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
【摘 要】學生課堂問答“隨風倒”現(xiàn)象并不少見。針對這一問題從學生、教師心理的層面入手進行原因探究,可據(jù)此得出四條對策:一是探討,克服盲從行為;二是交心,消除盲從心結(jié);三是融洽,構(gòu)建心理暖場;四是解惑,暢通思維之路。
【關(guān)鍵詞】高段學生 課堂問答 隨風倒 對策
【場景回放】
一次聽課活動,最后的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張老師拿著作業(yè)本問道:“這道題目誰來回答?”(題目內(nèi)容是根據(jù)意思,從“詞語盤點”中找出相應的詞語)在幾只高舉的小手中,張老師選擇王×同學回答(后來才知道其為學習委員)。王×一道一道說了下去。當說到“形容人跡不到的極偏僻地方”時,王×說是“天涯海角?!睆埨蠋熾S即問道:“對嗎?”下面同學異口同聲道:“對。”于是,王×又講了下去……
聽到這里,筆者不禁愣了一下,這答案怎么是“天涯海角”呢?應該是詞語盤點中的“與世隔絕”。雖然執(zhí)教教師當時沒及時指出,可學生怎么會那么眾口一詞,一個也沒有提出異議呢?下課后,筆者悄悄地詢問了一些學生,他們是這樣說的。
學生1:王×是學習委員!她一般不大會錯。她怎樣講,我就怎樣講。
學生2:開始我選的是“與世隔絕”,后來看著大家講的都是“天涯海角”,我懷疑自己有問題,有點害怕自己是錯的,所以也就隨大流了。
學生3:起先我相信自己是對的,后來我感覺,若我一個人與別人不同,自己覺得怪怪的。
學生4:我是看出選“天涯海角”有點不對頭,但別人都這么說了,我也就跟著講。張老師起先好像沒反對呀!
聽了這幾個學生的回答,筆者不禁感慨:我們的學生,怎么會如此相信別人。雖說,起初也有異議(從他們的回答中可知),可還是在一片異口同聲中隨大流了。類似從眾行為,我們平時的課堂問答中也不少見。我們稱之為課堂問答“隨風倒”。其行為的實質(zhì)是缺乏分析判斷,盲目地接受多數(shù)人影響的結(jié)果。
這種行為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如它多半會壓制學生的見解,影響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面對群體的一致見解,學生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當然就不知道自己的創(chuàng)見是否正確,更不會得到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從而影響了自主思維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同時也多少會影響學生人格的完善。盲從別人,以同學的對錯為對錯。久之,思維上養(yǎng)成了依附他人的習慣。思維缺了自由,少了獨立,其人格的形成及完善也就是一句空話而已。
【原因探究】
學生課堂問答“隨風倒”,除了教師權(quán)威自居,問題偏難等原因外,還跟教師、學生的心理狀況有一定關(guān)系。通過平時的實踐和資料的收集,筆者認為有以下四種情況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一、迫于壓力迎合期待
學生課堂問答“隨風倒”,應該跟教師的“有意”培養(yǎng)有關(guān)。如教師在講完一個知識點或一個環(huán)節(jié)后,常會問道:“聽懂了嗎?”待聽到下面稀稀疏疏的回答,便會提高嗓門再來一遍:“聽懂了嗎?”“聽懂了!”學生齊聲答道。教師這才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此乃課堂問答常見一幕。此種情景,教師的目的或用意,無非是需要這句齊刷刷的話,滿足其心理的需要,烘托一下課堂氣氛,顯示學生是積極參與的。至于是否真的都聽懂,則不會去深究。教師如此要求,無疑會給持有不同見解者以很大的心理壓力,使他不得不從眾。
二、避免犯錯求得保險
學生課堂問答“隨風倒”,在其潛意識里,有種避免犯錯的保險情愫。混在人群中跟著眾人回答,既輕松又省心。而站起來回答就差遠了,你驟然成了全場焦點,那心理壓力,兩者感覺大不一樣,更不用說站起來回答錯了。也許有人以為太言過其實!其實“隨風倒”者,多乃學習成績中游或中下的學生。他們多半缺乏能言善說的課堂本領(lǐng),幾乎沒有游刃有余的問答表現(xiàn)。
三、信人輕己習慣使然
也許在這些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眾人,或眾人中的某些人,在課堂回答中,總是好過自己。特別是那些優(yōu)生,他們的回答也往往代表正確的一面,而自己,跟他們確實有點距離。于是,這種相信,可能會積淀到“隨風倒”者的心理深層。久之,耳濡目染,在別人正確、優(yōu)秀的不斷強化下,這種相信沒準會逐漸升級,最后質(zhì)變?yōu)槊つ肯嘈?,其表現(xiàn)行為就成了“隨風倒”。
四、時間緊迫無奈所致
課堂問答,問與答之間多少有些時間限制,否則其他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就難以完成,這就決定了學生思考時間的短暫和緊促。由于時間上的倉促性,加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準確性相對較差,遇到需要轉(zhuǎn)個彎、探個究竟的問題,那點滴時間思考,顯然不夠。當然,思考全面、思考準確也就無從談起。于是,在其他同學爭先恐后的回答中,他們幾乎想也不想,就選擇順從了他人的意見。
【策略探尋】
根據(jù)以上的原因分析,我們采取了以下一些對應策略,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探討,克服盲從行為
(一)利用情境交流
選擇一些課堂問答“隨風倒”的案例,這些案例應盡量貼近課堂教學實際(對人物姓名適當處理)。如此,有助于學生感同身受。我們來看一則案例。
數(shù)學課上,陳老師分析完這道應用題后,大聲問道:“現(xiàn)在懂了嗎?”
