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二語形態(tài)問題研究綜述

      2016-10-13 02:15:50鄒慧民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二語母語語法

      鄒慧民

      (韓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潮州 521041)

      二語形態(tài)問題研究綜述

      鄒慧民

      (韓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潮州521041)

      二語形態(tài)問題涉及語言學和認知科學的諸多領域,是二語習得研究的一個核心課題,而從宏觀的角度上看,二語形態(tài)問題折射出語言和認知之間深層次的關系問題。從認知的角度梳理,目前學界對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四種主要觀點,生成語法學派在二語形態(tài)問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目前二語形態(tài)問題研究還存在問題,包括理論建設和實證研究的問題。今后二語形態(tài)問題研究應采用夸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以相關語言學理論為依據(jù),結合心理學的理論模型和研究范式,注重對學習者實際語言能力的考察。

      二語習得;形態(tài)結構;變異;語言能力;綜述

      二語形態(tài)問題是指二語學習者——特別是成人二語學習者——在習得和處理特定二語形態(tài)結構(morphosyntax)方面的困難。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形態(tài)結構的習得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問題。盡管從語法上講有關形態(tài)結構的知識并非十分復雜,學習者也較早接觸到這些現(xiàn)象,似乎也懂得相應的變化規(guī)則,但他們在處理特定形態(tài)結構時往往出現(xiàn)難以克服的困難,并且表現(xiàn)出持久的變異現(xiàn)象,例如不敏感、誤用、缺失和前后不一致等。拿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例子來說,很多人學了很長時間的英語,考試的成績也不錯,但在實際使用時卻往往忽略或者用錯英語的一些形態(tài)變化,例如冠詞、所有格、名詞復數(shù)、動詞過去式、第三人稱單數(shù)等。從理論上講,二語形態(tài)問題涉及語言學和認知科學的諸多領域,例如形式、意義、意識、注意、知識類型、學習機制和語言能力等,是二語習得研究的一個核心課題,而近年來二語習得中的很多熱點問題——例如怎樣轉化學習者的顯性知識以及如何提高學習者對特定語言形式的關注等,其焦點之一就是二語形態(tài)問題。而從宏觀的角度上看,形態(tài)問題折射出語言和認知之間更深層的關系問題。

      有鑒于此,本文梳理出涉及形態(tài)問題的四種主流觀點并重點介紹生成語法學派在二語形態(tài)問題研究方面的進展。剖析目前國內(nèi)外學界在二語形態(tài)問題研究上存在的問題,包括理論建設和實證研究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對今后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一、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四種主要觀點

      對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研究涉及面很廣,包括理論語言學、認知語言學、雙語現(xiàn)象、二語習得、二語教學、心理語言學、認知心理學和神經(jīng)語言學等,而從認知的角度來說,目前主要的觀點有四種(見表1)。

      第一種觀點為認知突顯說。這種觀點認為二語形態(tài)問題和特定形態(tài)結構本身的特點有關,學習者習得二語形態(tài)結構的難易度是由形態(tài)結構本身出現(xiàn)的頻率、感知的顯著性、語義的復雜性、形態(tài)—語音的規(guī)律性等因素決定的。根據(jù)這個觀點,在輸入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容易被學習者感知的、語義復雜性較低的或者形態(tài)—語音的規(guī)律性較明顯的形態(tài)結構較容易被學習者掌握,處理起來就比較容易,其代表性理論有聯(lián)結論(Connectionism)或者涌現(xiàn)論(Emergentism)。[1]

      表1 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四種主要觀點

      第二種觀點是母語影響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學習者在二語形態(tài)上的變異主要受學習者母語的影響,母語的表征和處理方式會遷移到對二語形態(tài)的表征和處理上,而母語所不具備的二語形態(tài)變化會對學習者造成習得上的困難。例如漢語動詞和名詞缺少形態(tài)變化,因而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在習得英語動詞和名詞形態(tài)變化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困難,但隨著學習者語言水平的提高,他們會逐漸克服母語的干擾而最終掌握二語的形態(tài)變化。這種觀點的典型代表是統(tǒng)一競爭模型(Unified Competition Model of L2 Acquisition)。[2]

