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航++王帥
教師的教育活動是引導成“人”的良知活動。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認為,一名有良知的教師,就是按照課程標準、教學計劃等盡職盡責完成教學任務,以滿足社會、學校、家長的期許。事實上,真正有教育良知的教師,不應僅僅局限于職業(yè)道德層面上的滿足,而是不斷反思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并在實踐中不斷構建自身的教育良知。
教師教育良知的價值
《孟子·盡心上》講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庇制┤缤蹶柮鞯摹爸铝贾敝姓f,在實踐中,個人應不斷發(fā)掘與生俱來的良知,并以此來引導自己明辨善惡。在西方,眾多的哲學家、思想家也將良知視為一種對真、善、美的認識和追求,并常常將良知與個人的責任和義務聯(lián)系在一起。筆者以為,“良知”不僅要強調“良”“良心”,即在道德層面上對善的追求;更要強調對“知”的把握,即在理性層面上,對事物本質的認知。教師的教育良知就是要喚醒求真自覺,促進專業(yè)自覺,引導教育良行。
喚醒教師的求真自覺。有不少教師認為,一名“優(yōu)秀”的、有“良知”的教師,應該根據(jù)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要求,上“好”每一節(jié)課,教“好”每一名學生。這樣,既滿足了社會、學校的需求,又滿足了家長的要求。的確,這些都是一名教師應有的職業(yè)道德。但社會、學校的需求及家長的要求是否完全合理?如果教師不思考這一問題,就可能會偏離教學的正當性。教學的正當性之于教學并不是可有可無之點綴,而是教學守護本己,規(guī)避異化,使教學之為教學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對教育正當性的追求是教育求真的自覺表現(xiàn)。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單純滿足學生在認知領域些許知識的獲得,無疑會使學生的成長遭受偏見與風險,正如“雖然受過學校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但沒有靈魂的人也越來越多,沒有良知的人越來越多,精神的疲軟和倦怠表現(xiàn)得越來越充分。”
促進教師的專業(yè)自覺。良知是一種內(nèi)在的自覺,它強調個體的自知性、獨知性,是“不假外求”的。教師的教育良知,是教師內(nèi)在的心靈衛(wèi)士,他左右著教師的教育選擇,影響著教師對教育的判斷。在應試教育的熏染之下,部分中小學教師,特別是高級中學的一線教師,將教育的“有效性”作為自己教學成功的追求,最大限度地追求提高學生分數(shù)和升學率等,使得教師的教學行為被這種外顯的標準所左右,逐漸喪失自己的專業(yè)自覺。教師的專業(yè)自覺是教師教育良知的重要構成部分,以教師內(nèi)在個體的理性判斷為基礎,具有較高的專業(yè)自主性,不會因為外界的異化追求改變專業(yè)標準,更不會將教育商業(yè)化和利益化。專業(yè)自覺要求教師直面自己內(nèi)在的聲音,坦蕩地接受良知的拷問,促使教師由他律走向自律。
引導教師的教育良行。教學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工作,具有實踐性和情境性,教育良知最終是要引導教師走向具體的教育良行。只有在具體教學工作中不斷地歷練,教育良知才能一直保持生氣,才能更好地指導和調控教師的教學行為。當前,不少教師的教學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和單一性,認為將已經(jīng)做好的課件、備好的教學內(nèi)容通過幻燈片和語言的形式,在學生面前表達出來就算是完成了教育任務,履行了教學職責。這遠遠不夠,教育良行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先備學生,以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為基礎來設計教學,而不是讓學生適應已有的教學計劃。
教師教育良知的構建
由于教育良知是教師所獨有的一種真知、自覺與良行,只有不斷錘煉教育理念,用“心”去從事教育教學,并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省自躬,才能促成教育良知的構建。
堅定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自己實踐經(jīng)驗形成的理性價值觀念,具有內(nèi)隱性、穩(wěn)定性,一旦形成便會貫穿于教師教學工作的始終,并能有效地引導教師的教學行為。首先,在從事教學工作之前,教師應該明確自己為何而教。陶行知曾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苯逃罱K的落腳點是“人”,重點又在于促進個體人性的發(fā)展與精神的豐盈,教師需要牢牢把握這一點。其次,教育直面的對象又是一個個“未完成”之人,它觸碰著人的靈魂,影響著人的精神世界,它的復雜性不言而喻。教育的復雜性就要求教師具備堅定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從容地面對這份復雜。
用“心”從教。教師的教育工作直面學生人性的生成。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良知的調節(jié)作用,用“四心”去做教育。
