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鄂溫克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其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適用于遷徙生活的柳條包手工藝更是成為傳承至今的文化,它的重要性體現為不僅對狩獵民族的生活需求提供了極大便利,甚至衍變?yōu)榱硕鯗乜俗逅囆g中的璀璨珠寶。本文通過文獻記載與實地調查,在闡述柳條包成因、結構特征的基礎上,來探尋鄂溫克建筑中體現出的文化適應與變遷。
關鍵詞:鄂溫克族;歷史溯源;結構特征;保護繼承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15-02
一、柳條包之歷史溯源
許久以來,實屬我國北方具有強游牧性的部族之一便為鄂溫克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因鄂溫克族具有沿河岸居住的生活習性,因此依據大自然的作物而去創(chuàng)造生活必須品也就成了必然。在古代,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先哲們很少以美為話題談及一個事物美還是不美[1],而只有體現了人類進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顯示客觀規(guī)律和必然性的社會生活才是美的[2]。柳條因具有沿河岸生長的特性,鄂溫克人便將柳條用以制造自己的房屋。另一方面,由于長期以來頻繁的遷徙生活,使得鄂溫克族逐漸與其他少數民族朋友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交錯雜居,在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中形成了相似的風俗習慣,使得柳條包在某些方面也與蒙古族的蒙古包有著相似之處,但鄂溫克族的又別具一格。據記載,鄂溫克人的房屋分別有撮羅子、木刻楞和柳條包等,不過其制作工藝與流程沿襲至今的只有柳條包。從工藝品的審美歷程來看,凡是產生年代久遠的物品往往帶有某種實用性[3]。柳條包作為鄂溫克族遮風避雨的生活住所,陪伴著北方的狩獵民族,在歷史長河與廣袤無垠的草原上一同見證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繁衍生息。
柳條包,鄂溫克語叫歐鬲柱,是由蘆葦、柳條搭建的包。是從事畜牧業(yè)的鄂溫克人為了適應游獵和游牧的需要所使用和居住的場所,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它作為隨時可拆搭的房子,具有拆搭攜帶方便,利于游牧的特性。它不僅是鄂溫克族人智慧和力量的結晶,也是他們世代相傳下來的獨特技能和成就,更是游獵和游牧生活的必然產物,不僅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而且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二、柳條包工藝的結構特征
據資料顯示,柳條包由天窗(鄂溫克語“額日和”)、頂桿(鄂溫克語“特榕”)、地桿(鄂溫克語“哈那”)、蘆葦簾(鄂溫克語“浩力青”)、柳條簾(鄂溫克語“協(xié)”)、葦簾(鄂溫克語“協(xié)日通”)、上蓋(鄂溫克語“額日和”、“額日和奇”)、馬尾線(鄂溫克語“合西日”)、馬尾繩(鄂溫克語“烏西楞”)、門(鄂溫克語“烏可”)等十大部分組成。
少數民族美術,無論就民族性、造型性還是空間性等,都有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并通過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和形式充分體現出來[4]。柳條包是一件藝術品,這些藝術作品包含有審美功能和非審美功能[5],非審美功能更多體現在它的實用性。他的制做材料要求非常嚴格,往往需要近半年的時間做籌備工作,然而搭建卻十分簡單,兩個人僅需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完成。我國少數民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6],許多少數民族中都存在著圖騰崇拜,并世代相傳[7],藝術貴在創(chuàng)造性,這種創(chuàng)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態(tài)揭示更豐富的精神內涵[8], 基于對自然的無限崇拜,鄂溫克人民將象征美好的自然事物形態(tài)融入到柳條包結構造型中,構建了柳條包獨具特色的整體造型。柳條包具有不同特征,以下文字特從幾個基本方面進行介紹。
1.季節(jié)之分。
鄂溫克族柳條包做到了冬暖夏涼,體現在了夏季牧包的圓周壁用得是柳條而不是氈子,包頂則用葦桿,來達到通風防雨的目的;到了冬季,柳條壁和葦桿頂則被厚厚的氈子代替。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更變,牧民也由原始的游牧游獵生活衍變?yōu)槎ň?,居住房屋也變?yōu)榱舜u瓦房,致使現在柳條牧包已然成為鄂溫克人夏季放牧時暫時的宿舍,冬季幾乎見不到鄂溫克人的索倫牧包了。
2.柳條包的選址。
鄂溫克柳條包一般選在陽坡,且地方最好具有地勢較高、用水方便、靠近牧場的特性。在搭蓋柳條包時,為了達到防雨的目的,雨季要搭得斜度大些;冬季則要斜度小些,以免受強風吹襲。。
