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勤
@ 華西都市報:年幼時,他失去雙親,是鄰居周氏姐妹照料著他長大;為了報恩,他把終生未嫁的周氏姐妹當(dāng)做自己的母親來孝敬,四次搬家都把她們帶在身邊。2015年2月12日,周氏姐妹中的姐姐100歲,妹妹90歲,成為鎮(zhèn)上最年長的姐妹。而他,也因32年對老人的無私照顧,被評為長沙市“十大孝星”,譜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鄰里佳話。
兒時失去雙親,鄰居姐妹撫養(yǎng)他長大
2015年2月12日,農(nóng)歷小年。
一早,湖南長沙縣泉塘街道丁家?guī)X社區(qū)的工作人員手捧鮮花,來到居民王洪德家,在他家里,住著該社區(qū)最年長的周靜芬,周德仕兩姐妹。
今天,還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是周氏姐妹中年長的周靜芬的百歲生日。王洪德一家張羅了一上午,一桌豐盛菜端上了桌。王洪德和老伴鄒書華請周氏姐妹坐上座,老人的面前,早已斟上了一小杯酒。在王洪德的引領(lǐng)下,一家三代向兩位老人敬起了酒。
“沒有您們50年前的照料,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蓖鹾榈抡f話時,眼睛有些潮濕。
“王伢子心好,我們長壽,就靠著你們一家人了?!眽坌侵莒o芬雖已百歲,但耳聰目明言辭清晰。
簡單的兩句話,道出了兩家人半個多世紀(jì)珍貴的情誼。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報恩故事。
50多年前,如今已被城市化的丁家?guī)X,那時還是一個窮山嶺。在王洪德的記憶中,家里從來就缺衣少吃。雪上加霜的是,王洪德8歲那年,父母先后患病去世,在親戚和村里人的幫助下,父母才得以入土安葬。
“在那個年代,沒有父母的孩子,就意味著等死?!蓖鹾榈抡f,幸虧有了周氏姐妹的照料,才讓他活了下來。
周氏姐妹出生于當(dāng)?shù)氐拇髴?,上過私塾,但她們和其他有錢人不一樣,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在王洪德幾次快餓暈的時候,周氏姐妹給他端來了熱騰騰的白米飯;在王洪德冬天沒鞋穿的時候,周氏姐妹給他送來了溫暖的布鞋。
“我會寫自己的名字,我第一次學(xué)做飯,都是兩位媽媽手把手教的。”王洪德說,失去雙親后,周氏姐妹如同母親一樣,給了他母愛。在周氏姐妹的照料下,王洪德長大了。他23歲娶親的時候,拜高堂時,他拉著妻子鄒書華,向周氏姐妹行了大禮。
“在我心中,她們就是我的母親?!蓖鹾榈抡f,周氏姐妹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嫁人。就是從那時開始,王洪德就下定決心:以后把她們當(dāng)母親一樣孝敬。
帶著老人搬家,住到同一屋檐下
1982年,國家土地改革,分田到戶,那一年,王洪德30歲。
分田對于農(nóng)民來說是好事也是大事,卻愁壞了周氏姐妹。此時,周靜芬已經(jīng)67歲,周德仕也57歲了。
由于年事已高,加上姐妹倆都不擅農(nóng)活,分到手的土地可咋種啊。似乎早已明白周氏姐妹的心事,分田當(dāng)天,王洪德便來到周氏姐妹家里??粗蠲伎嗄樀睦先?,他說話了:“兩位媽媽,以后你們的地,我們一起種。”
王洪德的一句話,讓周氏姐妹放了心,也暖了心。
王洪德的孩子還小,家里只有他和妻子兩個勞力,農(nóng)忙和收割講究的是季節(jié)和時令。播種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否則,就會影響日后的收成。但每年,王洪德總是把最好的時節(jié)給了周氏姐妹。王洪德的女兒王輝記得,她第一次干農(nóng)活,是在兩位奶奶的責(zé)任田里。王洪德幫周氏姐妹的習(xí)慣,自然地傳承到了孩子身上。在王洪德幫周氏姐妹種田時,兩姐妹就盡心地幫他看家照顧孩子。
如此幫襯著,一晃就是25年。
2007年6月,城市擴(kuò)建,地處城市邊緣的丁家?guī)X,大量房子和土地被征收。一些村民對周氏姐妹說:“你們不要再為種地的事情麻煩王伢子了,拿著征收款,可以安享晚年了。”
按理說,土地征收對兩位老人來說,確實是好事,但老人卻唉聲嘆氣起來。在老人看來,房子土地被征收,意味著她們和王洪德“分家”了,以后,大家不會再住到一起了。
房子被拆前兩天,王洪德來到周氏姐妹家里,說:“兩位媽媽,我們明天就搬家了,你們看中了房子,我?guī)е⒆咏o您們搬家?!?/p>
兩位老人淚水漣漣。周靜芬說:“王伢子,你們搬家的時候,也帶上我們吧,房子租大一點,租金我們可以平攤,我們幾輩子的鄰居了,實在不想分開。”
回到家,王洪德跟妻子鄒書華商量,老婆不干了。“并不是我不愿意,就是怕有閑話。”鄒書華最擔(dān)心的是,現(xiàn)在房子土地征收,大家都知道周氏姐妹身上有錢,她怕有人以為他們是圖老人的錢財。老婆分析得入情入理,王洪德只好作罷。
可第二天,兩位老人便來到王洪德家,隨同她們一起來的,還有居委會的干部和兩個村民。原來,鄒書華的顧慮老人也想到了,她們是帶著干部和村民來作證的。最后,雙方達(dá)成協(xié)議,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雙方住在一起,但經(jīng)濟(jì)上保持獨立。就這樣,王洪德帶著周氏姐妹搬了第一次家。
以前是好鄰居,現(xiàn)在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真的成了一家人。許多人為此開王洪德的玩笑:“去養(yǎng)老院照顧老人還有工資,你這圖個啥?”對此,王洪德只是笑笑。
面臨拆迂再次搬家,為了老人“攆走”兒子
兩家合成一家,難免有個磨合期。
周氏姐妹煮飯要稀,吃飯要定時,睡覺要早,王洪德定下一條新家規(guī):凡事要將就兩位奶奶。
有一次,女兒王輝要去上早班,兩位奶奶主動提出讓鄒書華先給女兒做早餐。王洪德起床后,看到桌子上吃飯的女兒,又看了看時間,火了?;⒅槍ν踺x說:“吃個早餐不曉得在外面將就一下,盡在家里搗亂。”王輝放下了筷子,從此不敢在家吃早餐。
2009年4月,由于王洪德租住的房子再次面臨拆遷,他只得再找新房子。王洪德自己三代人,加上兩位老人近十口人,租房成了難事:房子太小,住不下,房子太大,租金貴。
此時,有人對他說,你何不讓兩位老人去養(yǎng)老院,這樣對老人和你都好。王洪德說:“我不能開這個口,讓她們?nèi)ヰB(yǎng)老院,不就等于說我嫌棄老人嗎?”