      第三種觀點為資源缺乏說,即學習者受限于認知資源的有限性。這種觀點認為在語言能力上學習者能掌握相應的形態(tài)結構知識,但由于學習者在處理二語時缺乏自動性,需要較多的認知資源,例如注意和工作記憶等,當他們面臨交際壓力和處理困難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認知資源不足的情況,這時候他們往往就會忽視二語形態(tài)方面的問題,而持續(xù)到底的技能訓練或特殊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習者對特定二語形態(tài)結構的處理能力。這方面的代表有形式關注理論(Focus on Form)[3]、技能習得理論(Skill Acquisition Theory)[4]和輸入處理理論(Input Processing Theory)[5]等。

      第四種觀點為能力缺陷說。即學習者——特別是晚期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他們對二語形態(tài)結構的表征和處理和本族語者有著根本的區(qū)別,也就是說學習者對二語形態(tài)結構的表征是不完整的,因而在處理相關形態(tài)結構的時候主要依靠詞匯—意義的提示而不是形態(tài)結構之間復雜的層次關系,而且能力缺陷一般和學習者的母語背景無關,也不會隨著學習者語言水平的提高而消除,形成一種“石化”現(xiàn)象。這種觀點的代表是淺結構假說(Shadow Structure Hypothsis)[6-7]。

      持能力缺陷說的人也往往認可形態(tài)結構習得的關鍵期假說,而關鍵期假說的最新版本是陳述—程序模型(Declarative-procedural Model)[8]。根據(jù)這一模型,人有兩個不同記憶系統(tǒng)——陳述性記憶系統(tǒng)和程序性記憶系統(tǒng),陳述性記憶系統(tǒng)主要負責心理詞庫,其神經(jīng)基礎為大腦的顳葉和前額皮層,程序性記憶系統(tǒng)則負責心理語法,其神經(jīng)基礎為額葉和基底核組織等構成的網(wǎng)絡。Ullman認為晚期學習者因為生理的原因使神經(jīng)機制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具體來說程序性記憶系統(tǒng)削弱使他們主要依靠陳述性記憶系統(tǒng)來記憶、表征和處理二語知識,包括心理詞匯和心理語法,學習者的二語形態(tài)問題正是由于他們的二語形態(tài)知識在表征和處理上發(fā)生錯位所造成的。

      二、生成語法學派對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研究

      二語習得領域中的生成語法學派(Genera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對二語形態(tài)問題十分關注,可以說二語形態(tài)問題已成為近年來生成語法學派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生成語法學派的主要特色是他們以Chomsky的生成語法為理論依據(jù)。生成語法在理論上屬符號主義和天賦論,與聯(lián)結論(或者涌現(xiàn)論)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認為人天生就具備學習語言的基本知識——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簡稱UG),正因為如此,兒童才有可能在短暫的時間內(nèi)毫不費力地習得母語,這就是語言習得的邏輯問題。生成語法學派將這一觀點推廣到對二語習得的研究上,因而他們探討的主要問題包括:學習者語言是否是一種自然語言、二語習得是否受普遍語法的制約、母語的參數(shù)值是否能夠重設等。由于生成語法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版本,例如標準理論、擴展的標準理論、原則和參數(shù)理論、最簡方案等,生成語法學派在不同時期對可學性問題的解釋就有不同的側重點,這些都反映在他們對二語習得不同的研究取向上。簡單來說,生成語法學派的研究取向經(jīng)歷了從UG的可及性和參數(shù)重設的可能性、功能語類和特征的可及性和選擇性損傷到不同語法層面的映射問題的轉變[9-10]。

      具體到對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研究上,目前的生成語法學派觀點是:相對于詞義、句法和語用等,形態(tài)的習得對二語學習者來說是一個“瓶頸”[11],學習者在二語形態(tài)結構的習得和處理上表現(xiàn)出相當頑固的變異現(xiàn)象,但對于變異原因的解釋,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而上述四種觀點(認知突顯說除外)在生成語法學派中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版本,雖然解釋的角度和側重點可能各不相同。概括起來,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有七種,其中支持母語影響說的有“音韻遷移假說(Prosodic Transfer Hypothesis)”[12]、“可讀解性假說(Interpretability Hypothesis)”[13]和“特征組合假說(Feature Assembly Hypothesis)”[14],支持資源缺乏說的有“表層曲折缺失假說(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Hypothesis)”[15],支持能力(表征)缺陷說的有“語境復雜性假說(Contextual Complexity Hypothesis)”[16]、“形態(tài)不完全設定假說(Morphological Underspecification Hypothesis)”[17]和“組合變異假說(Combinatiorial Variability Hypothesis)”[18]。以生成語法為依據(jù)的這些理論假說為研究形態(tài)問題提供了較為具體的切入點和可以驗證的假設,相關的內(nèi)容見表2。

