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寶雞石鼓山三號墓研究*

      2016-10-12 10:14:52
      考古與文物 2016年2期
      關鍵詞:高領石鼓銅器

      曹 斌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

      寶雞石鼓山三號墓研究*

      曹 斌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

      石鼓山M3,時代,族屬,高領袋足鬲族群,孝民屯東南地鑄銅作坊,列簋

      本文通過五個方面的分析,認為石鼓山M3的時代可進入康王初期,葬制、葬俗、器物“西土”風格濃郁,墓葬等級屬僅次于諸侯一級的高等級貴族,銅器上族徽反映了復雜的族系關系。此外,墓葬體現(xiàn)出高領袋足鬲族群在商末周初主要向周人故土發(fā)展,布防西部邊境,而聯(lián)襠鬲集團主要向關東發(fā)展的現(xiàn)象。孝民屯東南地鑄銅作坊的時代下限可進入西周,其在周初為西土集團高等級貴族服務。同時,石鼓山M3還展現(xiàn)了西土集團列簋制度的雛形。

      2012年6月22日寶雞石鼓山發(fā)現(xiàn)三號墓,因豐富的出土物以及重要學術價值立刻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在墓葬材料刊布的同時[1],學界即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2]。然由于資料刊布時間較短,相關問題仍需細化,一些新問題也有待研究。因此本文擬對墓葬的時代、等級、族屬、墓主身份,高領袋足鬲族群集團的發(fā)展,M3銅器與孝民屯東南地鑄銅作坊的關系,以及列簋制度等問題進行討論。

      一、墓葬的時代

      簡報將墓葬的時代籠統(tǒng)地定在西周早期,又說“上至商末周初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2013年的發(fā)掘又將墓地的時代定為商末周初[3]。有鑒于此,我們有必要首先對墓葬的時代做一討論。鑒于高領袋足鬲的時代尚存爭議,對于墓葬時代的討論主要依據(jù)出土的銅器。由于該墓東、北、西各有2個壁龕,其內(nèi)出土銅器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我們先將出土銅器還原至各個壁龕(最小堆積單位)(表一),然后再分別分析。

      K1出土的扉棱鼎、乳釘紋簋都是周初器形,器形相對略晚的鳥父甲鼎腹部較圓鼓,腹部明顯較先周末期的灃毛M1∶1鼎[4]淺,時代應晚于后者,其是西周早期偏早階段的器形。同時,集中出土“鳥”形族徽銅器的前掌大于屯村北墓葬[5]時代也多在此階段。K2出土的3件菱格乳釘紋簋與K1出土的1件器形、紋飾接近,均與共出高領袋足鬲的灃毛M1∶2簋接近,而明顯早于張家坡M106菱格乳釘紋簋。有學者在對后兩件研究時指出前者也見于西周早期墓葬中,而后者時代約當成康時期[6]。因此K1、K2出土的菱格乳釘紋簋時代大致相當于周初或略晚。K2所出時代較晚的為正鼎,該器器腹淺,分襠且三足細高,形制、紋飾與成康時期的旅鼎近同,因此時代也當接近。K3出土銅器數(shù)量最多,器形紋飾也最有特點。從器形常見的幾件分析可知,亞羌父乙罍形制明顯較相當于殷墟四期的榕樹灣M1∶15罍[7]晚,而與琉璃河M1193出土的成王時期標準器克罍[8]形制接近,時代當在西周早期偏早階段。父癸尊形制與竹園溝M7∶8伯格尊[9]接近,發(fā)掘者認為竹園溝M7的墓主主要活動在康王時期,其銅器多數(shù)也應在此時期,那么父癸尊的時代也應大致與此相當。冉父乙卣與琉璃河M251父戊卣[10]形制接近,而腹部更加傾垂。琉璃河M251的時代相當于成康時期,所以冉父乙卣的時代也可能進入康王時期。K4出土的乳釘紋鼎形制、紋飾與紙坊頭2003BZFM3∶6鼎[11]較為接近,而器腹更加圓鼓,柱足更細,時代當為周初。方座簋腹部圓鼓,方座所飾大鳥紋僅見于石鼓山墓葬,類似的紋飾有日本收藏的一對夔鳳紋爵上的鳥紋,后者有專門研究鳥紋的學者認為時代已經(jīng)進入了西周[12]。此外,鳥紋雖然在商代晚期就有一定數(shù)量,但是左右對稱作為主題紋飾是西周時期的新特點。K4龕前出土的中臣登鼎與成王時期的標準器獻侯鼎形制、紋飾接近,兩者時代也當近同。K6出土的重父乙卣與K3冉父乙卣形制近同,兩者時代也當接近。父癸盤與琉璃河M251伯矩盤形制、紋飾接近,時代當在成康時期(圖一)。

      表一 石鼓山M3出土器物分龕統(tǒng)計表

      通過以上分析,K1內(nèi)銅器的時代相當于西周早期偏早階段,K2、K4銅器的時代基本為周初,K2內(nèi)只有正鼎的時代略晚。而K3、K6內(nèi)多件銅器的時代可跨入康王時期。因此,我們認為石鼓山M3的時代為西周早期偏早階段,下限或可進入康王初年。

