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STEM成為教育領域的新寵。學校、老師在緊跟時代潮流的同時也要適當放慢腳步,聽聽專家和實踐者的經(jīng)驗和反思,這樣才能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余勝泉
STEM+,回歸跨學科整合的本質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余勝泉教授認為,STEM是一個偏理工的多學科交融的領域。它的誕生滿足了跨學科整合的需求。他指出目前很多中小學校把STEM教育搞成了職業(yè)教育,或者大學預科教育。因此,他提出“STEM+”的新概念,意在回歸STEM的本質,在眾多孤立的學科中建立橋梁,使零碎知識變成一個系統(tǒng)的整體,為學生提供整體認識世界的機會。
李象益
將STEM教育放大到科普教育領域
中國科技館原館長李象益教授認為,中國的科普教育應該從過去告訴孩子是什么的階段,過渡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答為什么的新階段,即從認知層面上升到元認知層面。在李教授看來,科普教育不僅傳播知識,而且傳播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因此,需要重視開發(fā)培育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的特色活動,促進科普的深度教育。同時,他表示,啟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是科普教育的職責所在,這與STEM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對STEM教育來說,其最終目標是提高人的創(chuàng)造力素養(yǎng),核心觀念是跨界思維。
項華
STEM不是學科相加,而是學科整合
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項華教授認為,STEM教育不是四個學科的簡單相加,而是學科的整合,旨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項教授表示,信息化的發(fā)展為計算機重構教育提供了契機,并提出培養(yǎng)STEM能力的四點策略,即將搜索引擎和探究作為學科融合的利器;基于項目式學習,創(chuàng)新學科與跨學科教學模式;借助學校創(chuàng)客教育架起學生與社會消費和生產(chǎn)的橋梁;加強教師的行動培訓策略。(摘編自中國教育信息化網(wǎng)201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