      表2 生成語法學派七大假說的主要觀點

      和生成語法學派不同,聯(lián)結論、涌現(xiàn)論、競爭模型和基于用法的理論等屬于非符號主義,非符號主義反對符號論和天賦論的觀點,它們認為知識并不是符號的總和,而是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激活模式,知識也不是天賦的,是學習的結果。非符號主義強調(diào)語言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非線性、復雜性和動態(tài)性,與UG相比,無疑更適于解釋二語習得的心理過程。但不必諱言的是,這些理論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尚缺乏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和具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對語言習得過程的解釋還不盡人意。例如Dornyei認為,聯(lián)結論只能模擬一些非常簡單的關聯(lián)學習的機制,競爭模型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各種不同理論的大雜燴,涌現(xiàn)論對習得的規(guī)則性問題缺乏解釋力,而基于用法的理論對頻率以外的因素語焉不詳。[19]93-95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nèi)對形態(tài)問題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在相關問題上已取得一定進展。例如戴曼純和柴奕調(diào)查了中國學生英語陳述性導句詞的使用情況,他們認為顯性導句詞表達形式的缺失并不能直接證明功能語類CP的不存在,功能語類的缺失問題可能是學習者對從抽象的語法特征到具體的詞匯表達之間的“再映射”的困難所造成的,研究結論支持母語影響說。[20]由常輝開展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二語習得中特征的可讀解性和可通達性沒有必然的關系,學生對格特征的習得最好,也最早,這是因為只有格特征在漢語中被實例化,研究結論支持能力缺陷說。[21]

      三、語言能力的定義和測量

      學界對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爭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研究方法的缺陷所造成的。在理論上,盡管符號主義和聯(lián)結論對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觀點不一致,但二者在語言能力的定義上是一致的,都認為它是一種默會、隱性的知識形態(tài)[22-23],而以往的研究卻不注重對學習者隱性語言知識的測量。近年來,R.Ellis和他的同事們在這方面開展了一系列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他們的創(chuàng)見和測量方法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R.Ellis[24]認為顯性知識和隱形知識是兩種不同的知識類型,原因如下:

      (1)在種類發(fā)生學和個體發(fā)生學上,顯性知識比隱性知識出現(xiàn)的時間較晚;

      (2)在神經(jīng)生理學基礎上,顯性知識不同于隱性知識;

      (3)盡管人們對兩種知識類型的區(qū)別到底是二分法還是連續(xù)統(tǒng)存在爭議,但目前來自神經(jīng)學上的證據(jù)和連通論的模型都指向二分法;

      (4)顯性知識—隱性知識以及顯性學習—隱形學習是不同的概念,即知識的類型和學習的過程是相互獨立的,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

      (5)人們對兩種知識類型之間的接口問題也存在爭議。

      (6)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R.Ellis提出了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操作化的七個標準,以便于對這兩種知識類型進行測量,這七個標準分別為意識程度、時間充裕度、注意焦點、系統(tǒng)性、確定性、元語言知識的利用和可學性。根據(jù)這些標準,R.Ellis和同事開發(fā)出測量不同知識類型的五種工具和相應的標準,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測量隱性知識關鍵之處在于讓被試處于無意識的狀況下、時間的壓力下并且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向語言的意義上,而相關語法規(guī)則和元語言知識的使用則屬于顯性知識的范疇,與語言能力并無關系,因而測試顯性知識的設計和測量隱形知識的情形正好相反。如果我們贊成語言能力主要由隱性知識所構成并且接受上述測量隱性知識的標準,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研究者在二語形態(tài)問題上有那么多的爭議和為什么對同一現(xiàn)象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會有那么大的差別——問題可能出在相關研究方法的設計上。

      表3 測量語言知識的五種工具及相應的標準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詳細列出生成語法學派七大假說在二語形態(tài)問題研究上的七篇代表性的論文各自在研究方法上的設計(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研究者在研究方法的設計上可謂是五花八門,從測量工具、被試情況到數(shù)據(jù)呈現(xiàn)方式都各不相同,特別是在測量工具的選擇上的差異最大,但能真正符合上述隱性知識測量標準的幾乎沒有,有些測量明顯是偏向顯性知識的,例如Tsimpli&Dimitrakopoulou[13]、McCarthy[17]和Slabakova[25],由于所選擇的測量工具并不能有效地測量出被試的隱性知識,相關的變量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例如被試的人數(shù)、類型、語言水平、母語背景、是否有本族語者作為對照組以及實驗語料的控制等等,因而這些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各不相同就不難理解了。

