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瑩瑩
蕭伯納是英國現(xiàn)代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作家,從事創(chuàng)作活動七十多年,最后一部劇本《為什么她不肯》,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中完成的。究竟是什么支撐著蕭伯納一直工作到94歲高齡?
沒什么事情值得生氣
蕭伯納非常樂觀。法國雕塑藝術(shù)大師羅丹曾為他做過一尊雕像。幾十年后的一天,蕭伯納把這尊雕像拿出來給朋友看,并說:“這雕像有一點非常有趣,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變得越來越年輕了。”
生前,他為自己寫下墓志銘:“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是一定會發(fā)生的?!迸R死都不忘幽死神一默,其樂觀豁達(dá)的性格可見一斑。
早晚三課
蕭伯納一生酷愛體育運動。每天清晨起床后,他必定要洗冷水浴、游泳、跑步,或到海邊打拳、騎馬、打網(wǎng)球。蕭伯納還是一位業(yè)余拳擊手。他說:“我知道打拳時怎樣進(jìn)退,怎樣動作,正如我知道下棋時怎樣移動棋子一樣?!彼拈L篇小說《凱雪爾·拜化的職業(yè)》,就是描寫拳擊手卡彭蒂爾的運動生涯的。
天氣好時,蕭伯納一般不在書房里寫作,常常跑到海濱的沙灘上坐著,邊曬太陽邊寫作。寫作時,他還要定時活動身體,或做操、跑步,或騎著自行車到周圍兜一圈,或干脆下海去暢游一番。
散步是蕭伯納鍛煉身體的又一種方法,他認(rèn)為散步是生命的鐘擺。蕭伯納常年堅持“三課”:無論寒暑風(fēng)雨,每天清晨,他都要步行三公里,此為“第一課”;寫作時,為了不讓坐姿保持太長時間,避免用腦過度,每寫5~10頁稿紙,他必在室內(nèi)小走幾圈,上午、下午休息時間,圍著院墻走一大圈,此為“第二課”;吃完晚餐,他會在人行道上輕松悠閑地再步行三公里,此為“第三課”。如此“三課”,每天累計行程至少8公里,一年下來等于繞地中海幾圈。蕭伯納因此連續(xù)十多年被愛爾蘭體育中心評為“全歐步行之最”。柏林鞋業(yè)公司頒發(fā)給他“鐵腳公民”的稱號,他可以享受免費穿鞋的待遇。
蕭伯納還愛騎自行車,他有一句戲言:自行車是最親善的“親人”。每逢外出采訪、體驗生活,蕭伯納總是騎著那輛“大力士”。在一篇名為《我愛》的散文中,蕭伯納這樣寫道:“我使用雙足蹬出了年輕,蹬出了靈感,蹬出了健康?!?/p>
有錢沒錢無所謂
1925年,蕭伯納榮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當(dāng)時諾貝爾獎的獎金是8000英鎊,但他不想接受獎金,他將獎金當(dāng)場捐給瑞典的窮困作家。獎金在他手上的時間,據(jù)說只有幾秒鐘。
正是因為不為名利所動,將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之中,蕭伯納才得以保持了健康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蕭伯納仍為工作忙碌不已,根本沒有時間考慮死亡之事。
蕭伯納說:“只要活著,我就感覺人生實在愉快。莎士比亞曾對馬克白將軍說道:‘人生是根短的蠟燭。但我的情況并非如此,我覺得人生就像一支火炬,到目前為止,我仍緊緊地握在手中。我要讓它越燒越旺,然后再交給下一代的人?!闭沁@種精神支撐著他度過了94載春秋,一生著作等身,在文學(xué)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