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燕
廣東東莞市東坑醫(yī)院 ( 東莞, 523451)
?
超聲引導下鎖骨下喙突旁與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對比
楊春燕
廣東東莞市東坑醫(yī)院 ( 東莞, 523451)
目的對比研究超聲引導下鎖骨下喙突旁與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方法選取行手臂或者手部手術患者62例, 隨機分肌間組(32例)和喙突組(30例), 肌間組采取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 喙突組采取鎖骨下喙突旁臂叢神經阻滯, 比較兩組應用效果。結果喙突組臂內側皮神經、 前臂內側皮神經、 尺神經起效時間短于肌間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喙突組臂內側皮神經、 前臂內側皮神經、 尺神經的顯效率均高于肌間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聲引導下鎖骨下喙突旁阻滯的效果優(yōu)于肌間溝入路臂叢神經阻滯, 是更加優(yōu)秀的麻醉方法。
超聲引導; 鎖骨下喙突旁; 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 效果
臂叢神經阻滯是上肢手術常用的麻醉方式, 有著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干擾較小并且比較簡單的優(yōu)勢。而超聲引導避免了盲探式入路的弊端, 為阻滯入路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也使一些常用的入路方法更加簡單安全, 阻滯效果更好[1]。鎖骨下喙突旁以及肌間溝阻滯均是常用的臂叢神經阻滯方法, 而兩者的阻滯效果有所差異, 對兩者的阻滯效果進行對照觀察有利于醫(yī)師做出更有利于患者的選擇, 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3年12月1日-2014年12月1日收診行手臂或者手部手術患者62例, 采取數字隨機法分成肌間組和喙突組。肌間組32例, 其中男21例, 女11例, 年齡在19~46歲, 平均年齡(32.2±4.4)歲, 平均體質量(60.3±6.7)kg; 喙突組30例, 其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齡在20~46歲, 平均年齡(32.3±4.2)歲, 平均體質量(60.7±6.6)kg;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患者在入室后, 選擇平臥位, 將患肢放在軀干旁, 頭要偏向對策, 選擇便攜式超聲系統(tǒng)對穿刺神經進行掃描。
1.2.1肌間組
選擇環(huán)狀軟骨與肌間溝的水平線交叉點, 將其作為掃描點, 進行連續(xù)掃描, 測量三干直徑及與皮膚的距離, 找到呈低回聲的目標神經干, 選擇7號的注射針頭, 從超聲探頭側外方進行垂直皮膚進針, 在超聲的引導下, 調整進針的角度、 深度, 直至將穿刺針尖基礎到了目標神經為止, 緩慢的注入30 mL的0.5%羅哌卡因進行局部麻醉, 根據超聲的圖像, 可以稍微改變針尖的方向, 采取相同的方法, 將周圍的神經干阻滯, 可以讓藥物盡量的圍繞神經干周圍。
1.2.2喙突組
在鎖骨下喙突內側的1 cm左右作為超聲的掃描點, 進行臂叢神經、 腋靜脈、 腋動脈3個束支, 采取22G腰穿針進行穿刺, 進行平面內穿刺技術, 調整針尖方向, 在腋動靜脈間、 腋動脈外側、 腋動脈后側進行0.5羅哌卡因注入, 分別注入10 mL。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神經起效時間及不同神經支配區(qū)的阻滯效果。 阻滯效果評定標準, 顯效:無痛, 或者輕微疼痛; 有效:疼痛、 感覺減退; 無效:疼痛及感覺正常[2]。
1.4統(tǒng)計學方法
2.1兩組神經起效時間
喙突組臂內側皮神經、 前臂內側皮神經、 尺神經起效時間短于肌間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不同神經支配區(qū)的阻滯效果
喙突組臂內側皮神經、 前臂內側皮神經、 尺神經的顯效率均高于肌間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神經起效時間比較
注:與肌間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不同神經支配區(qū)的阻滯效果比較 [例, %]
注:與肌間組比較,*P<0.05
2.3兩組并發(fā)癥
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嚴重的并發(fā)癥,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以往進行的臂叢神經麻醉穿刺入路選擇常根據穿刺并發(fā)癥風險、 手術部位和麻醉醫(yī)師個人經驗進行選擇。在超聲技術發(fā)展至今, 已經可以利用其無創(chuàng)性和可視性來引導神經阻滯麻醉, 因此對穿刺的選擇更加方便[3]。
肌間溝臂叢阻滯有著神經干位置表淺以及和胸腔距離較遠的優(yōu)勢, 因此應用較為廣泛; 而鎖骨下喙突旁臂叢神經組織過去少有選擇, 其原因在于體表定位標志不清晰, 神經和鎖骨下動靜脈伴行等不利因素, 因此盲探式穿刺幾乎不選用[4]。但其與胸腔的較遠距離以及超聲指引優(yōu)勢, 在目前也成為了廣泛使用的麻醉方式, 超聲引導為鎖骨下喙突旁臂叢阻滯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性, 在6~13 MHz的超聲頻率下可以有效的對神經干、 束、 股等進行顯示[5]。并且采用多點注射的方法可以解決臂叢神經多支、 多束分布問題。兩種方式在目前均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因此對兩種方法的阻滯效果以及相關指標進行觀察顯得十分具有臨床意義, 可以方便醫(yī)師做出正確的選擇[6]。