      表4 生成語法學派七大假說代表作品對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研究方法對比

      四、對二語形態(tài)問題研究現(xiàn)狀的評論

      在上述有關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四種主要觀點中,能力缺陷說似乎得到越來越多研究的支持,特別是心理語言學和神經(jīng)語言學方面的證據(jù)[26-28],這些研究表明二語形態(tài)問題和二語學習者的語言能力相關,因為不論學習者的母語背景是否和二語相似,也不論學習者的二語語言水平如何,他們一般都會出現(xiàn)二語形態(tài)問題,這說明他們的語言能力可能有缺陷。很多支持能力缺陷說的研究者往往采用陳述-程序模型來解釋學習者的變異現(xiàn)象,但陳述-程序模型目前還比較籠統(tǒng),相關的論證也不夠成熟,例如它無法解釋動詞形態(tài)的變異多于名詞格的變異的現(xiàn)象,也無法解釋為什么動詞非定式形態(tài)可以代替定式形態(tài)而定式形態(tài)卻不能代替非定式形態(tài)的原因,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原因比較復雜,我們對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研究不應只限定于陳述-程序模型對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這一對記憶系統(tǒng)的粗略劃分。

      另外,目前生成語法學派對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功能范疇的形式特征的討論上,這是對最簡方案最新發(fā)展——特征理論——的一種呼應。在新的理論框架內(nèi),特征成為句法理論的核心和語言變異的核心,因此語言習得的問題就變成了特征習得的問題。[29]但目前特征理論還不成熟,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學者們對特征的本質(zhì)、數(shù)量、種類,特征和特征之間的的等級關系和組合方式等問題仍存在爭議。[30]除此之外,他們對抽象的特征和表面的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也存在分歧,大致可以分為特征—形態(tài)分離說(即分離假說)和特征—形態(tài)統(tǒng)一說(即詞匯主義)兩者觀點,分歧的實質(zhì)在于應該把形態(tài)系統(tǒng)和句法系統(tǒng)兩者看成互相獨立的部分(即分別屬于詞庫和計算系統(tǒng)),還是把它們都當成同一個計算系統(tǒng),分離假說傾向于認為二語學習者最終可以習得完全的句法能力,但在形態(tài)能力方面因受制于各種因素而發(fā)展滯后,而詞匯主義則認同關鍵期假設,認為成人二語學習者不可能習得完全的句法能力。上述七大假說中,支持前者的有音韻遷移假說、表層曲折缺少假說、特征組合假說和形態(tài)不完全設定假說,支持后者的有可讀解假說、語境復雜性假說和組合變異假說。上述爭議不僅影響人們對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研究取向,還會給研究者對學習者語言能力的判斷造成困難,因而厘清上述理論爭議問題對解決二語形態(tài)問題很重要。

      在研究方法方面,盡管R.Ellis等人的測量工具相對前人已經(jīng)前進了一大步,但并非完善,仍有改進的空間。例如第一種測量工具——誘導式口頭模仿要求被試先聽一句話然后模仿出來,這至少帶來兩個問題:一是被試在聽解時會發(fā)生語音解碼困難,為了理解句子,被試必須先進行語音解碼,這對很多學習者來說是一個致命弱點;二是被試在模仿時會發(fā)生詞匯通達困難——特定的設計使被試不可能完全記得聽過的詞語,只能根據(jù)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詞語進行復述。以上這兩個問題都不是形態(tài)問題,但會給測試的效度造成損害。第二種測試工具——口頭敘述除了同樣有詞匯通達的問題之外還有測試不能達到研究預期目的的問題,因為被試不一定會用到研究者所關心的形態(tài)結構。第三種測試工具——限時語法判斷同樣也有問題,因為雖然它要求被試憑語感做出反應,但語法判斷的本質(zhì)還是無法排除被試使用顯性的語法知識。除此之外,數(shù)據(jù)的呈現(xiàn)方式也有問題,因為大多數(shù)測試結果是用正確率或者百分比的方式呈現(xiàn)的,但學習者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比例才算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呢,這是一個很難做出判斷的問題。目前從測量學習者隱性語言知識這個角度去研究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文獻并不多見,且研究的內(nèi)容比較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31-34]