      二、墓葬的族屬和墓主身份

      關于墓葬的族屬和墓主身份,由于該問題十分復雜,本文將結(jié)合葬制、葬俗、墓葬規(guī)模、出土器物的文化因素等多個方面予以討論。

      圖一 寶雞石鼓山M3與其他地區(qū)銅器時代對比圖

      首先,葬制、葬俗方面,石鼓山M3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南北向,墓主頭向朝南,無腰坑及殉狗,這些特點都表明其并非殷遺民的墓葬。因為從目前的材料看,殷頑民在西周時期仍然固守著腰坑殉狗,甚至殉人的傳統(tǒng)習俗,這在魯故城西周晚期的墓葬中仍然堅守,所以M3的葬俗展示出了不同于殷遺民的特點。此外,M3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墓葬多龕,但是這一特點也基本只見于關中地區(qū)。M3東、北、西墓壁各有2個壁龕,類似帶龕的墓葬已知西周早期主要有岐山王家嘴、鳳翔西村、長武碾子坡、寶雞戴家灣4個地點,前3個地點已知有王家嘴M20、01M1[13],西村79M42、80M80[14],碾子坡M1142[15]共5座,戴家灣墓地因盜掘具體數(shù)字不明,但是據(jù)當時記錄員的記錄,該墓地有壁龕且很多銅器就出自壁龕是肯定的。此外,在已發(fā)掘的先周晚期墓地里,長武碾子坡墓地的139座墓里68座壁龕[16],同時高家村墓地有多座[17],賀家村M1[18]和76QHM124[19]、崇信香山寺M1[20]以及灃西毛紡廠M1也都帶有壁龕。也就是說在先周至西周早期,已知的帶壁龕的墓葬基本都發(fā)現(xiàn)于周原及以西以北的地區(qū),最東至灃西。目前已知只有翼城大河口M1壁龕墓不在這一地區(qū),但時代不但略晚于石鼓山M3,龕內(nèi)出土物還多為漆器和原始瓷。所以壁龕葬制當源自關中西部,其是“西土”的一些部族所特有的葬制。因此,葬制、葬俗兩個方面都將M3框在了“西土”部族的范圍。

      其次,從墓葬規(guī)模以及出土器物的豐富程度看,石鼓山M3長4.3、寬3.6米,葬具兩槨一棺,墓葬面積達15.48平方米,出土銅禮器31件,還有大量銅兵器和車馬器。我們將之與同時期的其他墓葬進行對比后,等級情況逐漸明晰。琉璃河燕國墓地分Ⅰ、Ⅱ兩區(qū),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M52一棺兩槨,墓葬面積9.46平方米,其南附屬有2個車馬坑,出有銅禮器6件,原始瓷器4件。Ⅱ區(qū)不帶墓道墓葬里規(guī)模最大的M251一棺一槨,墓坑面積達16.65平方米,出土銅禮器21件,同樣食器、酒器、水器均有[21]。涇陽高家堡戈族墓地M1時代商末周初,一棺一槨,面積6平方米多,出土銅禮器12件;M2時代略晚于M1,一棺一槨,面積6平方米左右,出土銅禮器6件;M3為成康之際,一棺一槨,墓室面積5.28平方米,出土銅禮器6件;M4成康之際,一棺一槨,墓室面積約5平方米,出土銅禮器19件[22]。靈臺白草坡兩座貴族墓時代相當于成康時期,一棺一槨,M1出銅禮器21件,M2出11件,但是墓室面積分別只有8.25平方米和6.7平方米[23]。琉璃河墓地學界一般認為Ⅰ區(qū)為殷遺民墓地,Ⅱ區(qū)為姬姓部族墓地。高家堡為殷遺戈族墓地。白草坡兩座均有腰坑。從墓葬規(guī)模和出土物看,石鼓山M3等級明顯高于同時代的殷遺貴族,而與姬姓高級貴族等級相當。我們再與近旁的國墓地進行對比,寶雞竹園溝M7時代為康昭之際,兩棺一槨,墓室面積13余平方米,墓主伯格隨葬銅禮器13件,妾隨葬4件;M13時代報告認為康王前期,兩棺一槨,墓室面積超過15平方米,墓主禮器22件,妾3件[24]。石鼓山M3的等級似乎與伯相當。通過以上的對比(表二),我們發(fā)現(xiàn)石鼓山墓葬的等級明顯高于同時期的殷遺民大貴族,其等級與僅次于諸侯一級的高級貴族相當。

