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意識與認知,以及農戶對作物秸稈回收利用意愿和目前處理作物秸稈的方式,問卷中設計了以下問題。
(一)農戶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意識與認知的比較
農戶對秸稈焚燒影響的認知是決定農戶是否焚燒秸稈的關鍵性因素。由表2可知,樣本中有88.98%的農戶認為焚燒秸稈會污染環(huán)境,55.08%的農戶認為會引發(fā)火災,只有20.63%的農戶認為焚燒秸稈會產生正外部性,可以增加土壤肥力。盡管專家已經指出秸稈焚燒會對土壤微生物、地力產生不利影響,但調研中發(fā)現(xiàn),由于農戶缺乏土壤結構和微生物的知識,沒有意識到焚燒秸稈的負外部性,所以仍有20.63%的農戶認為焚燒秸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從兼業(yè)程度看,一兼農戶認為焚燒秸稈會浪費資源的認知度最高,占總體的42.86%,二兼農戶對這一影響的認知度僅占總體的28.57%。
政府對秸稈的禁燒政策會對農戶行為產生約束作用,是影響農戶是否焚燒秸稈的重要因素。由表1可知,87.58%的農戶對秸稈禁燒政策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還有12.43%的農戶對秸稈禁燒政策完全不了解。從兼業(yè)程度看,二兼農戶對秸稈禁燒政策更為了解,這可能是由于二兼農戶對政府政策更為關心,認知水平更高。
當地政府對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政策會影響農戶對秸稈的處理方式。由表2可知,從樣本總體角度看,46.89%的農戶對秸稈資源化利用政策不了解,這說明農戶的秸稈資源化的意識還比較弱,當地政府的宣傳工作沒有做到位,以及行為慣性會使農戶對新的秸稈處理方式不關心、只采取傳統(tǒng)的焚燒或者還田等方式。從兼業(yè)程度看,隨著兼業(yè)程度不斷提高,農戶更加了解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政策,這與前述分析吻合。
表2 農戶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意識與認知
(二)農戶作物秸稈利用與環(huán)境保護意愿
當問及“是否愿意回收利用秸稈”時,有75.42%的農戶表示愿意,這說明當地農民回收利用秸稈的積極性比較高。而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農戶之所以愿意回收利用秸稈是因為他們認為回收利用秸稈可以減少焚燒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以及可以增加收入。但仍有24.58%的農戶不愿意回收利用秸稈,而不愿意的原因大多是秸稈數量太少和年齡大沒有能力回收利用秸稈,這與我國農村當前老齡化現(xiàn)象有很大的關系,農村青壯年大多都出去打工,家里只剩下留守老人,而老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收集秸稈,因此也不愿意回收利用秸稈。另一方面,由于秸稈數量太少,回收利用秸稈的成本遠遠高于利用其所能帶來的收益,因此農戶也不愿意回收利用秸稈。
當問及“是否愿意為環(huán)境保護而出錢”時,有70.06%的農戶表示愿意為環(huán)境保護而出錢。這說明樣本地區(qū)農戶有一定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從兼業(yè)程度看,愿意為環(huán)境保護投入的分別占三類群體的73.39%、68.83%與68.45%,純農戶中愿意對為環(huán)境保護進行投入的比例要高于一兼農戶和二兼農戶。但是調查中發(fā)現(xiàn),如果政府對秸稈進行處理,愿意出錢的農民每月最多只愿意出15元。29.94%的農戶表示不愿意為環(huán)境保護而出錢,對其原因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認為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承擔環(huán)境保護的責任,并且環(huán)境作為公共物品,應該由政府承擔環(huán)境保護的責任。
當問及“是否愿意接受政府為鼓勵農民參與環(huán)境治理而發(fā)放的補貼”時,由表3可知,從總體看,有97.18%的農戶都表示愿意。這說明政府的激勵機制對農戶行為將產生重要影響。
(三)樣本農戶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方式