      在這方面,心理學(包括認知神經(jīng)心理學)的研究范式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正好禰補上述研究方法的缺陷。Dornyei主張應大力推介和引進心理學的研究范式,例如反應時、啟動效應、移動窗口技術、眼動儀、ERPs、fMRI等去豐富二語習得研究的方法體系,他認為這必將對二語習得研究產(chǎn)生革命性的影響。[19]127-129蔣楠也認為實驗的方法應該成為二語習得研究的主要手段,因為實驗可以讓我們觀察到常態(tài)下不容易觀察到的現(xiàn)象,而且在控制條件下的實驗可以重復進行,研究結果得以驗證,這無疑增加了研究的可靠性。[35]

      五、結語及展望

      綜上所述,今后對二語形態(tài)問題的研究應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取跨學科、多視角的研究方法,以相關語言學理論為基礎,結合心理語言學和神經(jīng)語言學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范式,對二語學習者的形態(tài)問題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應充分利用心理學實驗方法的優(yōu)勢,選擇我們所需要的研究對象,設計特定的實驗任務和選用合適的實驗材料,盡量控制影響研究結果的各種因素,以提高研究結果的信度和效度。在具體的研究內(nèi)容上,今后應重點針對下面幾個問題開展研究:

      (1)二語形態(tài)問題到底是什么性質(zhì)的問題——是核心的句法問題或者只是外圍的界面問題?換句話說,二語形態(tài)問題是源于學習者句法能力的缺陷還是其他的因素?

      (2)不同類型的二語形態(tài)句法結構在習得、表征和處理上有什么區(qū)別?是否可以按照一定原則將它們進行分類和排序?

      (3)習得起始年齡對二語形態(tài)知識的學習的影響程度到底有多大?換句話說,在二語形態(tài)習得、表征和處理方面,成人二語習得者和本族語者有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4)學習者的母語對他們二語形態(tài)-句法知識的習得有沒有影響?換句話說,相同語言水平、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在二語形態(tài)的習得方面有何區(qū)別?

      (5)相關的元語言知識對提高二語習得者的語言能力有沒有幫助?

      (6)持續(xù)的學習和操練是否能消除學習者的二語形態(tài)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二語學界存在較大爭議,至今仍沒有形成一致觀點[19]127-129,[36],亟需進一步研究以厘清這些爭議。

      [1]ELLIS N.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A R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2(24):143-188.

      [2]MACWHINNEY B A.Unified Model of Language Acquisition[C]//KROLL J,GROOT A.Handbook of Bilinguali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49-67.

      [3]DOUGHTY C.Cognitive Underpinnings of Focus on Form [C]//ROBINSON P.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00-257.

      [4]DEKEYSER R M.Skill Acquisition Theory[C]//VANPATTEN B,WILLIAMS J.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7:97-113.

      [5]VANPATTEN B.Input Processing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VANPATTEN B,WILLIAMS J. 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Mahwah: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7: 115-135.

      [6]CLASHEN H.Lexical Entries and Rules of Language: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f German Iinflection[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9(22):991-1060.

      [7]CLSHSEN H,F(xiàn)ELSER C.Grammatical Processing in Language Learners[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2006(27): 3-42.

      [8]ULLMAN M T.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Declarative/Procedural Model[C]//SANZ C.Mind and Context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5:141-178.

      [9]WHITE 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niversal Gramma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5-16.

      [10]WHITE L.Grammatical Theory:Interfaces and L2 Knowledge[C]//RITCHIE W C,BHATIA T K.The New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eeds:Emerald,2009:49-68.

      [11]SLABAKOVA R.Mean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Studie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Series[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8:1-16.

      [12]GOAD H,WHITE L.Ultimate Attainment in Interlanguage Grammar:A Prosodic Approach[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6(22):243-268.

      [13]TSIMPLI I M,DIMITRAKOPOULOU M.The Interpretability Hypothesis:Evidence from Wh-interrogativ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7(23):215-242.

      [14]LARDIERE D.Feature Assembl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LICERAS J,ZOBL H,GOODLUCK H. The Role of Featur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n,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106-140.

      [15]PREVOST P,WHITE L.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or Impairmen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Evidence from Tense and Agreement.[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0(16):103-133.

      [16]HAWKINS R,CASILLAS G.Explaining Frequency of Verb Morphology in Early L2 Speech[J].Lingua,2008 (118):595-621.

