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上海電機學院高職學院
試說副詞“總是”的由來
王靜
上海電機學院高職學院
時間副詞“總是”的成詞與其單音副詞“總”的語義演變關系密切,本文擬在考察“總”的虛化歷程基礎上分析副詞“總是“的由來并探討相關問題。
總 總是 虛化 隱喻
《說文》:“總,聚束也?!倍斡癫米ⅲ骸爸^聚而縛之也?!薄稄V韻》:“合也,皆也。”本義是指“集中在一起捆起來”(《古代漢語虛詞詞典》1999),如:
(1)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铚,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尚書·禹貢》)
其后意義進一步引申為“系、結”,如:
(2)解扶桑之總轡兮,縱令之遂奔馳,鸞皇騰而不屬兮,豈獨飛廉與云師?。ā稘h書》卷八七)
又可以引申為“聚合、總括、統(tǒng)括、統(tǒng)率”等義,如:(3)無總于貨寶,生生自庸。(《尚書·盤庚》)
(4)推禮義之統(tǒng),分是非之分,總天下之要,治海內之眾,若使一人。(《荀子·不茍》)
(5)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異形殊類,易事而悖,失處而賤,得勢而貴,圣人總而用之,其數(shù)一也。(《淮南子·齊俗訓》)
(6)王總其百執(zhí)事,以奉其社稷之祭。(《國語》卷第十九)
《玉篇·系部》:“總,合也”,例(3)、(4)、(6)中“總”后面緊接名詞性賓語成分,例(5)中“總”與其后動詞“用”以連詞“而”來連接,“總”均作表“聚集”義動詞使用。
“總”的這種詞義為其發(fā)展為表“總括”義的副詞提供了語義演變條件,當“總”在句法位置上經常位于動詞前狀位,如例(5),意義不斷抽象化,“總”漸由表“聚集”義虛化為表“全、都”的意義,用作副詞的例子從晉代開始可以見到(太田辰夫1958),如:
(7)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陶淵明集·責子》)
(8)合家出后,四合瓦舍,忽然崩落,其不出者,合家總死。(《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八)
(9)及華皎稱兵上流,高宗時為錄尚書輔政,盡命眾軍出討,委忌總知中外城防諸軍事。(《陳書》卷二五)
(10)既封楚王,仍請依唐諸王行臺故事,署置天官幕府,有文苑學士之號,知詔令之名,總制二十余州,自署官吏,征賦不供,民間灑茶并抑而買之。(《舊五代史》卷一三三)
(11)得失榮枯總在天,機關用盡也徒然。(《全元雜劇·鄭廷玉·崔府君斷冤家債主》)
以上各例中,“總”在句子中謂詞性成分之前做狀語,但其語義指向有分別。有的指向句子中的主語,如例(7)、(8)、(11)中的“五男兒”、“合家”、“得失榮枯”,總括的對象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人、事、物;其余各例中的“總”指向句子的動詞賓語部分,,當“總”統(tǒng)括的賓語是數(shù)量短語時,數(shù)量一般都超出“一”的范圍。
李宗江(1999)以漢語中九個較常用或曾經較常用的總括副詞“皆、咸、俱、盡、并、悉、都、總、全”為代表,考察了漢語總括副詞系統(tǒng)的來源和演變,其中“從《王詩》、《敦煌》的情況看,‘總’可能是唐五代時期口語里最活躍的總詞。”“‘總’在唐五代曇花一現(xiàn)后,到了宋代便迅速跌落?!薄暗搅嗽┟鞒醯娜罕娍谡Z里,上述九個副詞中可能只剩下“都”和“全”了,包括‘皆’在內的其他詞都已消失,只是在書面上偶爾可以見到?!蔽覀兺茰y副詞“總”的這一變化不僅與總括副詞系統(tǒng)內其他成員的興衰有關,其副詞義項的派生可能也有影響。據有關文獻典籍的記載,副詞“總”在保持其表“總括”義的同時,在隋唐五代又演化為表“一直”的時間副詞用法來,用以表示“事物或情狀總是一樣”(《古代漢語虛詞詞典》1999)。如:
(12)紅顏漸漸雞皮皺,綠鬢看看鶴發(fā)倉(蒼),更有向前相識者,從頭老病總無常。(《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三)
(13)方舟不用楫,極目總無波。(《全唐詩》第二二八卷杜甫《泛江》)
(14)若總無條綱,恐難持久。(《舊唐書》卷一〇八)
(15)有僧在藥山三年作飯頭,師問:“汝在此間多少時?”對曰:“三年?!睅熢唬骸拔铱偛蛔R汝。”(《祖堂集》卷第十四)
例(12)-(14)中,雖然在線性序列上,“總”和“無”相鄰,但情況并不相同。例(12)中“總”修飾形容詞“無?!?,表示“向前相識者從頭老病”這種變化不定的狀態(tài)一直出現(xiàn)。例(13)和(14)中“總”分別置于謂詞性短語“無波”、“無條綱”之前,強調后面謂詞性短語所表示的事物的情況狀態(tài)持續(xù)不變。例(15)中“總”位于主語“我”之后,不可能是總括副詞,聯(lián)系上下文,這兒的“總”強調的是“我”從過去到現(xiàn)在為止一直不認識你,“總”表持續(xù)的時間與前幾例不同。副詞“總”由表“總括”義演變?yōu)楸怼俺掷m(xù)義”,由表示范圍的“全、都”引申為時間的“恒?!保w現(xiàn)了語言發(fā)展過程中從空間向時間隱喻引申的普遍規(guī)律。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這一時期,副詞“總”可以對行為動作狀態(tài)起時間修飾限制作用,但作為總括副詞使用仍然是其主要的用法。
宋代,時間副詞“總”修飾的對象包括單音節(jié)和雙音節(jié)謂詞,如:
(16)金鈿一一花總老,翠被重重山更寒。(《王安石集》卷二十八)
(17)對風前,看雪后,總相宜。(《全宋詞·李處全》)
多音節(jié)短語也可以被修飾,如:
(18)道理星散在事物上,卻無總在一處底。(《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
(19)師有時示眾曰:“總似今夜,老狐有望?!保ā毒暗聜鳠翡洝肪硎耍?/p>
元以后此義沿用,如:
(20)千金價總宜,錦步幢何須五十里?(《全元散曲·薛昂夫》)
(21)如今隨我怎么說,你總也不信。(《嬌紅記》第三十一出)
(22)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后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保ā都t樓夢》第三回)
例(20)中“總”修飾單音形容詞“宜”,表示對該事件的確認。例(21)“總”在否定句中與副詞“也”連用,強調“始終不相信”,句中有明確的時間成分“如今”。例(22)中與“總”共現(xiàn)的時間成分有明確的起點“從此以后”,時間的跨度是“一世”。至明清時期,“總”的時間副詞用法已與現(xiàn)代基本一致。
據已有資料記載來看,副詞“總”和“是”相鄰在句中出現(xiàn)的時間不晚于唐代,如:
(23)卻取上界金團天子到上界之者,河東三百六十州,并總不堪,總是苦取之者。(《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三)
(24)郡將雖乘馬,群官總是驢。(《封氏聞見記》卷十)
顯然,這里的“總是”并未融合,還是一個偏正式短語,前文出現(xiàn)比較明確的數(shù)量范圍,例(23)中“總是”所在小句前出現(xiàn)“并總不堪”,副詞“總”在此表示“總括”義,可理解為“全、都”。例(24)中副詞“總”作同樣理解,“是”表判斷。
中古時期,“總”還可以和連詞“縱”通用,表示讓步(《古代漢語虛詞詞典》1999),“總是”連用在句中表示“縱然是、即使是”的意思,如:
(25)總是戰(zhàn)爭收拾得,卻因歌舞破除休。(《全唐詩》第六四三卷李山甫《上元懷古二首》)
此義在唐以后有所見,不過用例極少。如:
(26)總是有十分英雄,也躲不得這般的箭矢。(《水滸傳》第一百十八回)
據上文考察,時間副詞“總”大約在隋唐時期出現(xiàn),而總括副詞“總”在唐五代時期口語里使用非?;钴S,時間副詞“總”和系動詞“是”的組合在同期的語料中未發(fā)現(xiàn)。
