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闡述我國及安徽省大豆種植現(xiàn)狀,介紹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包括播種、育苗、密植、水分管理、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收獲等方面內容,以促進大豆的種植,提高大豆的生產效益。
關鍵詞 大豆;種植現(xiàn)狀;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5.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036-01
Abstract Soybean planting status of both China and Anhui Province were described,the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soybean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seeding,cultivating,planting,water management,weeding,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damage prevention,harvest and other aspect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ybean planting,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soybean.
Key words soybean;planting status;high yield;cultivation technology
1 大豆種植現(xiàn)狀
大豆是我國的重要糧食和經濟作物,是人們植物蛋白和油脂的主要來源之一,它對于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幾乎家家都經常食用豆腐、豆芽、豆油等。而我國的大豆生產水平還很低,遠遠滿足不了市場上對其廉價優(yōu)質的迫切需求。主要表現(xiàn)為單產低,品質差,種植面積逐年萎縮。全國除東北大豆平均產量較高外,其余地區(qū)在1800 kg/hm2左右徘徊,如果遇到災年,收成更少;生產管理較粗放,基本上靠天收獲,投入少??偖a相對于需求嚴重不足,多年來一直依賴大量進口轉基因大豆,近2年進口大豆占全年大豆消費的80%以上,國產大豆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我國大豆單位面積產量不夠高,與最大的競爭作物玉米相比,其種植效益比較差。
大豆是安徽省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80萬hm2左右,是我國第二大產區(qū),是高蛋白大豆優(yōu)勢生產區(qū)域。種植區(qū)域集中在沿淮淮北,如阜陽、亳州、宿州、淮北、蚌埠等地。雖然面積大,但平均產量不足1 500 kg/hm2,低于全國平均,年產大豆110萬t左右,遠遠滿足不了當?shù)匦枨?。而且,由于生產的品種多、亂、雜,品質不一,導致大豆商品質量差,加工效益差,無法形成規(guī)模優(yōu)勢,市場競爭力弱。究其原因,還是生產中優(yōu)良品種欠缺,栽培技術不配套。主要問題如下:一是單產低,全省平均單產約1 800 kg/hm2。二是種植品種多、亂、雜,農民傳統(tǒng)上習慣自己留種,品種混雜嚴重。三是良種意識薄弱,人們已普遍認同玉米、小麥、棉花等需年年購種,對大豆品種缺乏年年購買新品種的意識。四是栽培管理技術粗放,投入少,基本上靠天收,豐年多收,災年少收甚至不收。五是豐產、廣適的新品種少,推廣新品種的力度也不足,示范帶動作用小。六是相對于小麥、水稻、玉米等作物,無論是政府,還是農民,都不夠重視大豆的栽培技術,致使品種與技術推廣力度不足;在傳統(tǒng)觀念上,又多認為大豆栽培技術簡單,其根瘤菌有固氮作用,甚至不需施肥;而且,隨著除草劑的廣泛施用,優(yōu)良的傳統(tǒng)耕作技術——“中耕除草”也不再普遍應用。最終,大豆單產增長緩慢,一直在低位徘徊。已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呼吁:不要忽視適宜的配套栽培技術的增產效益。
2 大豆高產栽培技術
