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陽 向連兵
摘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社會急需一批知識面廣、人文素養(yǎng)高、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新型人才。大學語文承擔著陶冶學生人文情懷,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等重任。大學語文教師只有自身具有世界文化視野、生命教育理念以及創(chuàng)新技能等現代素養(yǎng),才能很好地完成其教書育人的社會使命。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師;現代素養(yǎng);世界文化視野;生命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技能
中圖分類號:G451.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6-0076-02
現代素養(yǎng),即現代人所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包括現代的自尊、自強、自主等人格意識,現代理論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批判意識、辯證思維,現代審美體驗和審美追求等。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教師要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水平。教師自身具有了符合現代社會的素養(yǎng),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真正完成教書育人的社會使命。
大學語文作為高校非中文專業(yè)的公共基礎課程之一,承擔著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人文素質的重任,具有其他課程無法取代的功能和作用。然而,當今的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卻令人堪憂,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認為不過是高三語文的延續(xù),學不學無所謂,甚至部分高校已取消了該課程。作為大學語文教師,我們不能不深刻反省自身。筆者認為,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恢復大學語文應有的地位,教師首先要緊密結合時代脈搏和學生現實需要,提高自身現代素養(yǎng),革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具體說來,大學語文教師的現代素養(yǎng)包括世界文化視野、生命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技能。
一、世界文化視野
T·S·艾略特認為:“文學的偉大價值不能僅僅用文學標準來測定?!盵1]言下之意,文學蘊含著超出文學以外的因素。文學源于生活,是社會現實各方面的反映,而且,作家的文學活動也常常受制于其所處時代背景等。因而,文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整個文學活動中,都離不開文化的滲透與影響。我們只有把文學置于文化這個大系統(tǒng)中,才能真正認識、把握文學的特質與價值。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選取古今中外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作為授課內容。因此,大學語文教學要超越單純的文學領域,注意上升到文化層面,引導學生在開闊的視域中體會文學的人文情懷,領悟其本質特征。
例如,我們在教授《詩經》時,要時刻注意其中的詩篇與音樂、政治、歷史的聯系?!帮L”是具有地方色彩的音樂、民間歌謠,“雅”是周王朝時期貴族上層社會舉行各種典禮和宴會演唱的樂歌,“頌”指上層社會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在此基礎上,還要知道,《詩經》不僅用于娛樂,而且也是一種交際工具和外交手段。周朝為了加強周人血親聯系,維護宗法等級秩序,擴大周文化影響,與政治措施相對應,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方面將傳統(tǒng)禮樂進行改造,對各種禮儀和音樂作了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納入“禮”的范疇,從而潛移默化地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由此,樂由禮而來,詩因樂而生。
再如,在接觸外國愛情小說時,我們發(fā)現,西方古代騎士傳奇的女主角往往欽慕勇武之士,而中國才子佳人式小說里的女子鐘情于滿腹經綸的才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深入不同的中西文化系統(tǒng),就不難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歷代以來,中國推行文官執(zhí)政,西方卻崇尚武功,依靠建功立業(yè)獲得權力和財富,因而,中西男子的社會地位依據不同實力決定,也就造成了中西女子不同的擇偶標準。
可見,從事大學語文教學,不僅要通曉本國歷代文化,還要熟悉外國文化知識,具備世界文化視野。
二、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是美國學者華萊士于1968年提出的一個概念,之后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上世紀90年代,國內教育界人士從中國教育實際出發(fā),也做了許多探討,豐富了生命教育的含義。筆者在借鑒、綜合前人成果的基礎上,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在尊重學生個體生命特征的基礎上,依據生命發(fā)展規(guī)律,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引導其認識和熱愛生命、樹立積極正確的生命觀,以幫助其實現生命健康和諧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如今,大學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2015年發(fā)生在美國的華人留學生群毆事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惡劣影響。此外,高校學生自殺現象更是屢見不鮮。作為教師,我們不能不痛心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大學生如此漠視生命?作為大學語文教師,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讓當代大學生正視生命、珍愛生命?
