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族團結”命題的憲法邏輯及其展開

      2016-11-05 21:11:02張立哲
      廣西民族研究 2016年4期
      關鍵詞:民族團結

      【摘 要】“民族團結”作為憲法民族權利的政策表達,是特定價值觀和信仰的制度建構并受制于社會文化的歷史變遷?!懊褡鍒F結”命題一經(jīng)提出,即超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視野,展現(xiàn)了身份認同與國家認同、主權結構與治權結構、程序民主與政治共識統(tǒng)一中的憲法邏輯。通過對“民族團結”命題的結構化分析,有助于厘清“民族團結”在憲法框架中的基本屬性、思想源流、現(xiàn)實基礎,把握其與整體國家觀的辯證關系,進而設置不同方式促進其具體化、通俗化、實證化。

      【關鍵詞】民族團結;憲法認同;主權治權;政治共識

      【作 者】張立哲,中共伊犁州委黨校法學部講師、伊犁師范學院中國新疆與周邊國家合作發(fā)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新疆伊寧,835000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454X(2016)04 - 0035- 008

      邁入后現(xiàn)代化時代,全球經(jīng)濟結構深度調(diào)整,人類社會一體化減速;民族主義升溫發(fā)酵催生多民族國家改弦易轍、原教旨主義托古改制誘發(fā)極端思潮蔓延、宗教極端主義逐漸消解世俗社會政治組織結構,多民族共居社會治理經(jīng)驗范疇正遭遇前所未有沖擊。當固有研究范式在變動不居多元社會格局中不斷受限,開創(chuàng)性、革命性、詮釋性的治理法則呼之欲出。以“互通、自然、人文、聚合”為主題的命運共同體,[1 ]需要不同發(fā)展階段主權國家增進互信、妥協(xié)讓步、求同存異。然而與之銜尾相隨的是,缺乏意識形態(tài)的異質(zhì)包容、缺少核心價值的人文關懷,導致業(yè)已完成現(xiàn)代化華麗轉身的西方大國,對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充滿敵意,對保留傳統(tǒng)生產(chǎn)生活方式、尋求自然之道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群體“充滿同情”。這種情感上的序差錯位,導致了大國博弈中針對中國人權、民族問題的“雙重標準”。[2 ]

      與美國的“過橋抽板”“到期撤離”不同,中國義無反顧地走向了現(xiàn)代化,在西方人曾經(jīng)的社會發(fā)展路徑中倍道而進,以至落入“GDP陷阱”“維穩(wěn)陷阱”。由于西方大國社會變遷規(guī)則制定裁判的“先發(fā)制人”,中國社會難以給予有力回擊。英格哈特通過20年對全球81個社會體 “世界價值觀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伴隨第一產(chǎn)業(yè)向第二產(chǎn)業(yè)轉型,人類從精神領域的信仰轉向社會世俗的價值理性;而當?shù)诙a(chǎn)業(yè)向第三產(chǎn)業(yè)轉型,人類對自我情感的表達上升為全社會主流的價值判斷標準。[3 ]234-298中國目前正處于第二產(chǎn)業(yè)向第三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過渡階段。中國社會中,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依然是價值主流。對宗教、文化的輕視,導致了中國社會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平流緩退、逐步衰落。[4 ]當社會化大生產(chǎn)促生第三產(chǎn)業(yè)的蓬勃張揚,供給制改革強化社會群體的主體意識依流激進,民族身份自我認同、傳統(tǒng)文化尋脈尋根比肩接踵,以上種種不斷撕扯僵化陳舊的民族經(jīng)驗主義桎梏。近年來西藏、新疆頻發(fā)的大規(guī)模暴亂,既可視為外部“三股勢力” 的“坐運籌策”,也可以視為內(nèi)部結構的“失衡失調(diào)”。