      再次,對各壁龕內(nèi)器物的文化因素進行分析。石鼓山M3共6個壁龕,除K5僅見漆皮痕跡外,其余均有器物出土。這5個龕內(nèi),有多個龕出有明顯的“西土”風格的銅器。K1、K2內(nèi)出3件相套的菱格尖刺狀乳釘紋簋和1件雙耳菱格尖刺狀乳釘紋簋,這類銅器日本學者武者章認定是典型的當?shù)赝林到y(tǒng)青銅器[25]。素面鼎與長武碾子坡紅銅鼎(H1∶1)風格類似,后者所屬窖藏還出有乳狀袋足鬲等陶器殘片,碾子坡紅銅鼎為西土集團銅器已有學者論述[26],K2的這件顯然是承襲了碾子坡紅銅鼎的粗獷風格。毀兵習俗是周人的一種特殊葬俗[27],K2的砸彎的銅戟正是這一習俗的體現(xiàn)。該龕只有萬甗、正鼎似是外來之物??傊甂2銅器體現(xiàn)了比較濃厚的“西土”風格。K4的情況同樣明顯,出土銅器只有1鼎1簋(中臣鼎疑出本龕,不能確指),組合上為典型鼎、簋重食組合。同時,所出方座簋為周人常用器形,并被沿襲至東周。而這件方座簋上直棱紋的裝飾,也在西周方座簋上常見,甚至周厲王自作之器簋腹部也都采用了這樣的裝飾。此外,這件簋方座上的鳳鳥紋也僅見于石鼓山墓葬,其與《國語·周語上》“周之興也,鸑鷟鳴于岐山”中“鸑鷟”的形象頗為類似,這都是“西土”風格的體現(xiàn)。此外,該龕出土了M3中唯一的一件陶器——高領袋足鬲。盡管聯(lián)襠鬲、高領袋足鬲何為先周文化尚有爭論,但是高領袋足鬲作為先周時期最重要的兩類陶鬲之一的地位學界并無異議,其是關中西部商代晚期最常見的陶器之一。因此,高領袋足鬲的出土對于該墓族屬的指向性非常明顯。而且出土高領袋足鬲的壁龕K4還與該墓出土銅器數(shù)量最多的K3同處于墓葬的北壁,從位置上看,兩龕的地位相同。K3出土的銅方禁以及上面擺放的1件戶方彝、2件戶卣的獨特裝飾風格也僅見于寶雞地區(qū)。方禁目前僅見3件,其余2件均出自戴家灣墓地。其中石鼓山方禁正面的夔龍紋裝飾與現(xiàn)藏天津博物館的方禁[28]基本相同,短側(cè)與告田卣方座正面的紋飾極為接近。戶方彝出戟的風格與現(xiàn)藏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的戴家灣墓葬方彝[29]特點近似,其上和2件戶卣上的“鴨掌形”角與戴家灣出土的2件鼎卣、2件鳳鳥紋出戟卣[30]特點一致,2件戶卣以及單父丁卣上的大鳥紋,特別是大鳥紋的三叉尾狀冠飾與前面提到的戴家灣4件卣腹上的大鳥紋完全相同。同時,2件戶卣的形制、紋飾還與鼎卣相同,并且都是1件較高,另1件通過方座抬高從而達到與之基本近似的高度,差別僅在方座的紋飾略有小異。此外,K1扉棱鼎與戴家灣出土的川鼎[31]器形、紋飾近同,其齒狀扉棱也應是寶雞地方特點。因此,這些銅器上的突出風格特點都應是寶雞本地的。同時,填土中的3件鑾鈴以及墓內(nèi)的7件歧形當盧也都是西土風格的代表器物[32]。從以上分析可知(圖二),K2、K4內(nèi)器物多是典型的“西土”風格器形,K1、K3本地特點突出,只有K6的2件銅器可能是助祭或者赗賻之物。

      表二 成康時期高等級貴族墓統(tǒng)計表

      至于M3的墓主,當然解釋“戶”氏是很有道理的[33]。因為其出自銅器最多的K3且族氏數(shù)量相對較多,同時擺放位置醒目、器形很具特點的3件銅器上的族氏均為“戶”。但是該龕內(nèi)族氏情況相當復雜,計有戶(3)、冉(2)、亞羌(1)、單(1)、曲臣先(1)、 (1)?!叭健睘橐笊檀笞?,毫無爭議?!扒枷取弊迨显贙6 還有1件盤,這種復合族徽并不多見。同樣數(shù)量較少的還有“”氏?!皝啞毙巫寤找话阏J為都是與商王朝有密切關系的國族[34],甚至有學者認為其與商王還有宗法關系[35]?!扒肌笔且粋€古老的部族,在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量記載,長期與商王朝處于對峙狀態(tài),還出現(xiàn)在《尚書·牧誓》記載的助周伐商的隊伍之中。但是帝乙帝辛時期的卜辭有了“冊羌方”的記載[36],因此“亞羌”很有可能是所冊“羌方”中的一支。所以以上族氏的身份都與墓葬各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西土”風格不符,其不能是墓主首先可以肯定。“單”一般學者都同意文獻《元和姓纂》卷四記載“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單邑,為甸內(nèi)侯”,即單為姬姓的說法。但是商周時期作為族徽的還有龔妊媵甗銘:“龔妊媵甗。單?!薄皢巍睘槿研照?,以及“子單”、“大單”這樣的復合族徽,并有學者認為是子姓之族者[37]。所以單父丁卣[38]上的單氏暫難定論。此外,它還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冉父丁卣器形、紋飾基本相同,特別是腹部的大鳥紋,都有三叉尾狀冠飾,這也是2件戶卣上的典型紋飾之一。而上博藏這件卣上是“冉”的復合族徽,假如因器形紋飾的相同將兩者相關聯(lián),加上該龕亦有2件“冉”氏的銅器,“冉”氏相關的銅器也達到了3件。若再由腹部獨特的大鳥紋與“戶”器進行關聯(lián),其之間的族系關系就更加復雜。究竟“戶”、“單”、“冉”間有著怎樣的關系?現(xiàn)有材料似乎難以完全理清??傊?,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K3內(nèi)族系問題復雜,而且一些氏族還與“西土”部族身份不符,表現(xiàn)出了和墓葬葬制、葬俗等方面不同的特點。如若單論“鴨掌形”角,郭家莊M160銅尊(M160∶52)上還有一例[39]。而類似K2、K4內(nèi)器物則有著典型的“西土”風格。因此K3內(nèi)多數(shù)器物很有可能是因為石鼓山M3墓主的地位,死后寶雞地區(qū)的貴族和歸附的殷遺貴族的助祭或赗賻物品。那么M3的墓主身份也就更加難以確定,對于這一問題我們暫持謹慎態(tài)度。

