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閆利霞 趙曉飛
摘要 根據(jù)霸州國家基本氣象站新、舊站址2012年全年對比觀測數(shù)據(jù),試圖找出各氣象要素存在的明顯差異及形成原因。結(jié)果表明:新站與舊站相比各統(tǒng)計項差值變化存在一定規(guī)律,氣溫新站較舊站明顯偏低,且差值呈現(xiàn)隨氣溫的升高逐漸減小趨勢;濕度新站高于舊站;月平均風速差值不大,極大、最大風速新站比舊站偏大明顯;地面溫度及各深層地溫的全年平均溫度新站均低于舊站。
關(guān)鍵詞 遷站;對比觀測;差異分析
中圖分類號 P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213-03
霸州國家基本氣象站始建于1956年10月1日,位于霸州市城西賈莊北,承擔地面氣象觀測任務(wù),已連續(xù)積累了56年的氣象資料。近些年來,隨著城市建設(shè)的發(fā)展,探測環(huán)境受到嚴重影響,于2012年1月1日搬遷至霸州市南孟鎮(zhèn)安家營村西,距原址6 390 m。新、舊觀測場址基本情況見表1。
為了解新、舊站址對氣象要素的影響,正確使用遷站前后觀測資料,根據(jù)《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及國家相關(guān)文件中站址遷移及對比觀測要求,對2012年全年相關(guān)要素進行對比觀測分析,以求掌握遷站對各氣象要素造成的影響,為該站資料序列延續(xù)、訂正以及氣候資料的應(yīng)用提供參考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12年各月及年的新、舊站址同期氣溫(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相對濕度(平均相對濕度、最小相對濕度)、風向風速(2 min平均風速、最大風向風速、極大風向風速、最多風向)、地面及深層地溫(80、160、320 cm平均溫度)等觀測資料。
1.2 資料處理
根據(jù)氣象資料對比觀測期間監(jiān)測資料評估技術(shù)方法,對新舊站址觀測數(shù)據(jù)進行對照,采用差值統(tǒng)計方法,統(tǒng)計計算出各月相關(guān)要素新、舊站址的對比差值。對比差值直觀地反映了新舊站址之間的相對偏差[1-2]。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氣溫
由表2、3可以看出,新址1—12月各月及年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最低氣溫、極端最高、最低氣溫與舊站相比普遍偏低,且各項差值幅度相對穩(wěn)定。
2.1.1 月平均氣溫、月平均最高氣溫、月平均最低氣溫。新址比舊址各月平均氣溫平均偏低1.5 ℃,其中1月、2月、9—12月差異較大,為1.5 ℃以上,其中1月、9月、10月最大,達2.0 ℃,而3—8月差值在1.5 ℃以內(nèi),4月最小,為0.8 ℃;月平均最高氣溫差值范圍為0.3~0.9 ℃,年平均差值0.6 ℃,差值波動較?。辉缕骄畹蜌鉁夭钪捣秶鸀?3.5~1.3 ℃,年平均差值2.5 ℃,3—8月小于平均差值,其他各月大于平均差值,表現(xiàn)為秋冬大于春夏。各氣溫差值呈現(xiàn)最低大于平均,平均大于最高的規(guī)律,即差值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2.1.2 月極端最高氣溫、月極端最低氣溫。極端最高氣溫各月差值基本保持在-0.5 ℃左右,除11月新站略高于舊站0.1 ℃外,其余各月均穩(wěn)定偏低,其中7月差值最大為-1.0 ℃;極端最低氣溫差值范圍較大,為-6.0~-1.1 ℃,新站均低于舊站,最大差值-6.0 ℃出現(xiàn)在2月,最小差值-1.1 ℃出現(xiàn)在7月。分析看來,新、舊站址差異明顯,總體呈現(xiàn)差值隨溫度的升高逐漸縮小的趨勢,極端最低氣溫各月差值波動顯著,極端最高氣溫各月差值較穩(wěn)定。
2.2 濕度對比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新舊站月平均相對濕度差值范圍為6%~18%,新站高于舊站,差值最大的為18%,出現(xiàn)在10月,其次為17%,出現(xiàn)在9月,秋季差值較大;新舊站月最小相對濕度差值范圍為1%~6%,新站高于舊站,8月最大,7月次之,其他月份均在1%~3%之間;年均相對濕度新站高于舊站7%;年最小相對濕度新站仍高于舊站,出現(xiàn)日期基本相同。
2.3 風對比分析
2.3.1 平均風速風向。由表5可以看出,新、舊站月平均風速差值不大,范圍為-0.3~0.6 m/s,11月、12月相同,7月、8月、9月、10月偏小0.2~0.3 m/s,其他月份新站均比舊站偏大,差值最大為0.6 m/s,出現(xiàn)在2月、4月,次大為3月,差值為0.5 m/s;年平均風速新站比舊站偏大0.1m/s。月最多風向頻率僅12月新舊站相同,月最多風向1月、4月、8月相同,9月與11月新舊站最多風向均為靜風,次多風向不相同;年最多風向新站和舊站均為NE,風向頻率10%[3]。