基于上述不同兼業(yè)類型農戶的劃分標準,對樣本數據的統(tǒng)計結果如表4所示:純農戶所占比例只有30.7%,兼業(yè)農戶的比例高達69.3%,其中二兼農戶所占比例非常高,達到47.5%,接近全部樣本的一半,表明安徽、山東兩省兼業(yè)現(xiàn)象已較為普遍,這與李棟等(Low,1986)關于山東沿海地區(qū)農民兼業(yè)狀況的研究相符。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對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方式并不存在明顯的差異,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方式呈現(xiàn)多樣化的特征。對于作物秸稈,大部分農戶選擇直接秸稈還田和秸稈作飼料、燃料,只有很少一部分農戶選擇出售秸稈,其中還有一部分農戶仍然焚燒秸稈。農戶作為理性人,在對各種方式進行成本效益比較后,同時在政策約束下,會選擇將秸稈直接還田,這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定。
表3 農戶作物秸稈利用與環(huán)境保護意愿
表4 農戶兼業(yè)類型與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方式
(一)模型選擇
從計劃行為理論出發(fā),設定農戶出售秸稈意愿影響因素包括農戶個人特征、家庭特征、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知覺行為。本文以農戶出售秸稈的意愿作為因變量,其意愿模型的函數形式為:
因變量y=1表示愿意出售秸稈,y=0表示不愿意出售秸稈,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其具體形式為:
其中,α表示截距,β表示回歸系數向量,X表示自變量矩陣,P表示農民出售秸稈的可能性向量。
(二)變量選擇
農戶的低碳生產行為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決策過程,農戶的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交互作用影響農戶低碳生產行為(侯博、侯晶和王志威,2015)。依據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并綜合國內外學者關于農戶行為的研究成果,通過實地調研分析,本文將可能影響農戶出售秸稈意愿的因素分為農戶個人特征、家庭特征、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行為控制變量五類。
1.農戶個人特征變量
該類變量包括農戶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三個變量。農戶出售秸稈的意愿還會受到個人和家庭等方面的影響。首先,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戶,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一般較低,對秸稈的價值認同程度較低,因此對秸稈進行回收利用的可能性較低。其次,與男性相比,女性可能更為保守,因此其出售秸稈的意愿可能也低于男性。
2.家庭特征變量
該類變量包括勞動力數量、土地經營規(guī)模和家庭年收入三個變量。農戶出售秸稈需要家庭勞動力的支持,因此勞動力數量越多,其愿意出售秸稈的可能性更高。同時,前人的研究表明,家庭實際年收入越高、經營規(guī)模越大,農戶出售秸稈的意愿更高(鄔莉等,2001)。
3.行為態(tài)度變量
行為態(tài)度是個體基于行為的預期成果對執(zhí)行某具體行為的認知與評價。農戶對秸稈的價值認同反映了農戶對秸稈回收利用的認知以及進行回收利用的行為傾向。如果農戶認為對秸稈進行回收利用有助于人體健康、有助于環(huán)境保護、有助于農民增收,對秸稈價值認同程度越高,則其越可能對秸稈進行回收利用;反之,如果農戶認為對秸稈進行回收利用成本較高、花費時間較多,對秸稈回收利用的評價消極,則農戶主觀上就不太愿意選擇對秸稈進行回收利用。
4.主觀規(guī)范變量
主觀規(guī)范是指個人在決定是否采取某項具體行為時所受到的主觀上的制約。農戶出售秸稈,選擇對秸稈回收利用的主觀規(guī)范是指農戶在作出售秸稈的決策時,可能會受到禁燒秸稈補貼或焚燒秸稈政策的激勵或約束、親朋好友的鼓勵或反對。其中,周圍人的態(tài)度對農戶行為的影響程度較大。顏廷武分析社會資本對農民環(huán)保投資意愿的影響,認為社會資本中的人際信任變量對農民環(huán)保投資意愿具有正向影響(顏廷武等,2016;Wang et al.,2015)。這說明農戶出售秸稈的意愿可能受同伴行為的影響,而不僅僅是獨立決策。
5.知覺行為控制變量
當個人預期自己擁有的資源越多,采取某項行為所遭遇的阻礙越少,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則知覺行為控制越有影響力。在本文中,農戶對支持秸稈回收利用或反對秸稈回收利用行為執(zhí)行時的因素考量是農戶出售秸稈意愿的知覺行為控制。
上文中所選取的各自變量的定義與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一)多重共線性檢驗
分別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勞動力數量、土地經營規(guī)模、家庭年收入、禁燒補貼、燃燒處罰、同伴行為以及價值認同變量中的一個作為因變量,其它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容忍度的最小值為0.271,大于0.1,方差膨脹因子VIF的最大值為3.692,小于10,說明模型的多重共線性在較為合理的范圍內。
