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彬 石曉峰 藺莉
摘要:目的 優(yōu)選祖師麻凝膠膏劑的制備工藝。方法 以感官評價、初黏力、持黏力和剝離強度評分的綜合評分為考察指標,以攪拌時間、煉合溫度、攪拌速度、藥粉加入順序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試驗進行成型工藝優(yōu)選。結(jié)果 祖師麻凝膠膏劑的最佳制備工藝為:祖師麻藥粉加入聚丙烯酸鈉NP-700和甘油中,攪拌時間為5 min、煉合溫度為40 ℃、攪拌速度為100 r/min。結(jié)論 優(yōu)選工藝制備的祖師麻凝膠膏劑持粘力、光澤性、賦型性均較好,制備工藝良好。
關(guān)鍵詞:祖師麻;凝膠膏劑;制備工藝;正交試驗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0.024
中圖分類號:R28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10-010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ptimiz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Zushima Gel Cream. Method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et sensory evaluation, initial adhesive force, viscous force, and peeling strength score as indexes. The mixing time, refining temperature, mixing speed, and powder adding sequence were investigation factors. Orthogonal experiment was used to optimize forming process. Results Conditions of optimized preparation process were as following: add Zushima powder in Viscomate NP-700 and glycerol; mixing time was 5 min; refining temperature was 40 ℃; mixing speed was 100 r/min. Conclusio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is good and optimized Zushima Gel Cream has a good adhesive force, good glossiness and excipients.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is good.
Key words: Zushima; gel cream; preparation process; orthogonal test
祖師麻膏藥(國藥準字Z62020522)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收載于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十八冊)》(WS3-B-3456-98),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功效[1]。為克服傳統(tǒng)黑膏藥的不足,在祖師麻膏藥的基礎上改變劑型,制成祖師麻凝膠膏劑。凝膠膏劑具有載藥量大,透氣性、敷貼性、保濕性好,對皮膚刺激性小,應用方便[2-4]等優(yōu)點。凝膠膏劑的制備工藝是決定其質(zhì)量優(yōu)劣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正交試驗設計,對祖師麻凝膠膏劑的制備工藝進行優(yōu)選。
1 儀器與試藥
CZY-G型初黏性測試儀(濟南蘭光機電技術(shù)有限公司),LP202A型電子天平(常熟市衡器廠),Z92-BD型多功能攪拌器(天津利華儀器廠),SK3310HLC型超聲波清洗器(上??茖С晝x器有限公司),HH-4型電熱恒溫水浴鍋(北京科偉永興儀器有限公司),凝膠膏劑涂布機、持黏力測定裝置、剝離強度測定裝置(自制)。
卡波姆940(批號20040305),北京化工廠;丙三醇(分析純,批號20120910),北京化工廠;檸檬酸(分析純,批號790919),西安化學試劑廠;高嶺土(分析純,批號20120725),上海中泰化學試劑有限公司;聚丙烯酸鈉NP-700、甘羥鋁,廣州市拜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無紡布、防黏層,上海衛(wèi)生材料廠;祖師麻脫脂藥材、祖師麻藥粉,甘肅泰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
2 方法與結(jié)果
2.1 祖師麻藥粉的制備
稱取祖師麻脫脂藥材,加水浸泡1.5 h,加熱回流提取2.0 h,過濾[5],濃縮濾液,采用噴霧干燥法制得祖師麻藥粉(80~120目)。
2.2 凝膠膏劑質(zhì)量評價方法的建立
2.2.1 感官指標評分 以膏體均勻性、舒適性、膏體殘留性、膜殘留性、涂展性、反復揭貼性、皮膚追隨性為主觀考察指標,對制得的祖師麻凝膠膏劑進行評定,給予相應得分。各指標滿分為5分,總分35分[6-7]。7項指標得分總和為感官評價總分。
2.2.2 初黏力測定 參照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附錄ⅫE膏體黏附力測定法第一法(初黏力的測定)[8],根據(jù)供試品黏性面能夠黏住的最大鋼球號,記錄每次測得的鋼球號。
2.2.3 持黏力測定 采用自制的持黏力測定裝置,將凝膠膏劑(6 cm×10 cm)粘貼在清潔的不銹鋼板中央,用2 kg橡膠壓輥來回滾壓3次,放置20 min后,在凝膠膏劑的下端掛1 kg砝碼,記錄樣品完全脫落的時間,給予相應分值[9]。脫落時間為0~1 min計1分,1~2 min計2分,2~5 min計3分,5~10 min計4分,>10 min計5分(滿分)。