      圖二 石鼓山M3銅器文化因素對比圖

      圖三 周王朝西部邊境西周早期主要族群分布示意圖

      三、高領袋足鬲及其族群集團的發(fā)展

      石鼓山M3雖只在K4出土1件高領袋足鬲,但由于高領袋足鬲涉及到諸多學術問題,所以關于其年代、族屬和族群集團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單獨討論。

      高領袋足鬲的年代下限,此前學界多認為不能進入西周。原因除了出土高領袋足鬲的居址、墓葬材料少有確鑿證據(jù)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迄今為止,尚不見一塊高領袋足鬲的陶片出土在灃西以東的遺址,也就是說高領袋足鬲的分布沒有突破關中東部。我們知道,何尊銘文已經(jīng)明確指出,成王五年已“宅茲中國”,假如高領袋足鬲的年代能進入西周,拋開其他遺址不談,緣何在周公精心營建的成周洛邑都不見一片高領袋足鬲的陶片?作為先周文化最主要的兩類陶鬲之一,為何聯(lián)襠鬲隨處可見,并作為周文化入侵各地最主要的標志,而周人卻未將一件高領袋足鬲帶入?這或是許多學者不敢輕易同意高領袋足鬲的時代能進入西周的主要原因[40 ]。但是石鼓山墓葬發(fā)現(xiàn)后,可以幫助解開這一謎團。因為從石鼓山的材料可以看出,高領袋足鬲族群在商末周初似乎主要是向西向北發(fā)展,布防于周王朝的西部邊境,以鞏固周王室的統(tǒng)治。這從他們族群在周初的分布可以看出(圖三)。

      前文在進行葬制、葬俗和器物文化因素對比時可以看出(圖二),石鼓山墓葬與隔河的戴家灣墓葬群[41]十分相似,既有壁龕、無腰坑的共同點,又有典型器物(銅器+高領袋足鬲)的高度相似性,即無論葬俗、葬制還是出土物反映的文化面貌都相當?shù)囊恢隆R虼耸纳侥乖崛汉痛骷覟衬乖崛簩偻荒沟?,其可能為一個大的族群集團。在這個族群集團內(nèi),由于出高領袋足鬲的墓葬等級最高,例如石鼓山M3、M4,其明顯處于領導和支配地位,可以認為該墓地是以高領袋足鬲為主導的族群集團。同時,在周人故土我們還可以看到除石鼓山—戴家灣墓地以外的其他的高領袋足鬲族群據(jù)點。同在寶雞的林家村1983年發(fā)現(xiàn)一座西周早期墓[42],壁龕內(nèi)出土2件高領袋足以及銅鼎、方座簋 。值得注意的是,從出土銅器看,該墓與石鼓山M3的時代基本相當,又同樣在壁龕內(nèi)出土高領袋足鬲和銅器,此為高領袋足鬲族群在西周早期的又一高等級貴族分布點。此外,崇信香山寺墓地1984年發(fā)掘了一座帶壁龕、南北向、主要隨葬高領袋足鬲的墓葬,該墓發(fā)掘者雖然判斷為先周晚期,但是據(jù)采集到的兩件異形聯(lián)襠鬲認為該墓地的下限在西周初年[43]。香山寺墓地位于崇信南部的赤城黑河流域,與位于崇信東北方位汭河流域的西周時期以聯(lián)襠鬲為主的于家灣墓地一南一北,有理由推測以高領袋足鬲族群為主的香山寺墓地在周初依然分布在這一地區(qū)。碾子坡先周時期就是以高領袋足鬲為主的墓地,雖然在西周早期轉(zhuǎn)而以聯(lián)襠鬲多見,但仍發(fā)現(xiàn)有5座隨葬高領袋足鬲的墓葬[44],顯然西周初年的古豳地仍生活有高領袋足鬲族群。當然或許寶雞高家村墓地帶壁龕出高領袋足鬲的個別墓葬時代也有可能進入西周,那么其可能為高領袋足鬲族群的又一個據(jù)點。從以上可以看出,在周原以西分布著寶雞石鼓山—戴家灣、林家村、高家村3個據(jù)點,以北東西兩側(cè)分布著長武碾子坡、崇信香山寺兩個據(jù)點。除了出土高領袋足鬲外,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墓向多南北向,且器物多出自壁龕。種種共同性顯示其都歸屬同樣的高領袋足鬲族群集團,且這個族群集團中已知等級最高的寶雞石鼓山—戴家灣、林家村墓地下限均毫無疑問可至西周早期,等級較低的長武碾子坡、崇信香山寺可延續(xù)至周初。從中一是可以看出在商末周初以石鼓山—戴家灣為代表的高 領袋足鬲族群集團主要是穩(wěn)固周人故土,布防周王朝的西部邊境,并與伯、黑豆嘴部族[45]、歸附的隴縣夨族[46]和靈臺潶伯奚伯等[47]具有軍事職能的長官一起嚴防西北諸戎[48];二是進入西周后,周王朝似乎更加重視以聯(lián)襠鬲為代表的族群集團,其高等級墓頻現(xiàn)且被分封至各地為諸侯,所以聯(lián)襠鬲可見于各封國并被作為相關遺址時代進入西周的標尺。而高領袋足鬲族群集團被固守在了西土,已知最東的地點僅在灃西,并且似乎有越來越不受重視的跡象。碾子坡和香山寺一般平民或小貴族墓地在周初的消失似乎就能說明這一問題。而就在周王朝故土先周時期高領袋足鬲分布區(qū)的崇信于家灣墓地還轉(zhuǎn)變?yōu)橐月?lián)襠鬲為代表的族群集團,高領袋足鬲族群只有石鼓山M3、林家村M1等高等級貴族才延續(xù)到了西周早期。當然,也或許正是周王朝對于高領袋足鬲集團的忽視以及對于西土故地防御重視程度的下降,以上族群在西周中晚期僅剩夨族,還在西周中晚期稱王[49]。至穆王時已需西征戎狄,還致“自是荒服者不至”[50]。雖然西周中晚期接受周王朝統(tǒng)治的秦人在清水、甘谷、禮縣一帶[51]的興起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王朝西北邊境的軍事空虛問題,但從現(xiàn)有材料看偏東的地區(qū)仍然相當空虛,這或許也是申侯可以聯(lián)合犬戎完成奇襲的原因之一。以上種種,都為周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或者可以說,在周王朝建立后,對于固守西部邊境高領袋足鬲集團的忽視為西周的滅亡留下了隱患。