表5 變量的具體含義和預期影響方向
(二)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出售秸稈意愿
表6反映了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作物秸稈出售意愿的情況??梢钥闯觯冝r戶中具有出售秸稈意愿的農戶有74.3%,一兼農戶中具有出售秸稈意愿的農戶有81.8%,二兼農戶中具有出售秸稈意愿的農戶有73.8%。純農戶和一兼農戶的出售意愿均比二兼農戶高,這可能是由于純農戶和一兼農戶對農業(yè)的依賴程度更高,出售秸稈的收入在他們的家庭總收入中所占比例比二兼農戶高。
表6 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作物秸稈出售意愿
(三)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出售秸稈意愿的影響因素比較
本文運用Stata14軟件,對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以及全部樣本分別進行了Logistic回歸,考察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作物秸稈出售意愿影響因素的差異,結果如表7所示。由于“增收價值認同”與“知覺行為控制”變量的系數不顯著,因此沒有列出。
表7 模型參數估計與檢驗
文化程度是影響農戶出售作物秸稈意愿的重要影響因素。從模型估計結果看,文化程度對農戶出售作物秸稈意愿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但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影響程度不同。與兼業(yè)農戶相比,純農戶的作物秸稈出售意愿受文化程度的影響更大,這可能是由于兼業(yè)農戶對農業(yè)的依賴程度沒有純農戶高,消耗在農業(yè)生產上的時間更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新事物,因此在做出決策時更多依賴他們的經驗,而純農戶由于沒有可供參考的經驗,所以更多依靠自己所接受的教育。
禁燒補貼和同伴行為對農戶出售作物秸稈意愿均產生影響。表7中顯示,除了一兼農戶,禁燒補貼對純農戶和二兼農戶都產生了顯著影響。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政府補貼的農戶出售作物秸稈的意愿更高,這說明農戶作為理性人,政府的激勵機制對農戶行為影響較大。并且,隨著補貼額度的提升,農戶出售作物秸稈意愿更強。從兼業(yè)程度看,與兼業(yè)農戶相比,純農戶的作物秸稈出售意愿受禁燒補貼的影響更大,這可能是由于純農戶的年收入中沒有非農收入,全家的生活保障全部依賴于農業(yè)收入,而適當的補貼能夠提高純農戶的收入,但是兼業(yè)農戶由于有非農收入來源,因此補貼對兼業(yè)農戶的激勵作用就沒有純農戶大?;貧w結果顯示,同伴行為是影響農戶尤其是二兼農戶出售秸稈意愿的重要影響因素,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對于二兼農戶來說,農業(yè)收入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他們對出售秸稈并回收利用持無所謂態(tài)度。但是,當周圍人比如親朋好友或鄰居都打算出售秸稈,由于“同伴效應”的作用,二兼農戶可能會受到他們的影響,選擇出售秸稈。
健康價值認同變量是農戶出售作物秸稈的前提條件?;貧w結果顯示,健康價值認同對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作物秸稈出售意愿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說明農民如果意識到焚燒秸稈將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那么其出售作物秸稈的意愿就更高。從兼業(yè)程度看,二兼農戶的作物秸稈出售意愿受健康價值認同的影響最小。這可能是由于二兼農戶只有農忙時才待在家中,農閑時便會外出打工,秸稈焚燒產生的空氣污染對他們的影響程度更小,所以他們對該變量最不敏感。
家庭勞動力數量并沒有像我們預期的對農戶出售作物秸稈產生顯著影響。這可能是由于收入越高的農戶,出售作物秸稈的收入給他們帶來的影響越小,而低收入農戶,出售秸稈的收入在他們的總收入中所占比例高于高收入農戶,因此低收入農戶的作物秸稈出售意愿反而更高。
(四)不同類型兼業(yè)對出售秸稈不同方式選擇的差異
