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蓉
十多年前,兒子的大學美籍教授約翰遜到我們居住的城市旅游。為盡地主之誼,我陪他游覽了幾處風景名勝,還特地帶他到花鳥市場逛逛,意在讓他感受一下我們特有的民風民俗。
花鳥市場里,出售魚、鳥等小動物的店鋪很多,顧客盈門,熱鬧非凡,我想約翰遜教授一定覺得新鮮有趣。不料,當他看到一個個提籠架鳥人,看到各種各樣漂亮的鳥兒被關(guān)在籠子里時,不但沒有流露出一絲一毫的興奮,反而皺眉聳肩,顯出一臉的無奈和疑惑。我當時不明所以,難道美國人不愛鳥,不喜歡小動物?
近幾年,我兩次到美國探親,才得到答案。
我在美國先后居住了大半年,走遍了繁華的鬧市和相對清靜的郊區(qū)城鎮(zhèn),見到的情況和國內(nèi)迥然不同。美國不見一個提籠架鳥人,也沒有出售魚、鳥的商店。美國的城市公園里、公共綠地里、道路上和住宅的前庭后院里,卻到處可見自由飛翔的鳥兒、追逐嬉戲的松鼠和從容覓食的大雁、天鵝、火雞,還有趴在湖邊石頭上曬太陽的烏龜。小動物們各安其分,各得其所。
原來,美國有十分完備的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美國人保護動物的意識極強,無論大人孩子,一律依法行事,絕不為圖一己之愉悅而捕捉買賣動物,更不會虐待傷害動物。美國人崇尚自由,也給動物以充分的自由。他們覺得鳥在天空飛,魚在河中游,如同中國古人所說的“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才是動物最理想的生存狀態(tài),也才是人們對動物最好的愛護。
美國人更有獨特的愛鳥方式。我親眼見到不少美國人家在陽臺或庭院懸掛各式各樣設計巧妙的“喂鳥器”:有的用木板做成開有門洞的袖珍小木屋,里面放上鳥食,鳥兒可以通過洞口進屋“用餐”;有的用塑料或玻璃做成直徑十多厘米、高約三十厘米中空圓柱體,上下再各焊接一只直徑約二十厘米的盤子,上面的擋雨,下面的方便鳥兒站立。圓柱體上部放滿鳥食,下部開有幾個圓洞,鳥兒可以自由啄食。每天都有成群的鳥兒歡快地前來覓食,嘰嘰喳喳,上下翻飛,好不愜意。
而主人們絕不驚擾鳥兒,只靜靜地坐在陽臺上或庭院里,觀賞這“群鳥爭食圖”,共享人鳥和諧相處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