      四、石鼓山M3銅器與孝民屯東南地鑄銅作坊的關系及該作坊的年代下限

      2000~2001年社科院考古所安陽工作隊發(fā)掘了孝民屯東南地鑄銅作坊遺址[52],在已發(fā)表的2000AGH31材料中,有多件陶范上紋飾與石鼓山M3的銅器近似,甚至有的可以說完全相同。H31∶11簋范殘高7.5厘米,為一塊口沿部分的殘片。該范上渦紋旁飾顧首并身體部分簡化的夔龍紋,其下飾直棱紋,這樣的裝飾紋樣與石鼓山M3方座簋口沿部分紋飾近乎相同。H31∶14卣范殘高8.4厘米,為卣的腹部,紋飾是大鳥紋的尾部。尾部上三根立羽的獨特裝飾與戶卣、戶彝腹部大鳥紋相同。H31:15卣范殘高6.5厘米,為卣的腹部。其三叉尾狀紋飾位于直棱紋之下,又在大鳥紋的冠部,形制和位置與M3兩件戶卣、一件單父丁卣的腹部相同。H31∶18獸首范直徑11.3~11.9厘米,是一塊比較完整的陶范,應為器物提梁兩側(cè)的鋪首。其上獸首,特別是兩個造型夸張的“鴨掌形”角與M3戶卣乙提梁兩側(cè)的鋪首裝飾近乎一致,僅有兩“鴨掌形”角張開角度和其內(nèi)鴨掌“腳趾”下紋飾的細微差別。此外,與戶卣甲、方彝除以上差別外,僅有獸首眼部有眉和無眉的差別。H31∶6器座范殘高8.4、殘寬18厘米,應為方禁的短側(cè)或者小方座的正面。其上紋飾與M3方禁短側(cè)裝飾極為相似,都是直棱紋下飾以云雷紋襯底的兩兩相對的夔龍紋,兩側(cè)邊緣飾站立的云雷紋襯底的夔紋,區(qū)別僅在于相隔兩相對夔龍紋的扉棱形狀及站立狀的夔紋(圖四)。此外,孝民屯2000AGT14擴②∶2、2000AHT14③∶32鼎范[53]直棱紋下飾三角紋的特點與M3扉棱鼎下腹紋飾近同,孝民屯H31∶7、8簋范上下乳釘紋中間直棱紋的裝飾與石鼓山M4四耳簋腹部[54]近同。以上都是石鼓山墓葬銅器上非常有特點的裝飾紋樣,類似紋飾也基本只發(fā)現(xiàn)于戴家灣銅器群。這些特征明顯且發(fā)現(xiàn)于石鼓山—戴家灣墓地的銅器與孝民屯東南地陶范如此近似,乃至相同,對于他們之間的關系,我們該如何解釋?