表8給出了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對出售秸稈方式選擇差異的顯著性因素。從回歸結果看,純農戶采取勞動耗費型方式出售秸稈的可能性要高于兼業(yè)農戶,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純農戶和二兼農戶兩個虛擬變量對勞動節(jié)約型方式出售秸稈均有顯著影響,且都在5%的水平上顯著。但是二兼農戶虛擬變量對農戶采取勞動節(jié)約型方式秸稈出售意愿產生負向影響,是否為純農戶虛擬變量對農戶采取勞動節(jié)約型方式出售秸稈產生正向影響,這可能是由于作為農業(yè)大省的山東,純農戶種植規(guī)模大,自己收集秸稈要耗費更多時間和精力,而上門收購可以降低出售秸稈成本,所以純農戶更傾向于勞動節(jié)約型方式出售秸稈。
文化程度對兩種類型出售秸稈的方式均產生顯著影響,這與前文分析相吻合。同伴行為對勞動耗費型方式出售秸稈具有較顯著的正向影響。這可能是由于農民看到其他農戶家庭采取自己出售秸稈的方式,受其他農戶影響,自己也采取勞動耗費型方式。
表8 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對出售秸稈不同方式選擇的差異
本文從農戶兼業(yè)視角出發(fā),以魯、皖兩省354戶農戶調查問卷數據為基礎,運用Logistic模型實證研究了不同兼業(yè)類型農戶作物秸稈出售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并進一步探討了不同農戶對秸稈出售方式選擇的差異。研究結果表明:大部分農戶已經認識到焚燒秸稈的危害性,但是由于農戶缺乏土壤結構和微生物的知識,仍有部分農民認為焚燒秸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當地政府是否推行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政策會影響農戶處理秸稈的方式,而且隨著兼業(yè)程度不斷提高,農戶越了解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政策,采取資源化利用秸稈的可能性越高。但是由于農村老齡化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以及單個農戶收集出售秸稈的成本太高,許多農戶不愿意出售秸稈。通過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兼業(yè)程度對農戶出售作物秸稈意愿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總體來說,受教育程度、禁燒補貼或優(yōu)惠政策、秸稈的價值認同對純農戶秸稈出售意愿的影響最顯著,性別、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價值認同對一兼農戶秸稈出售意愿的影響更顯著,而年齡、文化程度、禁燒補貼、燃燒處罰、同伴行為對二兼農戶秸稈出售意愿產生顯著影響。此外,不同類型兼業(yè)農戶均傾向于以勞動節(jié)約型方式出售秸稈,而且純農戶更希望采用勞動節(jié)約型方式,這與樣本地區(qū)農業(yè)發(fā)達程度有關。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如下政策啟示:(1)重視農村教育,尤其是注重對新生代農民和女性農民的教育。未來土地交到新一代農民手中,將由他們決定秸稈如何處理。(2)發(fā)揮政府在影響農戶出售秸稈行為中的作用,通過補貼農民或者補貼秸稈收購企業(yè),直接或間接提高農民收入。但是過高的補貼將會加重政府財政負擔,如果政府能夠結合當地特色發(fā)展一些特色項目,不僅能夠使農民收入增加,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地的勞動力就業(yè)問題。(3)積極推動二兼農戶向非農產業(yè)轉移,加快土地流轉,使得更多的土地向純農戶和一兼農戶手中集中,擴大純農戶和一兼農戶的耕地經營規(guī)模,提高他們出售秸稈的意愿,以此來推動秸稈的回收利用,推動秸稈產業(yè)化發(fā)展。(4)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改變目前收集秸稈的方式,提高收集秸稈的機械化水平,降低勞動力成本和運輸成本。(5)充分發(fā)揮合作社的作用,當地政府可以將種田大戶和種植能手組建成秸稈收集合作社,由合作社上門收購秸稈,降低農民出售秸稈成本,提高農戶出售秸稈意愿。
[1]王舒娟,王翌秋.秸稈出售行為與意愿選擇差異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江蘇省624戶農戶的調查數據[J].農村經濟,2014,06:55-59.
[2]顏廷武,何可,張俊飚,張童朝.農民參與生物質資源循環(huán)利用的補償標準測算——基于湖北省武漢、隨州與黃岡三市的調查[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5,11:88-96.
[3]王舒娟,張兵.農戶出售秸稈決策行為研究——基于江蘇省農戶數據[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2,06:90-96+112.
[4]歐陽金瓊,王雅鵬.農戶兼業(yè)會影響糧食生產嗎?——基于江漢平原糧食主產區(qū)360戶糧農的調查[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04:20-26.
