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育玲 劉會龍 馬潔 穆玉珠
摘 要 實驗電路板系統(tǒng)設計—按鍵顯示模塊中有涉及編碼器、譯碼器、比較器、數(shù)碼管等相關知識的運用。它們是數(shù)字電路技術的基本元器件,為了促進相關知識更好的理解并運用于課堂實踐中去,設計了數(shù)字電路綜合實驗電路板的按鍵顯示模塊。它幫助老師更好的講解和展示編碼器、譯碼器和比較器的使用原理和意義;同時,也促進同學們高效的吸取知識。
【關鍵詞】編碼器 譯碼器 比較器 數(shù)碼管顯示
隨著國家的進步現(xiàn)代技術的提高,我們也開始重視數(shù)字電路技術基礎器件的認識和實踐,《數(shù)字電子技術基礎教程》中有涉及編碼器、譯碼器、比較器、數(shù)碼管等相關知識的學習,為以后的深度研究和相關知識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設計介紹基于數(shù)電課本相關知識合理運用于實踐學習中,方便老師把課本知識具體化,同學把相關知識實踐化。
1 按鍵顯示綜合實驗原理圖設計
如圖1所示。
第一部分:主要是由10個6腳開關、1片74LS147、1片74LS00、 1片74LS85、3個10歐姆的電阻、3個LED等構成。這里隨意按動一個按鍵(按鍵平時不按是輸出為1,按下輸出0),通過10線—4線編碼器74LS147進行編碼,送至74LS00取反,求反的結果送到74LS85的4個輸入端“ABCD”—可進行二進制碼和BCD碼的比較。并對兩個4位字的比較結果由三個輸出端(Fa>Fb,F(xiàn)a=Fb,F(xiàn)a 第二部分:主要是由10個6腳按鍵開關、1片74LS147、1片74LS00、1片74LS48、7個的限流電阻(100歐姆~200歐姆)、1個共陰極數(shù)碼管組成。開關對應0~9號,當按下其中任意一個開關,此時輸出由“1”變?yōu)椤?”,通過10線—4線編碼器74LS147進行編碼,送至74LS00取反,求反的結果送4線—7線譯碼器74LS48進行譯碼,最后通過數(shù)碼管顯示相應按鍵按下的數(shù)字。 2 數(shù)字電路綜合實驗電路板的PCB設計 如圖4所示。 系統(tǒng)板PCB是通過Altium Designer軟件繪制而成,它包含第一部分的“比較亮燈顯示”模塊和第二部分的“數(shù)碼字符顯示”模塊。其中,PCB板相關參數(shù)設置如下:線寬35mil、焊盤內徑40mil 外徑X—70mil Y—100mil、排針PIN HEADER、開關—不鎖六角開關、電阻—100歐姆。 3 數(shù)字電路綜合實驗電路板的按鍵顯示實物 如圖5所示。 4 結論與展望 通過《數(shù)字電子技術基礎教程》相關知識的學習,把書本知識具體化。通過常見的編碼器芯片和譯碼器器件及其數(shù)值比較器和共陰極的7段顯示數(shù)碼管組成我們按鍵顯示的核心部分。增強了我們動手實踐能力也提高了我們對相關知識的認知和熟悉度;另一方面方便老師課堂事物進行演示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同學的興趣度。當然,按鍵顯示模塊還可以拓展到很多地方,比如:可以增強D觸發(fā)器74LS74芯片構成搶答器模塊,總開關可以由支持人控制,當開關被按下輸出低電平;選手微動開關平時為0,按下為1,提高一個CP上升沿,相應觸發(fā)器輸出Q=1,同時其他觸發(fā)器的D=0,故其他選手的動作不起作用。 (通訊作者:穆玉珠) 參考文獻 [1]徐曉鳴,李勝成.數(shù)字技術中的模擬電路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24):36. [2]程潔.新數(shù)字媒介發(fā)展分析[D].復旦大學,2004. [3]胡國清.適于教學可供借鑒——淺評《數(shù)字電子技術基礎簡明教程》[J].教材通訊,1986,(05):43-44. [4]黃利君.優(yōu)先編碼器74LS147功能擴展 [J].集成電路應用,2003,(05):33-35. [5]顧永明.二進制碼與BCD碼間的轉換——介紹兩種二進制碼至BCD碼的轉換器[J].工業(yè)儀表與自動化裝置,1980,(02):16-22. [6]宋沛.格雷碼到BCD碼的轉換[J].機電工程技術,2003,(05):99-100. [7]劉巖龍.二進制編碼微波信號光子學生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 [8]李偉民,褚玉曉.數(shù)值比較器電路的仿真分析及應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4,(14):289+291. [9]趙戰(zhàn)民.數(shù)碼管顯示方法的比較[J].科技信息,2007,(03):70+26. [10]寧志剛,黃智偉,唐慧,胡芬芬.八位數(shù)顯搶答器課程設計方法研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01):65-67+77. [11]王秋云.基于雙邊沿觸發(fā)的低功耗觸發(fā)器邏輯設計[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3,(06):24-26. 作者單位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