      為盤活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優(yōu)勢,防止境外大國的滲透干擾,維護多民族國家政治社會的安全穩(wěn)定,需要在國家根本政治規(guī)范中明確民族地區(qū)社會治理的基本原則與方向。對民族地區(qū)社會治理問題,中國政府有著系統(tǒng)化的理性判斷與認識。早在1950年7月,費孝通與時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關于民族地區(qū)治理問題談話時,就達成了“要做長期的工作,消除民族隔閡,實現(xiàn)各民族大團結”[5 ]的理論共識。2014年、2015年,習近平在新疆、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對邊疆治理做出了“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 [6 ]“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7 ] 的重大論斷。2016年,孫春蘭在寧夏、新疆調(diào)研時也反復強調(diào)“做好民族團結工作要積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8 ]“民族團結要著力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9 ]的指導原則?!懊褡鍒F結為王、民族團結制勝、民族團結是生命線、民族團結能定乾坤”。[10 ]民族團結作為現(xiàn)代民主國家憲法建構的重要組成,該命題憲法邏輯的展開不僅可作為化解中西意識形態(tài)敵對、不同文化差序矛盾的制度建設,滿足善治民主背景下各民族主體意識的政治需要,也可為多民族社會治理提供重要實證經(jīng)驗及理論支撐。

      一、歷史維度下民族團結命題的憲法邏輯:身份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tǒng)一

      現(xiàn)代國家治理理念是近6個世紀民族主義發(fā)展基礎上的制度總結。從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開始,圍繞主要民族誕生的“民族、國家、人民”三位一體理念,成為世界民族國家創(chuàng)制的主要精神實質(zhì)。在國際慣例的影響下歸屬于一個政治國家的民族政權組織,被認為是人“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利。[11 ]17717世紀以來,以“身份歸屬”為核心的價值歸屬成為現(xiàn)代民族國家需要正視的邏輯起點。該議題的核心就在于,如何調(diào)處強調(diào)差異性民族身份認同與強調(diào)主權整體觀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族群發(fā)展與國家發(fā)展既涇渭分明又血肉相連,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既分居異爨又絲縷貫穿。民族認同不是一種自然的存在,而是文化塑造、政治動員與社會調(diào)試共同作用的結果,據(jù)此推演出民族身份認同與憲法倡導的國家認同實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12 ]

      民族身份認同又稱族群認同,是18世紀第一次民族主義浪潮下的產(chǎn)物。20世紀80年代以戈登和英格兒為代表的族群研究學者提出了族群關系新變量模型和族群認同變量模型,研究表明當一個族群多數(shù)成員感受到政治壓迫、文化感召或者利益分配帶來的“差異性需求”時,民族認同會在短時間內(nèi)急劇提升,進而影響對國家社會的整體認同,“而族群與社會整體牽連的關鍵在于民族成分識別劃分與社會整體分配方式的公平公正”。[13 ]216,470就學界通說而言,民族認同主要指人群中主體關系的相互確認及對民族文化的整體認同,是一種內(nèi)生自覺行為?,F(xiàn)代民族國家倡導主權意義上的民族認同則被置于族國一體的概念下,公民政治屬性的打造成為主權國家權威樹立的核心任務。[14 ]59-101現(xiàn)代學者也普遍認為國家認同應當在民族身份認同的基礎上,通過政治官僚化管理、核心價值觀倡導打造國家命運共同體。[15 ]36-67梳理身份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內(nèi)在邏輯,兩者恰如問題之兩面,即內(nèi)在張力又和而不同,如何在兩者間尋求平衡、補偏救弊,需要多民族國家在對內(nèi)部民族整合時找到不同族群基本訴求與國家核心利益的共同載體,這一載體即可被通俗地稱之為“民族團結”。