2.2.4 剝離強度測定 取6 cm×10 cm凝膠膏劑,除去防黏層,貼于干凈的不銹鋼板上,用2 kg橡膠壓輥來回滾壓3次,放置20 min,把凝膠膏劑一端揭開2 cm,用彈簧秤夾住,與不銹鋼板成180°以一定速度剝離凝膠膏劑,每隔2 cm記錄1次彈簧秤讀數(shù),連續(xù)測量4次,記錄總和[10-11]。
2.3 正交試驗
稱取適量聚丙烯酸鈉NP-700和甘油,加入適量高嶺土,攪拌均勻,作為Ⅰ相。稱取適量卡波姆940溶于蒸餾水,于一定溫度的水浴鍋中使其充分溶脹,作為Ⅱ相。稱取適量甘羥鋁和檸檬酸溶于蒸餾水中,作為Ⅲ相。攪拌條件下將Ⅲ相和Ⅰ相混合,在一定轉(zhuǎn)速下加入Ⅱ相攪拌,充分攪拌均勻成黏稠狀半固態(tài)流體后立即涂布于無紡布上,室溫放置至成型,即得空白基質(zhì)。在預試驗基礎上,確定祖師麻凝膠膏劑基質(zhì)的處方配比為祖師麻藥粉∶聚丙烯酸鈉NP-700∶甘油∶高嶺土∶卡波姆940∶甘羥鋁∶檸檬酸∶水=7.0∶2.0∶10.0∶0.5∶0.3∶0.10∶0.10∶20。
2.3.1 因素水平設計 選擇攪拌時間(A)、煉合溫度(B)、攪拌速度(C)、藥粉加入順序(D)4個影響因素考察祖師麻凝膠膏劑的最佳制備工藝,每個因素取3個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進行試驗[12],因素水平見表1。其中藥粉加入順序:方案①將藥粉直接分散于Ⅰ相中,方案②將藥粉分散于Ⅲ相,方案③將藥粉分散于Ⅱ相。
2.3.2 正交試驗結(jié)果與分析 按因素水平表設計方案制備凝膠膏劑,分別記錄感官綜合、初黏力、剝離強度和持黏力評分,各組評分為本次測得值÷本組最高值×100。以綜合評分為評價指標,進行直觀分析和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2、表3。
直觀分析結(jié)果表明,極差R值顯示各因素作用依次為D>C>B>A。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因素B、C、D有顯著影響(P<0.05),因攪拌時間顯著影響,故以A1B1C1D1為佳,即將浸膏粉直接分散于Ⅰ相中,攪拌時間為5 min、煉合溫度為40 ℃、攪拌速度為100 r/min。
2.3.3 驗證試驗 按優(yōu)選的凝膠膏劑制備工藝條件制備3批樣品,每批樣品質(zhì)量為40.3 g(含祖師麻藥粉7 g,基質(zhì)33.3 g),測定其評價指標,并進行綜合評定,結(jié)果按優(yōu)化工藝條件制備的祖師麻凝膠膏劑物理性能良好,各項指標均符合外用貼敷要求,見表4。
3 討論
祖師麻凝膠膏劑的制備中采用聚丙烯酸鈉NP-700作為骨架材料,卡波姆940作為黏著劑,甘羥鋁和酒石酸作為交聯(lián)劑和交聯(lián)調(diào)節(jié)劑,甘油作為保濕劑,高嶺土作為填充劑,各物質(zhì)的合理質(zhì)量配比是制成優(yōu)良基質(zhì)的關(guān)鍵[7]。中藥凝膠膏劑基質(zhì)組成中,包括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無機物和中藥提取物,因其理化性質(zhì)的不同,在制備凝膠膏劑的過程中,各物質(zhì)添加順序?qū)⒅苯佑绊懩z膏劑膏體的性狀。
煉合溫度對凝膠膏劑的成型影響較大,攪拌時間是多膏體均勻混合的關(guān)鍵,兩者相輔相成。溫度高時膏體形變較快,容易混合均勻,但會使膏體黏性下降,一般膏體攪拌時的溫度以不高于50 ℃為佳[13]。
中藥凝膠膏劑制備中,通過攪拌煉合的方式使膏體混合均勻,攪拌速度和時間對膏體影響較大[14]。攪拌速度快、時間長則容易產(chǎn)生大量氣泡,且長時間攪拌可破壞膏體形成的氫鍵而使黏度下降;速度太慢則膏體無法混合均勻,不能形成色澤均一的凝膠膏劑。
參考文獻:
[1] 藺莉,范彬,石曉峰,等.祖師麻膏藥質(zhì)量標準的提高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5,22(1):83-86.
[2] 賈偉,高文遠,王濤,等.中藥巴布劑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中藥雜志, 2003,28(1):7-10.
[3] 董禮,徐希明,余江南.中藥凝膠膏劑研究概述[J].中國藥師,2011, 14(1):129-132.
[4] 林媛媛,劉靜,王冬梅,等.Box-Behnken試驗設計法優(yōu)化寶瀉靈凝膠膏劑處方及其體外透皮特性研究[J].中草藥,2014,45(9):1238-1243.
[5] 范彬,石曉峰.祖師麻凝膠膏劑提取工藝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4,21(8):73-75.
[6] 趙穎,林亞平.雪上一枝蒿巴布劑的研制[J].重慶中草藥研究,2005, 51(1):29-31.
[7] 翟科峰,段紅,曹穩(wěn)根,等.響應面法優(yōu)化丹皮酚巴布劑基質(zhì)處方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5(2):125-128.
[8]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附錄ⅫE.
[9] 張玉娥,于萍,歐陽艷華,等.巴布劑雙黃少腹貼的制備工藝研究[J].中成藥,2003,25(6):3-4.
[10] 許可,許沛虎,張雪瓊,等.應用均勻設計篩選香萸巴布劑基質(zhì)配比[J].中藥材,2008,31(5):748-750.
[11] 劉成,胡晉紅,朱全剛.巴布劑透皮給藥系統(tǒng)的基質(zhì)設計[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2,23(8):923-924.
[12] 李懷國,李子鴻,蔡麗云,等.玉龍散巴布劑制備工藝研究[J].中藥材, 2006,29(8):862-863.
[13] 陳永財,周斌,邵炳忠.乳癖康巴布劑制備工藝研究[J].中國藥業(yè), 2008,17(17):39-41.
[14] 劉淑芝,費虹,湯亞池,等.中藥巴布劑制備工藝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1,7(3):9-11.
(收稿日期:2015-10-22)
(修回日期:2015-11-17;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