眾所周知,大學語文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提高非中文專業(yè)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任,這種人文性決定了它是一門以關注人的發(fā)展為要義的基礎學科,與生命教育有著不可割舍的聯系。大學語文教師應當樹立生命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學科優(yōu)勢,在教學中凸顯文學作品的生命主題,陶冶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生命觀念。
譬如,古代經典《詩經》、《尚書》中包含著“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樂而不淫”、中庸之道、過猶不及等如何應對生存需要的生活哲理,老莊哲學中滲透著天人合一、無為至樂、取法自然等生存哲學。今人盡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將其演化為不瘟不火、以柔克剛、以不變應萬變、順其自然等生存技巧,古為今用,以積極應對現實生活困境。后世陶淵明等人的詩作中就表現出官場不得志后于田園山水中尋求慰藉,嫻靜恬淡、悠然自得的情懷以及崇尚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當代作家莫言則在短篇小說《蛙》中塑造了一個在執(zhí)行計劃生育高壓政策時大肆引產扼殺胎兒甚至孕婦的“姑姑”形象,通過“姑姑”晚年的懺悔、愧疚、自責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恐懼感,從反面表達出生命的尊貴,流露出強烈的生命意識。
可見,大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作品都包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大學語文教師要樹立生命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利用這些生命素材,引導學生感受蘊含于其中的生命氣息,充分領悟人性的光輝和生命價值,學會感恩和快樂,從而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善待生命,遠離暴力與輕生。
三、創(chuàng)新技能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社會對人才要求的變更,教師必須更新傳統(tǒng)的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職能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只有建立創(chuàng)新意識,努力提高自身創(chuàng)新技能,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當前,高校大學語文普遍不受學生歡迎,有些學校甚至取消了該課程,過時的教學方法是導致這一現狀的重要原因。許多教師依然沿襲古板的“滿堂灌”知識傳授方式,遵循字、詞、句、點、章的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必然造成課堂教學氛圍死氣沉沉,使學生養(yǎng)成死記硬背、不求甚解、懶于探求的惰性,顯然不利于其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開發(fā)。要改變大學語文教學的尷尬局面,教師務必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注重自己教育教學技能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自己的創(chuàng)新實踐感召、影響學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主要做到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大學語文教師要提高自身整合知識與發(fā)現新知識的能力。具體說來,就是教師要以開闊的知識視域為基礎,善于歸納、總結知識間的關聯,形成知識體系,并且靈活自如地運用知識,用知識指導學生實際生活,同時也指導學生將知識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用知識為社會服務。
第二,大學語文教師要具有捕捉學生創(chuàng)新型思維意識的能力。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善于憑借自身敏銳的職業(yè)洞察能力,發(fā)現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并且因材施教,盡力陶冶、挖掘、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能力。
第三,大學語文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要具備教學應變能力,尤其是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講解《祭父》時,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進行課堂討論;教授《雷雨》、《紅樓夢》等作品時,采用情境式教學法,抽出最精彩的情節(jié),布置學生分角色表演,然后由教師點評;講授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的短篇小說《十九號房》時,采用探究式方法,可以圍繞“女性地位與女性意識”這一主題,布置學生思考系列問題;學習求職信、競聘演講稿等應用文寫作時,讓學生自己走上講臺講解。這樣,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形式,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分析思考問題等能力。
由此,大學語文教師只有自身具備了創(chuàng)新教學意識和技能素養(yǎng),與時俱進地運用現代課堂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才能培養(yǎng)出富于創(chuàng)新素質的人才。
總之,大學語文作為高校非中文專業(yè)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具有拓展學生知識面、陶冶學生人文情懷、訓練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等作用。大學語文教師承擔著以文學作品為依托,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人才的責任,學生一旦具備了世界文化視野、生命教育理念和創(chuàng)新技能等現代素養(yǎng),就能很好地完成社會賦予自己的使命。
參考文獻:
[1]T·S·艾略特.宗教與文學.艾略特文學論文集[C].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