      圖四 石鼓山M3銅器與孝民屯東南地2000AGH31陶范對比圖

      假如理解為武王克商后西土集團對于殷人的掠奪,也就是《尚書》所記的“分器”,似乎可以簡單迅速解決兩者的關系問題。但仔細分析后,我們發(fā)現(xiàn)其難以自圓。因為雖然類似陶范發(fā)現(xiàn)于殷墟,但迄今為止這樣的銅器基本只在石鼓山—戴家灣墓地有所發(fā)現(xiàn)[55]。如是“分器”,顯然認定這批銅器的主人為殷遺貴族或者其親族,然殷墟的考古工作已開展80多年,卻從未在殷墟任何一座墓葬發(fā)現(xiàn)過任何一件類似鴨掌形角鋪首與三叉尾狀冠立羽大鳥紋同時存在以及類似后者鳥紋的銅器。文獻也并無武王克商后盜掘甚至毀壞殷商貴族甚至商王陵的記載,考古多年的工作也未發(fā)現(xiàn)類似跡象。既然銅器主人為殷商貴族,那么其在克商前就應長期居住在殷墟,死后的墓葬也應在當?shù)?,而周王朝即便“分器”也不可能將墓葬中的類似銅器洗劫一空。此外,從這類銅器的年代上看,雖然我們認為戶彝的時代在周初,但是也不敢完全排除早至商末的可能,因為類似方彝的直腹、圈足微撇的特點在商末至西周早期偏早階段都有存在。但是2件戶卣及1件單父丁卣的時代不可能早到商代。這2件戶卣都是垂腹明顯,形制比高家堡成康時期墓葬M2∶4銅卣還要略晚,與竹園溝康昭時期墓葬出土的M7∶6伯格卣近似,僅圈足下小臺略高。那么既是“分器”何以會是西周早期的銅器?況多件可能在孝民屯東南地的出土,作坊鑄造的銅器中還有西土風格的銅器,所以原因當另尋。我們認為類似陶范在孝民屯東南地的出土,很可能是該鑄銅作坊在武王克商后為周王朝所控制,并開始為周王室所服務的結(jié)果。商周乃至后代,手工業(yè)者都是特殊人群,即便被俘也不會處死,而是繼續(xù)為新的王朝服務。由于高領袋足鬲族群在先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其最高級貴族很可能也享有該作坊的產(chǎn)品,利用殷人在鑄銅方面的高超技術去鑄造符合自己族群風格的銅器。至于簡報中提到的該作坊內(nèi)無西周時期文化遺物的現(xiàn)象,應是指不見周因素遺物出土,但該鑄銅作坊的一些商式陶器的時代可能已進入西周。我們知道王朝的更替無法將文化的傳承一刀切斷。況《左傳》定公四年云:“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命以康誥而封于殷墟。”此地在周初本就有殷遺民。同時,作為手工業(yè)者這類特殊人群,在周初仍然使用此前的生活陶器也是很正常的。而這種現(xiàn)象目前在環(huán)渤海沿岸的制鹽作坊亦有發(fā)現(xiàn),他們在西周早期偏早階段仍在使用部分典型的商式陶器。此外,像2000AGH31陶簋、甕、罐在諸如前掌大墓地西周早期的墓葬里都有出土[56],此類器形可延用至西周也是有多個地點的證據(jù)可循。最后,孝民屯東南地鑄銅作坊內(nèi)西土風格銅器范的出土,如四耳菱格乳釘紋簋(2000AGH31 7、8簋范)[57]也可佐證該作坊的時代已進入西周。況在殷末商周關系緊張的情形下,商人是不可能用自己的作坊為周人鑄造銅器,這種情況只能發(fā)生在克商之后。因此,我們同意此前一些學者的看法,認為孝民屯東南地鑄銅作坊的時代當進入了西周[58]。同時進一步認為其在周初是為周王室服務的,并有一部分可能是為石鼓山高領袋足鬲族群集團服務。

      圖五 武功梁家堡先周墓列鼎(摘自張懋镕:《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第三輯)》)

      五、西周列簋制度的雛形

      西周時期的列鼎、列簋制度,學界一般認為是在西周中晚期形成的。但是武功梁家堡先周墓葬3件大小相次、形制紋飾相同的銅鼎的出土(圖五),證明列鼎制度的形成可能要早至商末[59],而且最早發(fā)生在“西土”。列簋制度出現(xiàn)的最早墓葬材料,一般認為是曲村M6080和M6081。這兩座墓葬分別出土2件一組的大小、形制、紋飾近同的菱格乳釘紋簋,時代在西周早中期之際[60]。此次在石鼓山M3 的K2,出土了3件大小、形制、紋飾接近的菱格乳釘紋簋,并且這3件出土時還套在一起放置,說明其為一組銅簋無疑。而時代相對略早的石鼓山M4也同樣在同一龕內(nèi)出土了3件相套的菱格乳釘紋簋[61]。列鼎一般是成奇數(shù),而列簋是成偶數(shù)的;列鼎是大小相次,列簋是大小基本相同。K2的3件大小、形制、紋飾近同的特點,均與列簋的要求吻合,惟同龕只有3件成奇數(shù)略有差別。但若與相鄰的K1出土的1件形制、紋飾接近的菱格乳釘紋簋組合在一起,正好構(gòu)成一套4件(圖六)。雖然其分屬不同壁龕,但仍屬同一墓葬,這一發(fā)現(xiàn)說明列簋制度早在西周早期偏早階段已經(jīng)形成,而且無論從所出土墓葬的族屬或尖刺狀菱格乳釘?shù)难b飾特點都反映族屬為西土集團,且最早發(fā)生在“西土”。至于同一壁龕只有3件相套的特點,說明列簋制度在這一時期還處在剛剛發(fā)生的階段,還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但無論如何,最低程度都可視為列簋制度的雛形。

      圖六 石鼓山M3列簋

      六、結(jié)語

      通過以上五個方面的分析,我們認為石鼓山M3的時代為西周早期偏早階段,由于K3、K6內(nèi)有多件銅器相當于成康時期,因此墓葬的下限可能會進入康王初期。墓葬的葬制、葬俗以及出土器物都展現(xiàn)出了濃郁的“西土”風格,墓葬等級也明顯高于同時期的殷遺墓,因此應屬僅次于諸侯一級的“西土”高等級貴族。至于墓主身份,由于銅器上族徽反映出的族系關系十分復雜,尚難定論,待石鼓山墓地材料全部公布時再做討論。此外,石鼓山M3的銅器、葬制、葬俗等特點體現(xiàn)出與隔河相對的戴家灣墓葬群可能屬同一墓地。其與特征相似、等級接近的林家村墓地以及等級較低的寶雞高家村、長武碾子坡、崇信香山寺共同顯示出高領袋足鬲族群在商末周初主要向周人故土發(fā)展,布防西部邊境,而聯(lián)襠鬲集團主要向關東發(fā)展的現(xiàn)象,也解釋了為什么關東地區(qū)西周時期不見高領袋足鬲的跡象。同時,在進入西周后,周王朝越來越重視聯(lián)襠鬲族群集團,而對于固守西部邊境的高領袋足鬲集團逐漸忽視,以致為西周滅亡埋下了隱患。而石鼓山M3部分典型銅器與孝民屯東南地陶范的近同,說明孝民屯東南地鑄銅作坊以及其手工業(yè)者在周初繼續(xù)為西土集團高等級階層服務,2000AGH31等單位的時代下限可進入西周。同時,石鼓山M3還提供了已知最早的列簋制度的墓葬材料,展現(xiàn)了西土集團列簋制度的雛形。