本研究結果中顯示, 喙突入路阻滯的阻滯成功率要高于肌間溝入路組, 且有著更長的麻醉阻滯時間。其原因為, 等劑量的麻醉劑注射后, 神經束相對更加集中的喙突入路麻醉更加有效, 并且可以延長麻醉時間, 甚至鎖骨下喙突旁臂叢神經阻滯時, 單純以橈神經為目標神經, 單次給藥阻滯效果即可令人滿意。同時兩組均采取超聲引導, 利用局麻藥物擴散規(guī)律掌握的優(yōu)勢, 進行針尖位置調整, 可以將局麻藥控制在目標神經周, 但肌間溝入路仍然不良反應發(fā)生頻繁, 由于肌間溝與交感神經距離較近, 因此即便經過控制, 藥物也容易向交感神經擴散, 引起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本研究結果中還顯示, 兩組麻醉操作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說明鎖骨下喙突旁入路操作復雜程度與肌間溝入路相當。
綜上所述, 超聲引導下的鎖骨下喙突旁臂叢神經阻滯可行性較高, 且阻滯效果較肌間溝入路的臂叢神經阻滯更好, 是上肢手術中的有效麻醉方式。
[1] 朱雅平,鄒園. 超聲引導下鎖骨下喙突旁與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比較[J]. 浙江實用醫(yī)學,2015,(2):114-116.
[2] 吳川,王秀麗,劉朋,等. 神經刺激器引導下喙突旁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15,31(1):92-93.
[3] 王義鳳,楊昌明,王伶俐,等. 超聲引導行喙突旁入路與腋入路臂叢神經阻滯效應的比較[J]. 北京醫(yī)學,2015,37(8):749-751.
[4] 張媛,斯妍娜,程浩,等. 超聲引導喙突處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與逆行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的比較[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12,28(8):775-777.
[5] 李德科,王世英,游浩,等. 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在兒童上肢手術中的應用[J]. 山東醫(yī)藥,2015,(2):82-84.
[6] 劉大船,王雷. 不同入路持續(xù)性臂叢神經阻滯在上肢術后鎮(zhèn)痛中的效果[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0):5895-5896.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uscle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d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Blexus Block Guided by Ultrasound
YANG Chunyan
Dongke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451)
Objective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by ultrasound guided infraclavicular coracoid and by interscalene.Methods62 cases of patients surgical operation with arm or hand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muscle group (32 cases) and coracoid group (30 cases). Muscle brachial plexus block was performed to muscle group, while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 by coracoid process was performed to coracoid group and then compared the plexus block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ResultsIn coracoid group, the effective time and marked improvement rate of medial 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medial cutaneous nerve and ulnar nerve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and higher than those in muscle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effect of infraclavicular block adjacent to the coracoid process guided by ultrasound is better than the muscular sulcus brachial plexus block,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ormer method is an excellent anesthetic method.
ultrasonic guidance, subclavian near the coronoid process, muscle brachial plexus block
10.3969/j.issn.1674-1242.2016.02.008
楊春燕,E-mail: yangjun0028@126.com
R445.1; R614
A
1674-1242(2016)02-0089-03
2016-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