3.易于拆搭。
為了適應游獵和游牧,鄂溫克人創(chuàng)造了可隨時拆搭的房子,柳條包的木框架主要由頂桿、天窗、支撐柱以及門第結構組成,其中天窗是柳條包結構的核心。天窗是圓形環(huán)裝結構,被視為是連接柳條包與天的通道,在柳條包整體結構中具有崇高的象征寓意。頂桿是支撐天窗的結構組件,頂桿上端成輻射狀與天窗相連下端與圍墻相連,支撐出了柳條包最獨特的穹頂造型。
三、鄂溫克柳條包工藝的傳承
對于藝術的認識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的[9],鄂溫克人的柳條包文化是古老的一種文化,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受其地域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10],它經過時代的變遷與外界科技技術生活的發(fā)展與生活質量的提高,并沒有被取代漸失,而是得以保存,并且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歐鬲柱,作為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在面臨技藝失傳的同時,卻迎來了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揚的又一絕佳平臺,成為了深受旅游者喜愛的一項旅游產品和活動。因為,隨著傳統(tǒng)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鄂溫克人大多數放棄了傳統(tǒng)的游獵游牧生活,住上了磚瓦結構的房屋開始定居,年輕一代不愿生活在牧區(qū)放棄了游牧,鄂溫克柳條牧包的制作技藝正在逐漸消失,傳承者后繼乏人,傳統(tǒng)的技藝逐步消亡??勺?008年以來,鄂溫克旗政府每年投資一萬元,“在瑟賓節(jié)”活動期間搭設鄂溫克特色柳條牧包供來賓和游人參觀、休息。鄂溫克旗婦聯還舉辦鄂溫克族婦女傳統(tǒng)手工藝品展示大賽,展示如何制作、搭建鄂溫克族柳條包。制作柳條包所需要的柳條包圍墻所需的加拉(蘆葦簾子),還有手工編織的烏希楞(毛繩),以及賀西日(柳條包外圍用的圍帶)等技藝都是鄂溫克族婦女世代相傳下來的。
結語:柳條包是北方狩獵民族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充分展現出了北方游牧民族勤勞樸實的民族性格和杰出的智慧,凝聚了鄂溫克族民族獨特審美理念與民族文化特色。柳條包的結構、材質從各自表現角度分別凸顯了柳條包自然質樸、卓雅大氣的藝術特色,充分展現了鄂溫克族追求自然美淳樸美的民族審美喜好。
在當今社會,全球村的盛行,使古老的“封閉”部落受到了外界影響,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現狀令人擔憂。所以,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為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記憶與檔案記載也是我們的義務,同時希望各民族的人民都能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促進文化遺產得以傳承,豐富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蘇和平:《中西藝術審美比較芻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北京2006年第六期P136-139
[2]蘇和平:《高校美育教學初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北京2003年第6期P124-127
[3]蘇和平:《試論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銅鼓藝術》《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蘭州2005年第6期P65-68
[4]蘇和平:《少數民族美術起源及發(fā)展特征芻議》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5]蘇和平: 《試論藝術教育的功能與效應》 《民族教育研究》 北京2005第六期 P87-90
[6]蘇和平:《試述中國少數民族美術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蘭州2004年第5期P84-88
[7]蘇和平:《水族審美意識探源》《貴州民族研究》貴州2004年第3期P70-73
[8]蘇和平:《藝術人類學與藝術教育芻議》《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8第2期P41-44
[9]蘇和平:《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現代傳承研究—以民族藝術的教學為個案》《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4
[10]期P10蘇和平:《構建學校傳統(tǒng)藝術教育體系》《西北成人教育學報》 2009年第4期
作者簡介:安達(1994-),女,碩士,少數民族藝術專業(yè) 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