“懂了?!蔽液椭娙说穆曇簦鋵嵨腋静欢?。
“不懂的舉手,不要不懂裝懂。”陳老師提醒我們。
我剛欲舉手,可環(huán)顧四周,竟沒有一人,我又看看和我成績差不多的幾個,都沒動靜。于是,我也放棄了。
“王××,懂了嗎,還有任××,有問題嗎?”陳老師報了好幾個名字,還點到了我,他顯然不放心。
隨著一片“懂了”聲,我又附和著說:“懂了?!标惱蠋熅筒贾昧艘坏李},現(xiàn)場檢測。
我一看,傻眼了,偷看起同桌。同桌不耐煩了,小聲嚷道:“剛才不是說懂了,怎么又不會做了?”
確實,這則案例里面的“我”面臨好幾次機會,自己也有解決不懂的愿望,遺憾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從眾,最后被同桌揶揄。深入剖析到此,學生對盲從行為,無疑又多了份克服的決心和勇氣。
(二)利用專題互動
最近,筆者在班級中組織學生就“課堂上要不要從眾”展開辯論。正反兩方的選手都能以鮮明的觀點,來詮釋“要”還是“不要”,激烈的場面出乎意料。以下是部分觀點摘錄。
[要從眾的觀點摘錄]
1.同學認真思考,積極舉手,我也應該這樣。這種從眾就要得。
2.同學回答后,自己經(jīng)過思考,也贊成這種說法的,這種從眾就允許。
3.同學能在回答中說出自己的疑惑,我也應像他們一樣。這樣的從眾就需要……
[不要從眾的觀點摘錄]
1.別人不舉手,我也不舉手。別人舉手了,我就舉。這種從眾就不要。
2.有自己的想法見解,當聽到別人的回答,便不管對錯,毫不猶豫地順從了別人的回答。這種從眾不可取。
3.自己稀里糊涂,別人說什么就跟著說什么,當然就反對……
通過辯論,學生深化了對課堂問答從眾行為的認識,即因其合理積極肯定,盲目從眾需要克服。
二、交心,消除盲從心結(jié)
(一) 教師主動出擊,實施針對交心
針對交心,就是有選擇地面對面進行心靈的溝通。一般地說,對那些回答從眾、聲音響亮、有時還伴以起哄、指名回答又說不出理由的學生就可針對交心。如筆者班上的吳××同學,語文課一味跟著人家說對對對,錯錯錯,筆者就和他單獨交流。先聽他說這樣做的真實想法,了解到他以為聲音響了,真理就在他這邊,想以聲奪勝。筆者開導他,課堂回答關(guān)鍵不是說對或錯,而是說對或錯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根據(jù),還得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這樣幾次交流下來,他課堂上改進了不少。當然,這樣的談心,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但若我們用真心、真情去做,是有可能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泛起漣漪,激起波瀾的。
(二) 搭建溝通橋梁,經(jīng)常QQ交心
QQ交心,很少有師生面對面的緊張感。金××同學在QQ里告訴筆者,面對旁邊幾個閱讀分析都比較出色的同學,每每聽了他們的回答后,總是放棄自己的觀點,拿他們的說法當成自己的說法。她感到很無奈,想讓教師給支個招。筆者和她進行了好多次QQ溝通,可在一個問題上卡住了。她認為,盲從優(yōu)生,往往正確率較高。針對她的糊涂觀點,筆者和她進行了多次QQ聯(lián)絡(luò),后來建議她去百度中搜索求助,果然,網(wǎng)友們給她提了許多建議:
1.你雖然接受了人家的回答,可你真懂嗎?要是不懂,還不是生吞活剝,吃在肚里消化不良。甚至會鬧出張冠李戴的笑話。
2.你回答時,總是放棄自己的想法,也許你的也是對的,甚至見解獨到呢!況且,你可以把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想法整合起來,形成新的思路。
3.不怕錯,即使說錯也沒關(guān)系。因有錯才學習嘛。相信自己,人不自信,誰信之?你說呢!
