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偉
“一帶一路”是當代中國與世界發(fā)展的基礎設施網絡,它與中國歷史及現實的發(fā)展經驗一脈相承,為此,需要了解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有助于理解中國提出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動機和行為方式。
“積小勝為大勝”是中國戰(zhàn)略文化的重要思想方法。這么一個巨大工程需要30年至50年時間來實現其宏偉目標。同時,它又分解為一個個具體項目,由一個個地區(qū)和不同階段組合而成的。這就是當代中國的“漸進主義”方法,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重要成果都是采取漸進方式取得的。
“量力而行”是中國人在工作中一貫倡導的穩(wěn)健務實、實事求是的方法。“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非常宏大,不可能由中國一家來“包打天下”。要根據中國的能力、實力和東道國的可接受度,逐步推進具體項目。例如,中東歐國家非常歡迎“一帶一路”項目到他們的國家落地,于是形成“16+1”模式。但是16個國家一起上有困難,只能從捷克、匈牙利、塞爾維亞等幾個國家開始,從改造陳舊鐵路系統(tǒng)入手,見效后可以形成更大范圍、更多領域的項目。
“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就是抓住重點、兼顧一般?!耙粠б宦贰背h的空間范圍覆蓋60多個國家,與中國的距離遠近不同,合作伙伴的密切程度也不同。這需要選擇一批國家作為戰(zhàn)略支點。目前的重點地區(qū)主要是東南亞、中亞等;重點國家主要有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尼和哈薩克斯坦等。如果我們不分輕重、一哄而上,勢必出現項目成功率很低的混亂局面。
“兩廂情愿”。在“一帶一路”的項目合作中需要雙方、甚至是多方自愿,絕不能出現強加于人的單邊主義甚至強權主義的做法。中國方面要根據當地的實際需要選擇項目,東道國也要根據中國的能力和利益相關度來進行選擇。
“預則立,不預則廢”,是指對重大事件的戰(zhàn)略前景要進行預測和預判,做好預案?!耙粠б宦贰痹谄鋵崿F過程中將面對安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等風險。每一個大類下面,還可以細分若干專項風險。而且每種風險都不會單獨存在,而是集中交織共生、相互作用。中國應和東道國合作伙伴共同分析預測大項目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制定防范措施和危機反應機制。一個重大項目的建設周期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使用周期長達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進行戰(zhàn)略預測是保證重大工程取得長期效應的前提條件。
“由亂而治”是中國政治文化理念的一個總結,講的是“亂”與“治”的辯證關系?!耙粠б宦贰毖鼐€地區(qū)不乏動亂甚至局部戰(zhàn)爭,對“一帶一路”的推進肯定有消極影響。動亂需治理,“一帶一路”沿線地區(qū)恰恰可以成為國際合作進行全球治理或地區(qū)治理的實驗區(qū)。例如,國際合作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qū)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課題。它不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直接內容,卻是其中的必要條件。打擊毒品、非法移民、洗錢等跨國犯罪活動,都可能在其推進過程中形成必要的國際合作機制。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這是政府與民眾、政府與市場、國企與民企等幾種互動關系的概括??偸怯袊馀笥褑柶?,“一帶一路”究竟是市場行為還是政府行為,國內也有學者質疑這是政府大包干。我認為是政府倡導和推動的市場和產業(yè)一體化進程,其最終主體是企業(yè)。因為一個巨大的基礎設施網絡,需要極大的協(xié)調組織機制,在這方面中國政府的能力是舉世公認的?!耙粠б宦贰背h要在幾十個國家中落實,更需要政府間的合作機制。然而,項目競標、投資建設、經營管理等微觀主體是企業(yè),依據的是市場規(guī)則,政府不可能充當主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二者缺一不可。
“有容乃大”“兼容并蓄”,這是中國文化形成過程的主要特征。中國倡導“一帶一路”,不等于中國一家單干,更不是排擠其他大國或制度、價值觀不同的國家。中國不主張搞排他性的盟國體系,也不會在“一帶一路”進程中擴張勢力范圍。中國文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長期受到超級大國及其盟國體系的排擠,深受其害,不會再去重復那一套。相反,我們歡迎西方國家包括美日在內參與“一帶一路”進程,具體投入有關項目。
“海內存知己”、“四海之內皆兄弟”,中國古代把世界看作“天下”,把周圍地區(qū)看作“海內”,天下和海內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空間概念?!耙粠б宦贰崩^承和發(fā)揚這種空間觀,在沿線實行“早期收獲計劃”,結成各種類型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構建長期穩(wěn)定的戰(zhàn)略支點。這種戰(zhàn)略支點,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軍事基地或盟國關系,而是利益結合點、網絡樞紐點、金融中心點、文化匯集點、產業(yè)鏈接點、資源交換點、安全保障點。這些戰(zhàn)略支點撐起整個“一帶一路”網絡,是各國共享的公共產品。
“欲取之,必先予之”,“多予少取、只予不取”,這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義利觀,前提是“取之有道”。在此基礎上,通過共同利益、合作共贏而建構的新義利觀,是“一帶一路”利益結構形成的倫理基礎。君子并非只講“義”而不講“利”,關鍵在于講“道”。這個道就是共同利益,越是深厚的共同利益,則越符合道義,就越有持續(xù)生命力。中國企業(yè)要警惕自己的行為過于把盈利作為第一考慮,造成“竭澤而漁”的后果。但是,中國和各國政府也要防止把“一帶一路”看作是政府援助項目,對成本、盈利等基本核算手段置之不顧,造成另一種“竭澤而漁”。二者都是不可持續(xù)的。取之有道、持之以恒,此乃“一帶一路”之利義也。
“以天下為己任”是中國歷代志士仁人的最高價值追求?!耙粠б宦贰笔且匀祟惷\為己任的當代中國責任體現和價值追求。我們要通過“一帶一路”的推進,把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落到實處,從抽象概念轉化為沿線地區(qū)實現共同發(fā)展、共同安全、共同治理的實踐平臺,使中國文化的精神價值內涵就在“一帶一路”上得到物質體現和社會體驗。▲
(作者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