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胡鳳玲
【摘 要】日本文字中漢字的地位無法取代,古代日本文字大體經(jīng)歷了吸收漢字、使用漢文、以漢字標注日語讀音以及標寫特殊詞匯等諸階段。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考察中國的漢字對日本文字的影響,對以漢字為母語的中國學生學習和理解日本文字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日本文字;日本漢字;歷史;讀音;寫法
根據(jù)《高等院校日語基礎階段教學大綱》(2001年版)收的漢字有1607個,5500個詞匯中漢語詞有2469個,占44.89%。以漢字為母語的中國學生來說,了解日語中的漢字問題對日語學習起著非常重要作用。在日語學習中要理解日本文字尤其漢字,應該從歷史的角度理解中國的漢字對日本文字的影響。本文從漢字的歷史起源,讀音,寫法以及平片假名方面進行考察。
1 歷史起源
中國的漢字經(jīng)過約2千年的演變,發(fā)展到西晉,逐漸成熟。據(jù)《古事記》、《日本書記》記載日本應神天皇時期,百濟的王仁曾持《論語》10卷,《千字文》1卷赴日講經(jīng),由此推測漢字在4世紀至5世紀作為正式的書面文字材料傳入了日本。邪馬臺國是《三國志》中《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倭人條(通稱魏志倭人傳)記載的倭女王國名。關于邪馬臺國的所在地,有“畿內(nèi)說”與“九州說”,所以 “原始日語”也就有了“九州地方中心說”和“近畿地方中心說”,但因史料限制,至今尚無定論。也有秦國徐福東渡日本把當時的中國文字帶入日語的說法,但尚未有有效的證據(jù)。
1.1 漢字的發(fā)音
日本漢字的讀法分音讀、訓讀兩類?!耙糇x”指源自中國的讀音,與中文的漢字發(fā)音近似。如“花”原為“kwa”,合拗音被直音化變成了“カ(ka)”。中國的漢字隨著時代,地域的差距有所不同,所以日本的漢字音就有了“吳音”、“漢音”、“唐音”?!皡且簟?,普遍認為秦,漢以前中國南部的音經(jīng)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但是根據(jù)考察關于“經(jīng)由地”有些認為當時朝鮮半島使用的發(fā)音與中國北方地區(qū)的發(fā)音相似。根據(jù)《倭名類聚抄》,吳音是通過中國的南部經(jīng)過臺灣傳入琉球(現(xiàn)稱九州)地區(qū)。所以關于“吳音”,只能認為漢字由中國或者朝鮮傳入日本,在此時傳入日本而得日文讀音的漢字,當時沒有讀法的名稱,學漢音之后,此讀法稱為“吳音”。“漢音”是7、8世紀派遣大唐長安學習的遣唐使、僧侶把的長安為中心北方音帶回日本的音。“唐音”是鐮倉時代以后隨禪宗的留學僧或者貿(mào)易商人所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訓讀,是與中文讀音無關聯(lián)的漢字讀法,有時中國的部分方言和韓文也會有漢字訓讀的現(xiàn)象。有奈良時代以來幾乎沒有變化的讀法,如“花(hana)”、“山(yama)”等;也有隨著時代的變化發(fā)生變化的讀法,如“危 あやうい→あぶない”、“得 う·うる→える”等。另外還有“重箱讀(音+訓)”和“湯桶讀(訓+音)的音訓讀法。
1.2 漢字的寫法
1.2.1 國字(和制漢字)
日本自家創(chuàng)造的漢字,不同于中國大陸通行的簡化字,而是只限于日本語使用的漢字。這些漢字在日本稱為“國字”或“和制漢字”。國字從奈良時代開始出現(xiàn),《新撰字鏡》中有400多個國字記錄,到了江戶時代作為荷蘭醫(yī)學的翻譯詞使用。現(xiàn)在,常用漢字表中的“匁、込、峠、畑、塀、搾、働、枠”八個字為國字。部分漢字亦逆輸出至其他漢字文化圈地區(qū)。如現(xiàn)代中文收錄:“呎”、“腺”、“癌”、“鱈”和制漢字也對中國起到一定影響。如:お電話、弁當?shù)仍~是從日本傳過來的。
1.2.2 萬葉假名和借字
