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江之鯨
有讀者問我,她很內向,很羨慕那些社交達人,該怎么辦?
我想說說我的經(jīng)歷。
以前,我也是一個內向的人,不愛說話,喜歡獨處。在“熱愛集體”這件事上,我向來做得不好。高中的時候,我翹掉集體活動,班主任找我談話,指責我是一個“沒有集體榮譽感”的人。被強制參加活動,別人歡聲笑語,我卻總覺得融不進去。
沒錯,我不擅社交,“不合群”,和別人交往會消耗我的精力。大學里的辯論課上,其他同學用英語對時政、人權問題侃侃而談,而輪到我當辯手,我總會緊張得語無倫次,完全無法享受辯論的樂趣。當別人興致勃勃地討論時,我卻呆滯地看著囊螢樓外一波一波進學校的游客,盼著下課鈴聲快點響起,結束這一場煎熬無比的課程。
我口拙,不擅表達,面對一個人、一群人時,我常常會不知道說什么好。學校里的風云人物好心勸我,“你這樣不好啊”“你要合群啊”“你要學會說話啊”。
我也想要改變。于是,我看了一大堆人際溝通方面的書,《溝通力》《說服你其實很簡單》等,渴望著自己能像卡耐基筆下的人物一樣,通過努力訓練,從一個極度害怕開口講話的人,變成對著幾千人侃侃而談的演講大師。
后來呢?
——抱歉,沒有發(fā)生你所期盼的結果,我最終也沒能成為社交明星、演講達人。那些書里的方法確實有用,經(jīng)過有意識地學習后,我可以自如地發(fā)表言論了,如果繼續(xù)努力訓練,或許我也能“看起來”很擅長社交吧。
可是,我停下了。
因為,我發(fā)現(xiàn),對演講和社交,我算不上“擅長”。勤能補拙固然可行,只是達到同樣的效果,我總要比別人多付出好幾倍時間。一些朋友組織聚會,我不情愿去,但努力說服自己參加。我告訴自己,多社交,可以提高溝通能力、結交更多的朋友。萬圣節(jié)派對,我提前準備好鬼故事,精心設置好笑點,努力讓在場不同國籍、不同職業(yè)的人覺得我算是一個有趣的人。美食、酒精、燭光、電影、滿場不知疲憊的笑聲。一場場派對下來,別人覺得玩得盡興,我卻覺得筋疲力盡。
有一天,我問自己:“為什么明知自己不是外向的人,我卻非要強迫自己成為社交達人呢?”花在與人交際上的時間,我明明可以一個人靜靜地做一些自己更喜歡、更擅長的事情啊。后來,我不再向往著要變得長袖善舞了。我總算認識到,那不是適合我的路。
我推掉那些讓我覺得疲憊的聚會,花更多的時間在我喜歡的領域上,閱讀、寫作,這一切令我感到愉悅。
接下來,幸運接踵而至。我擅長用文字表達自己,在網(wǎng)上寫作的短短三個月里,我就成了簽約作者,寫了幾篇微博轉發(fā)十萬、微信閱讀百萬的文章,二十幾家圖書公司找我出書,公眾號和微博加起來有七萬人關注。一切來得毫不費力。
我驚覺:同樣的時間,你花在不擅長的事情上,可能只達到平庸水平;可如果你花在你擅長的事情上,你或許早就已經(jīng)成為佼佼者了。太多的人,努力做著自己不擅長的事,空耗很多精力,換來的卻只有滿滿的挫敗感。
前不久,一個小姑娘給我留言。她說她在奧賽訓練班,日常狀態(tài)就是杯子里永遠不缺的咖啡,寫不出題忍不住哭出聲。她花二十幾分鐘做錯的題,另一個女孩子五分鐘就寫出來了,還有一個男孩子已經(jīng)自學了高中化學。別人討論的內容,她都聽不懂。真的好心疼這個小姑娘。如果不擅長也不熱愛,就不要逼自己學奧數(shù)了啊。把時間花在自己擅長和喜歡的領域,攝影、彈琴、甚至動漫,或許你會活得更開心,從中獲得的成就感,說不定也比如今多得多。
還有一個弟弟,明明是最痛恨數(shù)學的人,卻為了父母的期望,學了據(jù)說很高薪的統(tǒng)計專業(yè)。學得痛苦不說,更讓他絕望的是,無論他再怎么努力,都趕不上那些把數(shù)學當興趣、輕輕松松考滿分的大神們。
別人的光明大道,或許對你而言就是死胡同一條。別總想走別人的路,你真正該走的,是適合你的路。有些人或許會困惑,怎么找到自己適合的路?
我有兩個建議:其一,看看平時有什么事情,是你能更輕松地就做得比別人好的,或者什么事是讓你樂此不疲的;其二,問問你的朋友,你的優(yōu)勢在哪里。
古人有言,“鶴善舞而不能耕,牛善耕而不能舞,物性然也”。有的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他比你更努力,而是因為他做的是自己擅長的事。如果你總是把大把時間花費在怎么也做不好的事情上,那么你很可能是在吃不必要的苦。把這些努力放到你真正擅長的領域,你或許早就有所成就了。
你那么努力,卻看不到成績,很可能是因為你沒選對領域。比起短板理論來,我更相信:沒必要把精力都投入在彌補短板上,其實只要你把擅長的事情做好,就已經(jīng)很厲害了。那才是真正適合你的道路。
人,終其一生,是在找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啊。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d6fb377f0102wu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