終于,王洪德把房子租好了??舌u書華一看房子,傻眼了。此時兒子已經(jīng)成家,加上兩位老人,等于是三戶人家,可房子勉強只能住下兩戶人。鄒書華嘀咕,看你如何安排?
周氏姐妹念舊,每次搬家都必須把所有的家什全部帶上,而且要按照順序擺放。深知此習(xí)慣的王洪德每次搬家,寧可把自己家的東西丟掉,也不敢落下老人們的“寶貝”。
這次搬家,王洪德徑直將兩位老人的東西搬到了最好的房間,鄒書華的脾氣來了:“你這樣是不是要把兒子擠兌走?。俊?/p>
王洪德說:“兒子成家了,可以自己去找房子了?!?/p>
最后,兒子接受了父親的“安排”,住到了丈母娘家。
每次搬家,最困擾王洪德的不是房子小,房子再小,想辦法都能住人進(jìn)去,他最擔(dān)心的是,租不到房子。2013年年底,王洪德面臨第三次搬家。此時,周氏姐妹大的99歲,小的89歲。這次租房,比前兩次都難。
讓王洪德不能理解的是,有時候別人的房子明顯是空在那里,等著出租,可是他去問,別人總是找理由說不租。接連遭拒幾次,王洪德急了,問房東為什么不租給他,一個房東只好直說:“老王,不是不租給你,主要是你家的兩個老人?!痹瓉矸繓|擔(dān)心老人年歲大了,隨時都有走的可能。
“我們的房子租給別人是住人的,租給你有可能就是死人的啊。”大家都怕沾上晦氣。眼看新年將至,最后,還是社區(qū)干部出面,才解決了王洪德的租房“危機”。
一萬多天善舉,被贊“中國好鄰居”
采訪時,社區(qū)干部告訴筆者,周氏姐妹雖然終生沒有嫁人,但并非孤苦無依。侄兒和其他親戚對她們都很關(guān)心。筆者問她們?yōu)楹尾桓H人住在一起時,妹妹周德仕笑著說:“我們和王伢子住在一起習(xí)慣了,這一輩子,就跟著他了?!?/p>
周氏姐妹說,王洪德一家人對她們的好,是用幾十年實實在在的行動體現(xiàn)的。
90歲的周德仕比姐姐周靜芬小了10歲,但身體明顯比不上百歲的姐姐。就在一年前,周德仕生了一次重病。2014年正月初五晚上,周德仕高燒不退,王洪德當(dāng)即給女婿和女兒打電話。凌晨兩點,王洪德和女兒女婿一起,把周德仕送到了長沙縣人民醫(yī)院,醫(yī)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們又連夜把周德仕送到長沙市第八醫(yī)院,最終,老人轉(zhuǎn)危為安。
“我在醫(yī)院住了一個禮拜:王伢子在醫(yī)院照顧了我一個禮拜,弄得他們一家人年都沒有過好?!敝艿率苏f,許多人都以為王洪德是她兒子。
2014年5月3日,周德仕在家里走路時,不小心摔成骨折。上了年紀(jì),傷愈比較慢,直至筆者采訪時,老人依然只能依靠輪椅才能行動。以前,王洪德每天要去工地打零工補貼家用,自從周德仕摔傷后,他只得辭掉工作鞍前馬后照顧老人。
就在這時,房東說房子自己要用,王洪德只得再次搬家。“現(xiàn)在住的房子別人是用來放垃圾的。”王輝告訴筆者。
人多房子小,還有一層樓不通電。為了老人,王洪德把廚房設(shè)在不通電的三樓。“做飯雖然很麻煩,但老人住得安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王洪德說。
2014年底,王洪德因“一萬多個日日夜夜,始終如一、精心服侍老鄰居”,被評為“長沙市十大孝星”,人稱“中國好鄰居”。受到稱贊,王洪德卻說,這么多年來,他只是出了點力,幫襯了一下老人,而老人卻給了他一條命。
王洪德說,他最內(nèi)疚的是,由于家里條件有限,這次周靜芬老人滿百歲,也沒能張羅一場熱鬧的百歲宴?!安贿^,明年這個時候,我的新房就建好了,老人就會住到家里去,就不會這么大年紀(jì)還隨我搬家折騰了。”說這句話的時候,王洪德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李從淵摘自《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