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停留在對知識和能力的高要求上,更需要強健的體魄。對于學校中的公共體育教學,如何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培養(yǎng)較好的運動技巧,是對體育課程的基本要求。本論文將從高職院校公共體育教學入手,從公共體育教程的設置、課程結構的安排、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設立等多個角度,剖析目前公共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如何改善的建議。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公共體育教學 公共體育教程 教學質量 對策
步入新世紀以來,高職院校的公共體育教學已得到大力深化,教育思想也受到革新,教學方法不斷進化,為院校老師提供更多教學思路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在公共體育教課中,仍舊存在諸多的問題。而教育部更是對公共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針對要求和不足之處,高職院校應當加快解決的步伐,提出行之有效的舉措。
一、目前高職院校公體課程與教學現狀
盡管近多年來,諸多院校已對公共體育教學課程進行了大大闊斧的改革,如設立了普通課程、基礎課程、多選課程、專項提高課程等多樣化的課表,但依舊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喜歡運動、但不愿上體育課的現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因為目前很多院校在公體課程的安排和設置上存在著較大的問題。
(一)課程指導思想含糊不清
體育課對于每個學生的成長均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運動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指引學生養(yǎng)成終生熱愛鍛煉的好習慣,從而受益終生。不過,因為在高職院校的公共體育課程中,卻明顯存在著教學指導思想不明確的問題,使得體育課程背離實際需求,體育課難以達到想要達到的目的。
這一偏差,最明顯的表現為,不僅是學生,也包括了很多其它學科的教師,認為公共體育課可有可無,更為偏重成績的觀念,而體育教師則表現消極,主動讓課給其它學科。受整體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自然也認為體育課可上可不上。
(二)課程安排生硬,靈活度有限
在走訪本市數所高職院校發(fā)現,其體育課程的設置,多與高中階段雷同,包括了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術數個門類,創(chuàng)新之處不大,且因教學資源緊張,多為大班上課,學生對重復的課程多有詬病,興趣較低。
(三)教學內容過于競技化
在公共體育課程測評的設置上,以及對公體教師的考核上,往往存在著過于注重成績的問題,相反,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和愛好被擺放在次要位置,這實際上違背了“重在參與”的體育精神。同時,在公共體育課程的安排上,學生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課程安排不盡合理。
二、提升公共體育課程和教學質量的路徑
(一)改善公共體育課程的內容
體育課表,不僅要囊括高中階段的體育活動選項,更要有豐富、多元化的項目提供給學生,從而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體育鍛煉。
豐富體育教學的內容,既包括了提供更多的體育項目,不僅局限于常規(guī)的籃球、足球等運動項目,努力提供多元的體育項目,讓學生以積極地態(tài)度參與其中。同時也包括了教師層面上,不斷豐富體育課程,在體育課上,教師應終止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原先的基于基本知識、基本動作、基本技能的體育教課方法,擺脫先講解、再示范、后訓練、并糾正的固定程式化教學,這種方式往往過多地強調老師對學生的操控性,會抵消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和主觀能動性的培養(yǎng)。反之,應該在實踐中帶動學生的訓練,在過程中糾正學生的問題,寓教于樂,形成良好的體育活動氛圍。
(二)優(yōu)化體育考核制度
在中國應試教育盛行的背景下,應當盡力避免唯以成績定優(yōu)論,每一位公共體育教師都應當自我優(yōu)化對學生的考評方式,學校則應該優(yōu)化體育考試制度。首先,對體育教師來說,不能以體育成績來判定學生是否適合體育訓練,本著體育重在參與的精神,應該鼓勵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之中。果斷摒棄對死板的考試章程,因為唯成績論,會挫傷很多學生的自信心,降低體育學習的興趣。建議實行小班上課,教師認真體察每一位學生的長處及差異,因材施教。對于學校而言,則努力優(yōu)化體育課程的評價制度,完善考核要求,不能僅以成績定優(yōu)劣。
(三)體育教材的大力改革
實踐應當與理論完美結合。在公共體育的授課中,除了戶外訓練外,還有理論部分需要學生掌握。在現實的體育課程教學中,往往將體育教材被視為空物,實際上,教材的師范性,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通過對體育理論的學習,學生才能樹立起良好的專業(yè)性體育意識,培養(yǎng)理論素養(yǎng),立于學生步入社會后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
因此,在教材的改革上,應精選一些形式新穎、充滿現代氣息的內容,并符合青春期學生的身心特點的材料,同時,補充一些適合現代社會的體育項目,如時下流行的瑜伽、戶外攀巖等,努力與市場化體育項目接軌,讓需求改變體育課程。
三、小結
社會的迅猛發(fā)展,對高職院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標準,學校應該積極培育更多適應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為社會源源不斷輸送身強體魄的青年俊才。而對于目前學校中公共體育教學中所存在的不少問題,學校和教師應當積極糾正,克服難題,完善體育教學體制。此外,也需要從改變觀念做起,將體育生活化,不以成績定優(yōu)劣,深化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課程改革,實行多維度的體育課程考核制度,以培養(yǎng)全面素質教育學生為最高目標,努力開拓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孔軍.高校體育與健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
[2] 魚飛.現代體育教學改革與運動訓練方法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
[3] 張振華.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6.
[4] 單保海.大學體育教育教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5] 張景凱.高校體育與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