      [17]MCCARTHY C.Morphological Variability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Agreement:An Argument for Representation over Computation[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8 (24):459-486.

      [18]ADGER D.Combinatorial Variability[J].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6(42):503-530.

      [19]DORNYEI Z.The Psycholog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20]戴曼純,柴奕.二語功能語類習得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1):20-24.

      [21]常輝.二語習得中的特征可解釋性與可及性[J].國外外語教學,2007(2):10-15.

      [22]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IT Press,1965:3.

      [23]RUMELHART D,MCLELLAND J.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Explorations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gni-tion Volume 1:Foundations[C].Cambridge:MIT Press,1986:3-44.

      [24]ELLIS R.Measur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of a Second Language[C]//ELLIS.Implicit and Explict Knowledg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esting and Teaching.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31-64.

      [25]SLABAKOVAR.HowIsInflectionalMorphology Learned?[J].EUROSLA Yearbook,2009(9):56-75.

      [26]CLAHSEN H,F(xiàn)ELSER C,NEUBAUER K,et al.Orphological Structure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Language Processing[J].Language Learning,2010(60):21-43.

      [27]HAHNE A,F(xiàn)RIEDERICI A.Processing a Second Language:Late learners'Comprehension Mechanisms as Revealed by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1(4):123-141.

      [28]HAHNE A,MULLER J,CLAHSEN H.Morphological Processing in a Second Language:Behavioral and ERP Evidence for Storage and Decomposition[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6(18):121-134.

      [29]TRAVIS L.The Role of Features In Syntactic Theory and Language Variation[C]//LICERAS J,ZOBL H,GOODLUCK H.The Role of Featur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 22-47.

      [30]LICERAS J,ZOBL H,GOODLUCK H.Formal Features in Linguistic Theory and Learnability:The View fr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LICERAS J,ZOBL H,GOODLUCK H.The Role of Featur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1-19.

      [31]JIANG N.Morphological Insensitivity in Second Language Processing[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2004 (25):603-634.

      [32]CHEN L,SHU H,LIU Y,et al.Signatures of Subject-verb Agreement in L2 Learning[J].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7(10):161-174.

      [33]常欣,張國禮,王沛.中國二語學習者英語句子加工的心理機制初探:以主動句為例[J].心理學報,2009(6): 471-480.

      [34]盧植.中國英語學習者對屈折語素的在線加工機制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1):61-73.

      [35]蔣楠.外語學習中的語言遷移[C]//姬建國,蔣楠.應用語言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27-148.

      [36]HULSTIJN J.Discussion:How Different Can Perspectives on L2 Development be[J].Language Learning,2015 (65):210-232.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Morphology

      ZOU Hui-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morphology is a key issu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cause it involves many essential domains in both linguistics and cognition.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it sheds light on the deeper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ognition.The article first summarizes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four mainstream viewpoints on second language morphology and highlights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researchers adopting genera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t then review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second language morphology researches,including the ones i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studies.Based on a thorough literature review,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future study on second language morphology should employ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methods,namely drawing on theoretic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from both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and focu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language competenc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rphosyntax;variation;language competence;review

      H 31

      A

      1007-6883(2016)04-0067-08

      責任編輯溫優(yōu)華

      2016-03-14

      2014年度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4GD0002A)。

      鄒慧民(1970-),男,廣東揭西人,韓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歡
      二語母語語法
      母語
      草原歌聲(2020年3期)2021-01-18 06:52:02
      跟蹤導練(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語法鞏固練習
      母語
      草原歌聲(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7
      《教學二語習得簡介》述評
      Ferris與Truscott二語寫作語法糾錯之爭
      國內(nèi)二語寫作書面糾正性反饋研究述評
      二語習得中母語正遷移的作用分析
      泉州市| 泸水县| 阿拉善右旗| 靖边县| 应城市| 东乡族自治县| 逊克县| 南澳县| 延庆县| 灌南县| 武冈市| 姜堰市| 罗山县| 枞阳县| 仙游县| 霞浦县| 海盐县| 防城港市| 布尔津县| 赣榆县| 孝感市| 文水县| 延吉市| 三亚市| 徐水县| 华蓥市| 肃宁县| 奎屯市| 朝阳市| 府谷县| 勐海县| 万全县| 襄垣县| 崇仁县| 永定县| 临泉县| 鄄城县| 建昌县| 巴中市| 青海省|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