      [1] a.石鼓山考古隊.陜西省寶雞市石鼓山西周墓[J].考古與文物,2013(1).b.陜西寶雞石鼓山西周墓葬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3(2).

      [2]a.王顥,劉棟,辛怡華.石鼓山西周墓葬的初步研究[J].文物,2013(2).b.辛怡華,王顥,劉棟.石鼓山西周墓葬出土銅器初探[J].文物,2013(3).c.張懋镕.寶雞石鼓山墓地文化因素分析[C]∥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四).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d.李學勤.石鼓山三號墓器銘選釋[J].文物, 2013(4).e.彭曦.蠡測石鼓山西周早期M3主人[J].寶雞社會科學,2013(3).f.張?zhí)於?石鼓山戶氏青銅器相關問題簡論[J].文物,2015(1).

      [3]a.王占奎.寶雞石鼓山商周墓地[C]∥中國考古學會.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終評會材料,2014.b.周野鹿鳴[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豐鎬發(fā)掘隊.長安灃西早周墓葬發(fā)掘記略[J].考古,1984(9).

      [5]滕州市博物館.滕州前掌大村南墓地發(fā)掘報告(1998-2001)[C]∥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岱考古(第三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6]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7]安陽市文物考古所.河南安陽榕樹灣一號商墓[J].考古,2009(5).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隊.北京琉璃河1193號大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0(1).

      [1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1973—1977)[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11]寶雞市考古所.陜西寶雞紙坊頭西周早期墓葬清理簡報[J].文物,2007(8).

      [12]陳公柔,張長壽.殷周青銅器上鳥紋的斷代研究[J].考古學報,1984(3).

      [13]雷興山.先周文化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14]雍城考古隊.鳳翔南指揮西村周墓的發(fā)掘[J].考古與文物,1982(4).

      [1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邠州·碾子坡[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16]數(shù)據(jù)引自《南邠州·碾子坡》,但是不排除報告所劃分的這68座墓中M162、M1101、M1168三座隨葬聯(lián)襠鬲的墓時代晚至周初的可能。

      [17]a.寶雞市考古工作隊.陜西寶雞市高家村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8(4).b.陜西寶雞高家村劉家文化墓地發(fā)掘簡報[C]∥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中心,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7),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8]陜西省博物館,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岐山賀家村西周墓葬[J].考古,1976(1).

      [19]由于該墓遭盜擾,未出隨葬品,故時代難以判斷,暫置先周末期,材料見于: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岐山賀家村西周墓葬發(fā)掘報告[C]∥ 文物資料叢刊(8).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20]陶榮.甘肅崇信香山寺先周墓清理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8(2).

      [21]同[10].

      [22]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國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23]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墓[J].考古學報,1977(2).

      [24]同[9].

      [25]武者章.先周青銅器試探[J].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989(109).

      [26]曹斌.商周銅昜研究[J].考古與文物,2011(3).

      [27]張明東.略論商周時期的毀兵葬俗[J].中國歷史文物,2005(4).

      [28]天津市文物管理處.西周夔紋銅禁[J].文物,1975(3).

      [29]陳夢家.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

      [30]同[29].

      [31]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2]a.孫機.中國古獨辀馬車的結(jié)構(gòu)[J].文物,1985(8).b.吳曉筠.商至春秋時期中原地區(qū)青銅車馬器形式研究[C]∥ 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中心,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c.鄒衡.論先周文化[C]∥ 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3]同[2]a.

      [34]李伯謙.舉族族氏考[J].考古與文物,1987(1).

      [35]李零.蘇埠屯的“亞齊”銅器[J].文物天地,1992(6).

      [36]“余其 遣告侯田冊 方、羌方、羞方……”(續(xù)3.13.1

      [37]俞偉超.中國古代公社組織的考察——論先秦兩漢的單一僤一彈[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8]同[31].

      [39]郭家莊M160銅尊(M160∶52)肩部有“鴨掌形”角(中國社會科學院.安陽殷墟郭家莊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發(fā)掘報告[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但獸首與孝民屯作坊陶范差別很大,也與石鼓山—戴家灣獸首差別較大。同時,殷墟不見鴨掌形角獸首與三叉尾狀冠立羽大鳥紋同時存在的銅器,且不見單獨的三叉尾狀冠立羽大鳥紋。

      [40]張?zhí)於飨壬谂c筆者討論時,提及此觀點。

      [41]a.劉明科.黨玉琨盜掘斗雞臺(戴家灣)文物的調(diào)查報告[C]∥劉明科.寶雞考古擷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b.蘇秉琦.蘇秉琦文集(1)·斗雞臺溝東區(qū)墓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42]寶雞縣博物館.寶雞林家村出土西周青銅器和陶器[J].文物,1988(6).