看了這些建議,她的想法開始轉(zhuǎn)變。幾天后,她QQ里對我講:“老師,現(xiàn)在課堂上,我努力在改變自己,我應該相信自己,即使說錯了,也不要緊,因為我的想法我做主嘛!”筆者心頭一熱,隨即發(fā)了一張笑臉和一只大拇指,表示肯定和贊賞。
三、融洽,構(gòu)建心理暖場
(一)改變心態(tài),親近學生
學生的“隨風倒”,跟教師課堂“權(quán)威”有關(guān)。更多的是對于不依從他人而敢于發(fā)表己見的同學,當做另類看待。殊不知,我們的課堂問答,好多是一些主觀理解題,答案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各人理解角度不同,見解也不盡相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因此,克服教師的權(quán)威心態(tài)十分重要。教師要盡可能地站在學生的知識儲備、心理狀況、表達水平等方面來思考和引導。而不是想當然,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
同樣,對學生提一些“懂了嗎,對不對 ,掌握了嗎”之類的話,實踐證明是無濟于事的。因為學生肯定順著你回答。若定要問,不妨待學生回答后,檢測反饋一下,是否真的學懂。那樣,教師對自己的這種“要眾”心態(tài),多少會有所感悟反省,而變得心平氣和。
(二)改變方式,貼近學生
教師在拋出問題時要多做一些鋪墊,多給一些中差生思考的時間。尤其在個別優(yōu)生舉手示意時,教師應耐著性子等待一會,讓中差學生思考。此時,教師殷切的期待,適當?shù)狞c撥,無疑是加速學生深入思考的催化劑。沒準學生的見解甚至獨到的見解,就會從這短暫的等待瞬間迸發(fā)出來。為防止他們放棄思考,一般情況下,對首個或前幾個學生的回答,我們不妨對優(yōu)劣、對錯暫時不表態(tài)。而應該多用“這是你的見解,其他同學或許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等一下,也聽聽他們的”之類的話語,促使學生繼續(xù)思考,防止他們“隨風倒”。
四、解惑,暢通思維之路
(一)課前早準備
既然課堂時間有限,思考無法深入。我們不妨在課前做文章。告知所要問的主干問題或關(guān)鍵問題,以利于學生及早思考,充分準備。當然,我們也應提供問題思考的思路及方向。這樣做,無疑提升了學生課堂問答的積極性、準確性。
有時,想不如寫,因為寫下見解的過程需思考、分析、整理。研究表明,如果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觀點,那么,他對自己最初的觀點就產(chǎn)生了某種承諾,從而會減少他的從眾行為。因此,通過查找資料,我們常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悟、見解,結(jié)合自己的分析寫在本子上,那么在課堂回答時,他們已有了充分的思考,同時又有了字面的整理,表達的流暢性相應提升,被同學的見解左右的可能性也大為降低。
(二)課后再反饋
學生的不懂,需查找疑源。是不專心聽而不懂,還是理解上偏差,抑或無法理解等其他原因所致。筆者曾經(jīng)詢問過因不懂而盲從的學生小麗。她起初低頭不語,問她是不專心所致,她拼命搖頭。問她是哪一步不懂,她也默然不語。這樣僵持了幾天,我才從其他同學處了解到,原來,她碰到這類溶液濃度應用題,就傻眼了,一竅不通。原因既已查明,舉措便會針對有效。由此,我們通過優(yōu)生互助結(jié)對,教師單獨輔導,家長從中配合,多種手段綜合運用,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終于有了收獲。小麗從最初對這類應用題一竅不通到初步領(lǐng)會、試著模仿,再到深刻領(lǐng)會、自編自答,自信心有了很大提升。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 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
[2]賴華強,編著.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M].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9.
(浙江省杭州蕭山區(qū)義蓬第一小學 3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