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平
一、大球蓋菇標準化生產技術
1.栽培季節(jié)。根據大球蓋菇的生物學特性,結合當?shù)貧夂驐l件和單季晚稻收割期,栽培季節(jié)以安排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為宜。
2.栽培場地。選擇避風、向陽又有部分遮陽,靠近水源,排水方便且土質偏酸、肥沃、富有腐殖質的疏松壤土,有利于早出菇和高產。
3.培養(yǎng)料選備和處理。培養(yǎng)主料為稻草和茭白莖葉,填充料為谷殼。配方為主料80%,谷殼20%??删偷厝〔?,要求主料和填充料新鮮、干燥、不發(fā)霉。播種前將稻草、茭白鞘葉等浸水2天,使其充分吸水軟化,然后撈起,自然滴水12~24小時,含水量達到70%~75%即可使用。谷殼浸水5小時后,水分滲透均勻時使用。
4.鋪料和播種。①鋪料和播種。土壤干燥時應先噴水后鋪料,鋪料要在1天內完成。采用一次性鋪料,先鋪一層厚15~20厘米的秸稈,再均勻鋪一層5厘米厚的谷殼,壓實。采用梅花形穴播法,間距8厘米,每平方米用種量2~2.5瓶,播種后再鋪一層10~15厘米厚的秸稈,稍壓實。②加蓋覆蓋物。播種后,要在料面上加蓋覆蓋物。覆蓋物可選用舊麻袋、無紡布、草簾、舊報紙等,其中以單層濕舊麻袋片效果最好,既保濕又易操作。
5.發(fā)菌期管理。主要是調整好溫、濕度,使其保持在菌絲生長較適宜的范圍內,即保持料溫在22~28℃、含水量70%~75%、空氣相對濕度85%~90%。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調節(jié)措施:①水分的調節(jié)。播種后20天內,一般不直接噴水于菇床上,平時補水只是噴灑在覆蓋物上,不使多余的水流入菇床。為了防止菇床被雨淋,需備好塑料薄膜,特別是播種后20天內,謹防雨水滲入菇床,造成菇床內濕度過大。雨天要及時蓋薄膜,雨后及時掀膜,同時注意排除菇床四周的積水。②菌絲生長期水分的調節(jié)。播種20天后,菇床上的菌絲量已明顯增多,此時若培養(yǎng)料出現(xiàn)干燥發(fā)白現(xiàn)象,應適當噴水。噴水應掌握輕噴,在濕度已達到要求時就不必再噴水,以免因水分過多造成菌絲衰退。③料溫的調節(jié)。當料溫在20℃以下時,應在早晨及夜間加厚覆蓋物,并在其上覆蓋塑料薄膜,待日出后再掀去薄膜。反之,當料溫偏高時,應針對造成料溫升高的原因,采取相應的降溫措施。如果料溫較高,則應把覆蓋物掀掉,并在料堆中心部位間隔打2~3個洞,洞口直徑掌握在6厘米左右。
6.覆土及管理。播種后30天左右,菌絲走滿培養(yǎng)料2/3的面積時覆土,覆土厚以3~5厘米為宜,覆土上再鋪一層秸稈,覆土材料選用土質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疏松壤土。覆土后15~20天就可出菇,此階段的管理主要是調控水分、溫度和通氣量,噴水管理尤其重要。噴水應把握如下幾點:①少量多次,水滴宜細。②菇多多噴,菇少少噴;覆土干多噴,覆土濕少噴。③防止水量過多而漏料,噴水后要通風。當氣溫低于14℃時,應采取搭設拱棚、增加覆蓋物、減少噴水等以提高料溫。進入霜凍期,在增加覆蓋物的同時停止用水,使小菇蕾安全越冬。
7.采收。菇蕾形成至采收一般需5~10天。當菇體菌膜尚未破裂或剛破裂,菌蓋呈鐘形時,為采收適期。采菇時,用手指握住菌柄基部,輕輕扭轉往上拔起,注意不要損傷周圍小菇蕾。采菇后要及時清除殘留的菇腳并填補覆土。第1潮菇采收完后,應補足料內含水量養(yǎng)菌,經10~12天又可出第2潮菇,管理方法同第1潮菇。一般可采收3~4潮菇。
8.病蟲害防治。大球蓋菇生料栽培的主要競爭性雜菌為鬼傘、糞碗等。栽培時若發(fā)現(xiàn)鬼傘,須盡早拔除并燒毀或深埋,以防止其蔓延。常見的蟲害有螨類、跳蟲、菇蚊、螞蟻、蛞蝓等,可在鋪料前撒石灰粉,并在畦上及四周噴灑干菇凈或辛硫磷1000~1500倍液。防治螞蟻,可將紅蟻凈撒在蟻路或蟻窩內殺滅。蛞蝓可于傍晚或清晨捕捉或用藥劑進行誘殺。
二、單季稻栽培要點
1.適期早播:宜定于5月上旬播種。
2.稀播稀植:每公頃用種量105千克。
3.保穗增粒,增施穗肥:每公頃施尿素45千克,氯化鉀75千克,齊穗后用磷酸二氫鉀2.25千克加尿素3.75千克兌水900千克葉面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