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若非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古代藝術(shù)品的巧奪天工。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幾個象牙套球,都是用整塊象牙雕刻而成,球內(nèi)套球,逐層鏤空,每層厚薄均勻,球面刻上精細圖案花紋,層層都能轉(zhuǎn)動。最大也是最出名的那個高54.8厘米,直徑11.7厘米,玲瓏剔透,雕工細膩,從里到外總共有17層,堪稱清代中晚期象牙雕的扛鼎之作。
據(jù)說,工匠在雕刻象牙套球時,先要將象牙打磨成球體,然后沿球的徑向在球體上均勻地打出一些大孔,再用特制刀具伸進孔里橫向勾勒掏空,逐漸將象牙球分隔成很多可以獨立轉(zhuǎn)動的層,接著在各個球面上雕琢花紋,最后才是拋光處理。
在沒有電鉆和砂輪的年代,象牙套球只能憑工匠巧手一點點摳出來,再簡單的活計也會變得不簡單。越到后面,難度就越大,工匠必須凝神聚氣,隔著好幾層,在僅有3毫米厚的內(nèi)球面上雕龍琢鳳,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毀了整件寶貝。所以,工匠每天不干別的事,專心致志只雕兩個時辰,以免勞累過度導(dǎo)致失誤。盡管如此,17層的象牙套球還是雕了整整29年,功成之日,工匠雙眼幾近失明。
象牙套球背后還有一個故事:清朝的大臣為了爭寵,爭相向皇帝進獻奇珍異寶,皇帝見多識廣并不那么容易糊弄,對于鼻煙壺、西洋鐘表、青花瓷之類的“常規(guī)”器物幾乎看不上眼,一句“了無生趣”,就等于大臣自掏腰包討了個沒趣。于是,大臣們紛紛痛下血本,四處打聽什么東西最新最奇,就千方百計搞到獻進皇宮,只要逗得皇帝高興,下旨加官進爵,賞金賜銀,大臣就賺大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实鄣膼酆眉ぐl(fā)了能工巧匠的無窮想象力,稀奇古怪的玩意層出不窮,幾近到了技不驚人死不休的地步,17層的象牙套球橫空出世當然就不足為奇了。按照當時的行情,這個象牙套球可以賣上10萬兩白銀,不管皇帝喜歡與否,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易損又不實用,最終還是鎖在宮廷深處的庫房里落滿灰塵。
類似的寶貝還有不少,做工很費心思,也很費時間。用幾十年時間做一件東西,工匠賺取白花花的銀子,大臣升官發(fā)財,皇帝龍顏大悅,大家各取所需。幾十年的變化也很大,歐美的工業(yè)革命日新月異,工匠如果把心思花在別處,搗鼓些“奇巧淫技”,說不定蒸汽機、鐵路、電燈、電報就會誕生在中國。
皇帝、大臣、工匠當然不知道,也不想去知道?;蕦m的庫房里塞滿了各類寶貝,到后來,或是毀于戰(zhàn)火,或是流落民間,或是在博物院展覽,傳世的東西越來越少。
如今,這些被驚為巧奪天工的技藝大多早已失傳,后人只能到博物院一睹能工巧匠們所生產(chǎn)的藝術(shù)品。盡管非??上?,但我們用不著過于傷心,一條從開始就方向錯位的路,注定有一天會走進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