2.3.2 最大(極大)風速風向。由表6可以看出,月最大風速新舊站差值范圍在-0.7~4.7 m/s,除11月外新站均比舊站偏大,差值最大為4.7m/s,出現(xiàn)在2月,次大出現(xiàn)在7月,差值4.4 m/s,1月、4月、11月最大風速的出現(xiàn)日期不一致;月極大風速除8月新站比舊站偏小外,其他月份均偏大,差值范圍在-0.8~6.0 m/s,差值最大為6.0 m/s,出現(xiàn)在7月,次大為4月,差4.2 m/s,1月、4月、7月、11月月極大風速的出現(xiàn)日期不一致;年最大和極大風速新站均比舊站偏大,年最大風速與年極大風速新舊站出現(xiàn)日期均相同,為3月23日。
2.4 地溫對比分析
由表7可以看出,新、舊站地面溫度及各深層地溫差異存在一定規(guī)律,大致表現(xiàn)為夏半年新站高于舊站,而冬半年新站低于舊站的規(guī)律。其中地面溫度7—11月、80 cm地溫5—9月、160 cm地溫5—10月、320 cm地溫6—10月新站高于舊站,其余各月新站溫度均小于等于舊站溫度。全年地面溫度及各深層地溫年平均溫度新站均低于舊站[4]。
新舊站地面溫度月平均差值范圍為-1.3~2.6 ℃,7—11月新站高于舊站,其他月份低于舊站,差值最大的為10月,達2.6 ℃,次大的為9月,差值為1.3 ℃,夏季差值較??;新舊站80 cm地溫月平均差值范圍為-2.6~1.8 ℃,5—10月新站高于舊站,其他月份低于舊站,差值最大的為3月,達-2.6 ℃,冬季差值較大;新舊站160 cm地溫月平均差值范圍為 -3.0~2.2 ℃,5—10月新站高于舊站,其他月份低于舊站,差值最大的為1月達-3.0 ℃,次大的為2月,差值為-2.8 ℃,冬季差值較大;新舊站320 cm地溫月平均差值范圍為-2.2~1.2 ℃,6—10月新站高于舊站,其他月份均低于舊站,差值最大的為1月達-2.2 ℃。
3 結(jié)論與討論
3.1 結(jié)論
(1)站點搬遷使常規(guī)觀測要素的氣溫、氣壓、濕度、風、降水、深層地溫等觀測數(shù)據(jù)差異明顯。主要表現(xiàn)為新站的氣溫偏低、濕度偏大,平均風速差異不大,最大、極大風速新站較舊站明顯偏大,地溫也存在一定變化差異。城市熱島效應(yīng)增大了這一變化趨勢。
(2)新舊站址分處城郊和市中心,受周圍不同環(huán)境影響,日平均氣溫差值為1.5 ℃、日最高氣溫差值0.6 ℃、日最低氣溫差值在2.5 ℃,新址都明顯低于舊址,日最高氣溫差值較小,日最低氣溫差值較大,日平均氣溫差值居中,說明白天周邊建筑對最高氣溫影響較小,而夜間周邊建筑更加不利于地面熱量的散發(fā),周邊建筑在白天能夠儲存更多的熱量,在夜間緩慢釋放,舊址最低氣溫明顯高于新址。
(3)平均相對濕度新址明顯高于舊址,因為新址處于城郊,周邊無大面積的建筑,多為農(nóng)田和樹木,空氣比舊址要濕潤很多,年平相對濕度差值達7%;7—9月由于植被茂盛,相對溫度差值達20%左右。
(4)1—6月風速差值為正,代表新址因探測環(huán)境好,無建筑物影響,風速明顯大于舊址,而7—10月因受城市建筑影響,熱對流天氣更強,風速反而大于新址。11—12月相差為0,全年平均值相差為0.1 m/s。
3.2 討論
霸州站新、舊站址地處同一氣候區(qū),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下墊面屬性也基本一致,故本文將天氣氣候特征在新、舊站址觀測數(shù)據(jù)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暫做忽略。但仍然有多種因素導(dǎo)致氣象要素產(chǎn)生差異:一是所用儀器設(shè)備不同,儀器技術(shù)性能指標的差異存在系統(tǒng)性偏差;二是站址周圍環(huán)境不同,這是導(dǎo)致氣象要素產(chǎn)生差異的最主要原因,舊站周圍多為水泥硬化地面,容易產(chǎn)生熱島效應(yīng),同時氣溫升高也會引起相對濕度降低。
4 參考文獻
[1]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2] 許麗景,李海川.河間氣象站遷站對比觀測數(shù)據(jù)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3,41(14):6376-6379,6405.
[3] 張曉平,周春珍,郝傳靜,等.平陰國家氣象站遷移對比觀測資料差異分析[J].山東氣象,2009,29(3):29-31.
[4] 楊秀勛,楊明,陳超.銅仁基本站遷站對比觀測數(shù)據(jù)的差異分析[J].貴州氣象,2014(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