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允麗
[摘 要]語文是一門關乎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綜合性課程,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應成為語文教學的追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聚焦寫作特色,在整合模仿中歷練語用能力;緊扣文本留白,在聯(lián)想拓展中歷練語用能力;整合插圖資源,在感悟運用中歷練語用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用實踐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言訓練點 語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8-06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練就一雙慧眼,從教材文本中努力探尋、開掘契合學生認知需求的語用訓練價值點,通過高效、生動、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的不斷提升。
一、聚焦寫作特色,在整合模仿中歷練語用能力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葉圣陶早就指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碑斚滦W語文教材對文本的選擇非常重視,入選教材的文本語言規(guī)范、質(zhì)樸,是學生進行深入品析、借鑒運用的極好范例。因此,教師應以教材文本為基點,在字里行間去尋找文本中的訓練價值點,促進學生養(yǎng)成平實、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習慣。
如《學與問》一文,作者以簡潔質(zhì)樸的語言、嚴謹?shù)膶哟?、清晰的思路、典型的案例凸顯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苯虒W的總結(jié)環(huán)節(jié),教師緊緊圍繞這句中心論點,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呢?”教師嘗試著引領學生對中心論點進行合理的分解:“在學習中,如何去問?在問中,怎樣去學?”然后要求學生學習課文的寫法,從現(xiàn)實生活中搜尋相應的事例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并進行清楚的表達。
整個過程,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為藍本,延續(xù)著文本的表達氣韻,將課文中的語言風格、表達思路運用在自己的生活實際中,促進了教材文本表達策略的內(nèi)化、吸收和運用。
二、緊扣文本留白,在聯(lián)想拓展中歷練語用能力
為了表達的需要,文本中不少的情節(jié)、人物的心境等作者并不直接通過語言點明,而是將其故意省去,給予讀者以廣闊的想象與再創(chuàng)作的空間。如果教師對文本中這些留白點不聞不問,必定會對教學資源形成一種浪費。因此,教師需要深入研讀文本,結(jié)合文本中的價值留白,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有效的言語練習,從而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的不斷提升。
如在教學《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文時,作者注重對司馬遷內(nèi)心世界進行刻畫,凸顯了其心境的變化過程,但司馬遷究竟是怎么寫的,作者僅運用了“重又攤開”一詞加以概述。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意識到作者之所以這樣處理,旨在引領讀者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與想象來豐富畫面,提升認識。于是,在教學這一語段時,教師就設置了這樣的語言訓練題型:夏天的中午,烈日當空,當人們( ),司馬遷( );冬季的早晨,寒風料峭,當人們( ),司馬遷( );無數(shù)個夜晚,月黑風高,當人們( ),司馬遷( )……當學生結(jié)合自己生活的經(jīng)歷,調(diào)動原始的語言積累對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狀態(tài)進行形象化描述后,教師則相機小結(jié):“這是何等的艱難啊!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啊!”并相機引導學生進行語段誦讀,將自己拓展補充的內(nèi)容與文本的語句緊密融合起來。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在感知體驗的過程中敏銳地捕捉到文本中的留白,并為學生設置了拓展、聯(lián)想的情境,為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歷練的資源。
三、整合插圖資源,在感悟運用中歷練語用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尚處于形象化認知階段,因此語文教材為每篇課文配置了相應的插圖。這些插圖有的再現(xiàn)文本內(nèi)容,與文字相得益彰;有的補充未知情節(jié),形成拓展延伸之勢;有的再現(xiàn)人物,展露人物的內(nèi)在心境……閱讀教學必須充分關注、開掘插圖資源,將其與文本語言充分交融、碰撞,在喚醒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夯實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
如《莫高窟》一文以整飭、優(yōu)美的詞語展現(xiàn)了彩塑、壁畫的惟妙惟肖、宏偉瑰麗,教材配置的豐富多彩的圖片更是與華麗的文字交相輝映。教學中,教師將語言所描述的對象與圖片進行對照式閱讀,引領學生深切體會課文中“威風凜凜、慈眉善目、強壯勇猛”等詞語的精妙。而在體悟積累之后,教師則再次引領學生學習課文的寫法,運用積累的詞語,對課文中的其他插圖進行描寫,從而夯實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縱觀整個過程,教師始終將插圖視為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閱讀感悟中,借助插圖的形象化特質(zhì),引領學生圖文對照,深切感受文本語言表達的精妙;在實踐運用中,則以教材插圖為藍本,引領學生深入觀察、細致描繪,促進了學生語言表達的精確性。
總而言之,語文是一門關乎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綜合性課程,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應成為語文教學矢志不渝的追求。因此,教師需要充分開掘教材文本中蘊藏的訓練點,為學生架設言語實踐的平臺,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