[5]蔣磊,張俊飚,何可.基于農戶兼業(yè)視角的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循環(huán)利用意愿及其影響因素比較——以湖北省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4,10:1432-1439.
[6]陳智遠,石東偉,王恩學,張正.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的應用進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12:112-116.
[7]SWEETEN J M.Composting manure and sludge[C]//Proc.Natl.Poultry Waste.Symp.Department of Poultry Science.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OH,1998:38-44.
[8]花莉,張成,馬宏瑞,余旺.秸稈生物質炭土地利用的環(huán)境效益研究[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0,10:2489-2492.
[9]肖蕊,趙祥,岳勇偉,張微,莫放.肉牛飼喂不同處理玉米秸稈日糧營養(yǎng)物質消化和生產效益的差異比較[J].中國農學通報,2009,03:8-12.
[10]王舒娟,蔡榮.農戶秸稈資源處置行為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4,08:162-167.
[11]趙學平,陸遷.控制農戶焚燒秸稈的激勵機制探析[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69-72+82.
[12]李振宇,黃少安.制度失靈與技術創(chuàng)新——農民焚燒秸稈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2,05:11-16+80.
[13]張忠明,錢文榮.不同兼業(yè)程度下的農戶土地流轉意愿研究——基于浙江的調查與實證[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4,03:19-24+110.
[14]梁流濤,曲福田,諸培新,馬凱.不同兼業(yè)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行為和效率分析——基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2008,10:1525-1532.
[15]鐘太洋,黃賢金,馬其芳.區(qū)域兼業(yè)農戶水土保持行為特征及決策模型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5,06:96-100.
[16]韓亞恒,聶鳳英.農戶兼業(yè)行為研究——以河南糧食主產縣為例[J].調研世界,2015,06:33-36.
[17]李棟,王夢婷.山東沿海地區(qū)中年農民的兼業(yè)型就業(yè)模式研究——基于山東省五蓮縣的調研[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1:87-90+103.
[18]Morgan E P.Low,Alla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frica:Farm Household-Economics and the Food Crisis.London:James Currey;Portsmouth,N.H.:Heinemann,Capetown:David Philip,1986.191 pp.+appendices,references,index[J].African Studies Review,1988,31.
[19]侯博,侯晶,王志威.計劃行為理論視角下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研究[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25-31.
[20]鄔莉,陳靜,朱曉東,許有鵬,馮彬,楊莉.農村秸稈焚燒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1,S1:111-113.
[21]顏廷武,何可,張俊飚.社會資本對農民環(huán)保投資意愿的影響分析——來自湖北農村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6,01:158-164.
[22]Wang K,Wu J,Wang R,et al.Analysis of Residents'Willingness to Pay to Reduce Air Pollution to Improve Children's Health in Community and Hospital Settings in Shanghai,Chin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5,533(15):283-289.
Analysis of Willingness to Sell Straw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ncurrent Business Farmers——A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handong and Anhui Province
Xu Yiwei Yan Tingw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concurrent business,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from rural areas of Shandong and Anhui,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applied into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illingness to sell straw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concurrent business farmers,and the differences in straw sale model between pure farmers and part-time farmers was further strengthen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reveal that willingness of straw utilization increase with an increase in off-farm working.The perception to the value of straw,gender,preferential policy,peer behavior and household management scale all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the willingness to sell straw of farmers.However,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elling willingness are noticeably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concurrent business farmers.By contrast,the possibility of pure farmers to adopt the mode of labor-base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ure farmers while pure farmers are more inclined to adopt the capital-based model to sell straw.On whole,we get the following policy implications.We can improve their selling willingness by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r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creasing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creating local jobs,promoting land transfer,improving the way of straw collection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driving effect of cooperatives.
Concurrent Business Farmers;Selling Willingness;Straw Utilization;Logistic Model
F205
A
2096-1391(2016)07-0095-12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的減碳潛力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以水稻為例”(編號:41371520);華中農業(yè)大學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SRF)項目“作物秸稈焚燒現(xiàn)象為何屢禁不止?——基于湖北省公安縣章莊鋪鎮(zhèn)的調查與思考”(編號:20162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華中農業(yè)大學湖北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邢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