在漢字剛傳入日本時,假名尚未出現(xiàn),日本人選用數(shù)十個漢字表音,就是萬葉假名。萬葉假名大體分為借音假名,如:“由岐yuki(雪)”和借訓假名“八間跡yamato(大和)”。另外還有被稱作“戲書”的假名,如“十六”(利用九九法表達鹿)、蜜蜂飛得聲音叫“bu”。但萬葉假名中有如用“宇、有、雲(yún)、右”等多個漢字假名ウ的情況。一個假名為什么要用多個漢字表示,迄今為止還沒有確切的定論。借字像萬葉假名一樣,是無視字本來的用法,借用來替代標示的漢字等文字,通常是借用漢字。與萬葉假名不同的是借字中的漢字相對固定,萬葉假名相對應的漢字不固定。日語借字經(jīng)常使用“學年別漢字配當表”與“常用漢字表”內(nèi)所沒有的漢字或讀音,大眾媒體原則上基于法令規(guī)定會避免使用。
2 平假名和片假名
平假名是從中文漢字的草書演化而來的。部分文獻記載平假名是由學問僧弘海大師空海所創(chuàng)制,可是這說法遭到質(zhì)疑?!吨芤壮分杏涊d著草假名和片假名,后人認為平假名還源于草假名。根據(jù)《沙彌十誡威儀經(jīng)》平假名和片假名交叉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平假名在9世紀~10世紀成立,并不像空海說,它是經(jīng)過多人形成的。片假名也是日語中表音文字的一種。平安時代的初期為了訓讀漢字而發(fā)明,到了院政時期近似于現(xiàn)在的片假名的寫法?,F(xiàn)在的片假名字形是在明治時代日本政府以編定五十音而確定下來,在這之前一個發(fā)音往往有多個片假名對應存在。早期臺灣、中國大陸和香港教科書宣稱片假名是由吉備真?zhèn)渌鶆?chuàng)制,可是這說法遭到質(zhì)疑。反對的人認為,片假名形成的起因是當時的日本人把漢字作約定俗成的簡化,并非一人之功,吉備真?zhèn)淇赡軐ζ倜幸徊糠莸呢暙I。
3 現(xiàn)代日本文字
以1981年10月1日日本內(nèi)閣公布的《常用漢字表》中的漢字(共1945字)為標準,日本在2010年11月30日追加196個新的常用漢字,并削除5個漢字,合計共2136字。由此可以看出文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發(fā)生變化。尤其是現(xiàn)在信息時代電腦的普及對電腦中的漢字處理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1 電腦和漢字.根據(jù)現(xiàn)代技術,在電腦中可以運用日文輸入法可以打出日文漢字。但是還沒有把所有的漢字都輸入到電腦中。其中關于字形等細微的部分還沒有定論。中國,韓國,日本作為同一漢字圈的國家,要促進國際交流有必要統(tǒng)一擁有想英語那樣的電腦漢字處理方法。這也是我們?nèi)照Z學習者所期待的。
3.2 羅馬字的使用.日本文字除了漢字、平假名、片假名,羅馬字也有很多。如用于方便外國人的地名,新聞記事中的省略號PPM,WTO等。日語羅馬字是使用拉丁字母來表示日語發(fā)音的一種表示法。若把日語寫成羅馬字那么其拼法就成問題。其中有黑本式標音法、日本式標音法、訓令式標音法。對于英語圈的學生來說適合黑本式,但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是訓令式。如黑本式:tata-、tachi-、tatsu-、tate-,訓令式:tata-、tati-、tatu-、tate。這樣的話用羅馬字表示像ち“tchi”和つ“tchu”之類的就成問題。
4 結(jié)語
漢字傳入日本后,經(jīng)歷了日本文字的形成與發(fā)展并深入到日本民族文化中。由于歷史的傳承性,也使?jié)h字在日語中起著重要左右。與此同時也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1)日語的發(fā)源中心是九州還是近畿(2)中國的漢字的音是怎樣傳入日本(3)為什么一個假名有好多個漢字來表示(4)平假名和片假名的作者是誰(5)同一個漢字圈之間的漢字處理以及羅馬字的拼寫等。這些都將成為日語學習者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渡辺実.日本語史要説[M].巖波書店,1997.
[2]橋本進吉.國語學史·國語特質(zhì)論[M].巖波書店,1983.
[3]橋本進吉.國語學史·國語特質(zhì)論[M].巖波書店,1983.
[4]京都大學文學部國語學國文學研究室.天地本·享和本 新選字鏡國語索引[M]臨川書店,1981.
[5]顧海根.日本語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李書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