      [43]同[20].香山寺84CXM1同出有1件小口圓肩罐(M1:5),該類罐在張家坡墓地的時代已經(jīng)進入西周,因此也不排除香山寺M1的時代進入西周的可能。

      [4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邠州·碾子坡[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45]淳化縣文化館.陜西淳化縣出土的商周青銅器[J].考古與文物,1986(5).

      [46]盧連成,尹盛平.古夨國遺址、墓地調(diào)查記[J].文物,1982(2).

      [48]這些墓地多出土有象征軍事權力的大銅鉞,且各有自身特點,或許表明他們在周初多為軍事首長。

      [49]有多件西周中晚期的夨王銅器發(fā)現(xiàn),甚至有的可早至西周早期。

      [50]《國語.周語上》:“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不至。”《后漢書.西羌傳》同樣記此戰(zhàn)事,但是對于結(jié)果的記載有所不同。其曰:“至穆王時,戎狄不貢,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遷戎于太原?!?/p>

      [51]a.早期秦文化聯(lián)合考古隊.甘肅清水李崖遺址考古發(fā)掘獲重大突破[N].中國文物報, 2012-1-20(8).b.甘肅省文物工作隊,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甘肅甘谷毛家坪遺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 1987(3).c.早期秦文化聯(lián)合考古隊.甘肅禮縣三座周代城址調(diào)查報告[C]∥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古代文明(7).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2000-2001年安陽孝民屯東南地殷代鑄銅遺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2006(3).

      [53]李永迪等.從孝民屯東南地出土陶范談對殷墟青銅器的幾點新認識[J].考古,2007(3).此外,孝民屯東南地陶范與戴家灣銅器的關系可參看該文。

      [54]同[3].

      [55]類似出在其他地點的只有梁帶村M27出土的一件銅卣(M27:1021),該卣獸首形鋪首上飾“鴨掌形”角,腹部飾與石鼓山M4球腹簋腹部紋飾相同的花冠鳳鳥紋。該墓時代為春秋早期,但是墓中除此件卣外,還出土有多件西周早中期銅器,因此流布原因還有待探討。材料詳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陜西韓城梁帶村遺址M27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7(6).

      [56]曹斌.魯南地區(qū)西周時期遺存的文化因素分析[J].考古與文物(待刊).

      [57]對于該件陶范的分析,我們采用發(fā)掘者和整理者(李永迪、岳占偉、劉煜)的說法。

      [58]a.內(nèi)田純子.商末周初青銅彝器的斷代及其制作地[C]∥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與商文化:殷墟科學發(fā)掘8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b.路國權.殷墟孝民屯東南地出土陶范年代的再認識及相關問題[J].考古,2011(8).

      [59]張懋镕.西周重食文化的新認識——從甘泉縣閻家溝新出土青銅器談起[J].考古與文物,2009(1).

      [60]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商周組.天馬——曲村[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61]同[3].

      (責任編輯 李自智)

      Tomb M3 of Shigushan,Date,Ethnicity, Ethnicity of joint-lobed li tripod,Bronze foundry at Southeast Xiaomintun,Sets of gui vesse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ve aspects of the tomb M3 at Shigusha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omb should date to the early King Kang period.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burial system, funeral customs, and assemblages of burial goods all demonstrate a styl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group of Xitu (Western Territory).The occupant of this tomb should have a high social status, only one grade lower than the marquis level.More interestingly, the emblems on the bronzes show that the ethnic affliation of the occupant was quite complicated.Based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terial culture,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joint-lobed li-tripods represents the moving patterns of their users towards Zhou people's home territory, while the community using divided-lobed li-tripods moved eastward to the Guandong region.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Terminus Ante Quem of the Xiaomintun bronze foundry dates to the Early Western Zhou period and might have been used to serve the high-elites belonging to the Xitu group.Finall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is tomb shows the prototype of the system using sets of gui vessels, which is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 of the Xitu group.

      *本文為中國人民大學亞洲中心項目“早期國家化歷程中的東亞模式—— 以商周王朝為中心” (項目批準號:2016 yyA05)成果。

      猜你喜歡
      高領石鼓銅器
      石鼓響了
      嶺南音樂(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周野鹿鳴——石鼓山西周墓葬群
      藝術品鑒(2020年5期)2020-07-27 02:43:06
      萬能高領衫 重回時尚巔峰
      高領毛衣怎樣穿得有型
      “中華第一古物”:故宮石鼓
      金橋(2018年2期)2018-12-06 09:30:30
      由新見陽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銅器及相關問題
      東方考古(2018年0期)2018-08-28 10:04:54
      壽縣朱家集楚銅器“前”字補說
      高領衫這樣穿才時髦
      37°女人(2018年5期)2018-05-12 02:40:02
      石鼓滄桑
      銅婚
      资兴市| 彰化市| 沙坪坝区| 土默特右旗| 杂多县| 汝州市| 曲沃县| 恩平市| 东城区| 宜都市| 绿春县| 呼和浩特市| 桦甸市| 石台县| 大方县| 勐海县| 潮州市| 开远市| 金堂县| 德格县| 哈巴河县| 保亭| 青铜峡市| 轮台县| 汉中市| 蓝田县| 黎平县| 泸水县| 德格县| 呼和浩特市| 西畴县| 万源市| 应城市| 崇仁县| 泽州县| 科尔| 丽江市| 古田县| 板桥市| 巴东县| 新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