關愛之心。對學生的關愛之心、仁愛之心是成為一名有教育良知教師的首要前提。有教育良知的教師對學生充滿關懷意識,促使教師用心觀察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學生生活中的歡笑與憂傷、學生學習的興趣點,以及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表現(xiàn),從而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使教育更適應學生的需要。這種關懷意識使得教師在教育良知的指引下,改變“蠻橫”“專制”“強加于人”的教學方式。
包容之心。教育是一種慢藝術,學生也各具特色,教育良知要求教師要有一顆包容之心,包容學生的“慢節(jié)奏”,包容學生的“獨特性”。此外,教育的良知也要求教師時時謹記,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認知的發(fā)展要靠內(nèi)部認知圖式的建立。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工作中,應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教學內(nèi)容、方法、進程以及教學環(huán)境更適合學生的切實需要,用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有益于學生思維訓練和多元化發(fā)展的教學方式,來代替照本宣科、耳提面命式的教學。
責任之心。教師的責任之心是教師作為教育教學專業(yè)人員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良知的內(nèi)在規(guī)定。有責任的教師并不僅僅把教育教學工作當作謀生的手段,而是有更高層次的追求——自我提升。這種自我提升是純粹的,是被教師內(nèi)在教育良知所驅動的。責任之心要求教師成為一名真正的教育內(nèi)行專家,主動承擔起對教育的責任,對學生的責任。
敬畏之心。有教育良知的教師具有一顆對人性發(fā)展的敬畏之心。教師只有保持了對人性的敬畏,他才能明白教育事業(yè)的神圣,才能徹底改變唯知識傳授的教學觀念。每一個人生命的長度都是有限的,每一個學生也各不相同,教師雖然改變不了生命的長度,左右不了學生之間的差異,但卻能增加生命的厚度與寬度,引導學生自覺豐富精神內(nèi)涵。
反省自躬。教師教育良知的形成實屬不易,會使教師面臨諸多挑戰(zhàn)和壓力。如果教師在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下,沒有做好“防護”工作使教育良知丟失,那么只能通過反省自躬進行“自救”。教師要守護或補救自己的教育良知,就只能從自身著眼,做到反省自躬。
第一,良知是否止于道德。教師首先應將教授與教學這兩種教育行為分辨開來。教授是教師主導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僅滿足于將教材的內(nèi)容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得,它是教學的初級階段。而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發(fā)展,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活動,它關注如何才能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我指導,追求學生潛在素質的開發(fā)和個性的形成。而在現(xiàn)實中,很多教師往往將教授當作教學,僅僅滿足于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只做“教書匠”,偏離了教育的本質。
第二,良知是否止于功利。教育良知之所以強調教師的教育自覺,就是要求教師能夠做到“慎獨”,以批判性思維自覺擯棄教育的“商業(yè)化”。教師偏愛成績好的學生,已經(jīng)是一個見怪不怪的現(xiàn)象了。在集體教學的情況下,往往都是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容易得到教師的青睞,而那些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不斷地被邊緣化,這其中的緣由很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成績好的學生無論是在教師的公開課上,還是在年級期末考試成績的評比上,亦或是在升學率或教師職稱的評定上,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這是對教育的一種異化,是一種“反教育良知”的行為。
第三,良知是否止于“有心無力”“空喊口號”。誠然,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現(xiàn)象,教學也是一件不易做好的工作,但這絕不意味著教師可以知難而退。有教育良知的教師,不會將“有心無力”作為不愿改變的借口。當前教育要求教師關注學生,促進學生人性的生成、精神世界的充實。但大多數(shù)教師也只停留在“知道”的層面,跟著教育呼喚的潮流,喊幾聲“口號”。而這些,都是對教育良知的背離。有教育良知的教師,即使面臨再大的壓力,也有決心、有毅力去堅守教育的本質,做到“即俗而遠俗”。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周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