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0月30日文章,原題:中國建設高樓城,在高加索地區(qū)打下經濟印記 斯科特·米(音)是來自中國西部的商人。他站在自己公司建成的高樓——已建成9座,計劃共建27座——的陽臺上,指著遠方的小山頂,那里是他領地的邊界。在蘇聯解體留下的最動蕩的地緣政治地帶之一,中國人建造的新城正拔地而起。米是華凌集團格魯吉亞公司負責人。這家企業(yè)處于中國向多巖石、艱險的高加索地區(qū)拓展經濟的最前沿。
格首都郊外的大型房地產開發(fā)項目——第比利斯海新城就處于中國向當地推進的中心。當地離最近的海近200英里,但毗鄰一個蘇聯時代建成的水庫。這個水庫為正不斷擴大的高樓群、五星酒店及新購物中心增添了色彩。
把人造水庫稱為海,這種重塑品牌的舉動是不合乎常規(guī)(至少是西方的)商業(yè)思維的龐大項目的一部分。這里引入了中國式經濟學,在有些人看來,格魯吉亞是亞歐“新絲綢之路”的關鍵一環(huán)。在另一些人看來,那里是莫斯科與西方之間懸而未決、充滿火藥味的角力戰(zhàn)場。格獨立后,莫斯科和華盛頓一直在這里爭奪影響力與利益。如今,角逐悄悄擴大為三方,中國成了最引人注目的(新角色)。
這片新城,幾乎是改變中國城市面貌的那種地產項目的翻版。這不稀奇,畢竟這個項目的設計和施工人員大多來自中國。使用中國工人最初引發(fā)憤怒。但此后,驚訝和喜悅驅散了不滿,因為人們發(fā)現,與當地許多其他宏大計劃不同,中國人的項目真的落實了,且為當地人帶來管理和其他就業(yè)崗位。
在第比利斯郊區(qū),蘇式樓房已搖搖欲墜。而中國企業(yè)建造的現代化高樓干凈整潔,走廊也沒尿騷味。華凌集團還打算建學校、診所及其他設施,建成一個自足的封閉社區(qū)。米先生說,項目5年內應該開始盈利。他還表示,公司服務于中國的旗艦經濟和外交計劃“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包括修建鐵路、港口和其他基礎設施,還有增加中國在從中亞到高加索以及東歐一連串國家的經濟活動。
盡管小國格魯吉亞有著動蕩的過去,就在不久前,中格簽署一項初步自貿協定,這凸顯北京對格的興趣。但與俄美不同,中國迄今并無興趣影響當地政治或把格變?yōu)楸緡鼐壵蔚囊粋€平臺?!拔覀冎幌敕€(wěn)定”,米先生如是說。▲
(作者安德魯·希金斯,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