我們在宋元時期的語料中發(fā)現(xiàn)如下例句:
(27)人生總是逆旅,但相逢一笑,如此何限。(《全宋詞·劉天迪》)
(28)歌喉宛轉繞華堂,總是長生曲。(《全宋詞·劉仙倫》)
(29)若心未能靜安,則總是胡思亂想,如何是能慮?。ā吨熳诱Z類》卷十四)
(30)今日個脫身伴月還歸去,似影相隨總是空,咦,樹頭尋不見,身外更無蹤。(《全元雜劇·李壽卿·月明和尚度柳翠》)
顯然,例(27)和(28)中“總是”還沒有融合為一個詞,仍然是一個表示判斷的偏正短語,“總”表“一直、持續(xù)”義,“是”用在體詞性成分之前,表判斷義,“總”修飾“是”,作副詞使用。隨著“是”后所接成分的范圍逐漸擴大,從體詞性成分擴展到動詞短語或形容詞等謂詞性成分,“是”的判斷意義逐漸減弱,例 (29)和(30)中“總是”分別對后面的謂詞性成分“胡思亂想”和“空”起修飾限定作用,“總”和“是”結合趨于緊密,可以看作是作為一個詞出現(xiàn)。
明代,“總是”的連用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如:
(31)是夜,果然入靜后,小娘子走出堂中來,富翁也在那里伺候,接至書房,極盡衾枕之樂。以后或在內,或在外,總是無拘無管。(《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
例(31)中“總是”后接形容詞性成分“無拘無管”,強調在內在外都如此,沒有例外。
清代,“總是”的使用頻率明顯提高,其運用范圍也進一步擴大,修飾的謂詞性成分中既可以是雙音節(jié),也包括多音節(jié),且類型豐富,如:
修飾狀中短語:
(32)一個女孩兒家,總是這樣慌里慌張,大聲小氣的!你忙的是甚么?(《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五回)
修飾兼語短語:
(33)原來小戶人家凡遇著大典禮,不大肯坐下受人的頭,總是叫他朝著家堂佛磕。(《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
修飾主謂短語:
(34)大抵家庭不睦,總是婆媳不睦居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二十六回)
修飾述補短語:
(35)但知道舅老爺屢次有信來催回去,老爺總是留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八十二回)
修飾動詞性聯(lián)合短語:
(36)瞧耐庵望子心切,每逢提起沒有兒子的話,總是長吁短嘆。(《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九回)
時間副詞“總是”發(fā)展到清代,已與現(xiàn)代用法沒有太大的差異。
時間副詞“總是”的成詞與其單音副詞“總”的語義演變關系密切。“總”在先秦主要作謂語,表“聚集、聚合”義,從魏晉六朝開始位于謂語前狀位,語義逐漸虛化,演化為表“全、都”義的總括副詞,隋唐時期,由于隱喻機制的作用,又發(fā)展為表“持續(xù)義”的時間副詞。副詞“總是”成詞以后表客觀判斷正是與時間副詞“總”是由總括副詞演變而來,語義比較單一有關。
[1]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
[3]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M].蔣紹愚,徐昌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958].
[4]張誼生,鄒海清,楊斌.“總(是)”與“老(是)”的語用功能及選擇差異[J].語言科學,2005(1).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教研室.古代漢語虛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