大豆是綠色增產增效的首選作物之一,要提高大豆生產水平,首先應盡快盡多地選育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抗性好,適應性廣的大豆新品種,其次是配套適宜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然后是迅速有力地推廣應用。大豆新品種的推廣,一般可使產量提高約10%,而應用與之配套的栽培技術,可實現(xiàn)高產。根據品種特性,在各個生育階段抓住當?shù)禺敃r的主要矛盾,采用相應的栽培技術措施,其增產作用非常明顯。
2.1 搶墑、造墑爭早播,確保齊苗、壯苗
根據土壤墑情,做到足墑盡量早播種。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播種。根據土壤墑情、種子發(fā)芽率、留苗密度等確定播種量,一般發(fā)芽率逾85%的播種量為75~90 kg/hm2。大豆萌發(fā)時所需水分多[1-6],土壤水分充足時要搶墑早播,水分不足時應造墑播種。另外,一般播深為3~4 cm,且深淺要一致,覆土均勻,播深不應過大。在時間和天氣適宜的情況下,可旋耕后播種[1-2],結合土壤墑情旋耕1~2遍,旋耕前適量增施底肥,優(yōu)質農家肥、氮磷鉀復合肥的施用量分別為15~30 t/hm2、150~225 kg/hm2,應注意的是氮磷鉀復合肥的施用量宜少不宜多[1-2]。
2.2 合理密植,檢查苗情
大豆植株各個葉腋都是形成產量的部位,密度過大或過小,均影響光的利用。應合理確定適宜的栽培密度。該品種栽培密度一般為22.5萬~25.5萬株/hm2。板茬播種的可密些,較瘠薄田塊可適當密些。大豆出苗后要及時查苗補缺。對密度大的要及時間苗[3-4],播種后15 d嚴格掌握株距進行定苗,定苗時去除不合理苗,例如雜株、病苗、弱苗等。
2.3 做好清溝瀝水,謹防苗期受漬害
大豆苗期是其生長發(fā)育的重要的時期,茁壯的莖葉、發(fā)達的根系是大豆高產的基礎,而苗期宜輕旱而怕淹,應做好苗期清溝瀝水工作[1],雨水過多時,注意排水防漬。
2.4 適時澆水
苗期需水量少,輕微干旱,可促使根系生長[1-6],使根系發(fā)達、莖桿粗壯,促進壯苗。開花、結莢及鼓粒始期需水量多[1-2],應保證水分供應。遇旱及時澆水。
本品種平均單株有效莢數(shù)近50個,適宜的水分供應有利于莢的生長。為減少花莢脫落和秕莢形成,應嚴格按照栽培密度和供水要求進行操作,保證充分鼓粒,達到莢多、粒多、籽粒飽滿,進而實現(xiàn)高產的目標。
2.5 中耕除草
2~3片復葉時(大約播后20 d)施藥,提倡化學除草,選用除草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苗后除草劑[1-3],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律和劑量細致均勻地施藥。也可實行人工除草,定苗后中耕1次。
2.6 防治病蟲害
大豆生育期中,病蟲害防治不可缺少,尤其是近幾年來,蟲害發(fā)生有加重發(fā)展的趨勢,如不及時防治,就會嚴重影響大豆產量。苗期注意防治地老虎、蚜蟲等蟲害;花莢期注意防治斜紋夜蛾、造橋蟲、大豆食心蟲等蟲害[1-5];鼓粒至成熟期注意防治卷葉螟、紫斑病等。8月17—22日為大豆食心蟲的防治期。近年來,大豆成熟前多陰雨天氣[1],紫斑病普遍發(fā)生,應加強防治,可在大豆鼓粒中期,噴施多菌靈+甲基托布津1次,7~10 d后再噴施1次,可以有效防治紫斑病和提高發(fā)芽率。其他蟲害應根據田間蟲情及時防治。
2.7 適時收獲
適宜收獲標準:植株葉片基本落光,籽粒變干,手搖植株嘩嘩響[1-6]。成熟后要及時收獲、脫粒、晾曬,待含水量下降到13%以下方可入倉[1-6]。收、打、曬的過程中要防止混雜、籽粒破碎,確保種子的發(fā)芽率和商品性[1]。
3 參考文獻
[1] 李智.國審阜豆9765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07(2):65.
[2] 王敏.大豆新品種安逸13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大豆科技,2009(5):61-62.
[3] 戴海英,尹慶良,劉佳,等.夏大豆齊黃29號配套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06(4):63-64.
[4] 蔣成功.國審阜豆9765大豆品種的示范與推廣[J].安徽農學通報,2010(15):73-74.
[5] 薛超鋒.雙高優(yōu)質大豆新品種:皖豆27號[J].種子科技,2009(6):46-47.
[6] 黃道君,冷蘇鳳,趙維山,等.宿遷地區(qū)夏大豆生產現(xiàn)狀及創(chuàng)高產技術路徑[J].大豆科技,2011(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