      中國歷史不乏關于民族身份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經(jīng)典表述。如孔子曾表達“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16 ]24狄賤華貴認識論下的異同觀,又有“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 [16 ]58倫理文化認同下的國家觀。第一次提出“華夷一家”“華夏一體”概念的則是清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在《大義覺迷錄》一文中雍正帝提出“天下一家,萬物一體,自古迄今,萬世不易之常經(jīng)。非尋常之類聚群分,鄉(xiāng)曲疆域之私衷淺見所可妄為同異” [17 ]13的家國觀。近代學者梁啟超本著守疆固土、士人弘道愛國主義情操提出了“中華民族”這一“民族層次論”的表述。梁啟超稱:“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于國內(nèi)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nèi)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是也?!盵18 ]1069并在《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一文中,第一次系統(tǒng)闡述了“中華民族實現(xiàn)”的“方法路徑”,即“散籍貫”“通婚姻”“并官缺”“廣生計”,[19 ]23-67歷史上第一次對主權形態(tài)下近代國家民族交融提出了具體的辦法與措施。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時,孫中山在就職演講中也提出了“國家之本,在于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為一人”[20 ]156,一反之前“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激進口號。隨即頒布實施的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五條也明確規(guī)定了“民族平等”“無種族差別”的民族平等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五條的正式誕生標志著民族身份認同第一次在憲法中得到明確規(guī)定,民族身份認同也第一次在國家認同語序中有了憲法的規(guī)范性表述。無論是孔子、雍正帝還是孫中山,其大一統(tǒng)的天下觀實際涵涉了民族國家治理的基本要件,即通過建立身份認同之上的國家認同,實現(xiàn)法權意義上的和諧共治,而這樣的治理理念與制度設計實際構成了民族團結政策的法律淵源、歷史承繼。新中國成立之后,關于圍繞民族身份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爭論并沒有停止。1949年全國民族身份識別工作開展初期,全國民族自報自稱有500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也達到400個,截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通過民族識別基本確認了56個民族。[21 ]37民族身份認同內(nèi)在的價值驅動力、聚合性為民族團結政策的提出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也成為國家主義視域下民族政策性質(zhì)政治動員的基本前提。但從歷史維度來看,關于民族身份的爭論又是不斷變化的。經(jīng)過幾十年民族團結政策的實施,部分少數(shù)民族通過相關政策的扶持安排以及個人的勤奮努力融入到了主流社會中,享受到了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紅利,納入到國家政治統(tǒng)一的體制之中,傳承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只是在文化上保存了其相對的獨立性。中國民族團結工作取得的成功經(jīng)驗,也正是歷史上多數(shù)民主國家所采用的政治模式,即“通過晉升渠道的建設、寬容的文化政治環(huán)境,使得民族之間的和諧關系成為可能”。從1937 年毛澤東《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斗爭》一文民族團結政策的提出開始,[22 ]43-76到1982年憲法“民族平等”概念提出并實施,我國實際統(tǒng)一了民族身份認同與國家認同在主權國家層面的法理爭議,完成了政治層面對民族身份認同在政治體制方面的設計安排。正因如此,對“中華民族”整體國族觀的政策表達所凝聚的愛國忠誠、自由平等,使“民族認同”向“國家認同”轉移。從歷史源流看,“民族團結”是民族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感召與呼喚,是融于血脈不可剝離的民族文化精神家園。“民族團結”命題的提出使得民族對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歸屬得以延續(xù),使主權國家內(nèi)部成員對社會整體持久的專注認同有了組織體系的政治譜系,使形而上學族國一體的政治信仰成為可能。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民族治理憲法架構來看,民族團結政策從走向規(guī)范化開始就吸納了國家政治共同體內(nèi)部的利益博弈,并造就了統(tǒng)一體系下穩(wěn)定一致的訴求表達路徑,并從憲法制度的高度對民族關系的處理提出了務實妥帖的原則規(guī)范,為中華民族共同價值理念的締造提供了具體的制度載體。從憲法發(fā)展角度理解民族團結政策的流變可以看出,近代民族關系的分崩離合就是憲法制度對民族認同的規(guī)范表達。憲法制度標榜的國家認同不僅是政權組織形式的外部認同,更統(tǒng)轄內(nèi)含價值取向選擇。從身份認同走向憲法框架下的國家認同不僅符合民族國家歷史發(fā)展邏輯,更與現(xiàn)代社會民主法治進程中的認識邏輯保持一致。

      二、制度維度下民族團結命題的憲法邏輯:主權結構與治權結構的統(tǒng)一

      民族團結政策的產(chǎn)生并非橫空出世,而有其獨特歷史源流、制度邏輯,在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多元國家政治形態(tài)、固有文化價值取向中也有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權衡。從民族團結政策的制度邏輯來看,該命題的提出實際已將其置于憲法制度設計之“主權結構”與“治權結構”的二元一體結構之下。

      首先,民族團結是歷史維度下主權結構的憲法表達。民族團結政策提出的歷史動因,首先在于國家主權結構在憲法中明確其憲制結構的合法性。① 也就是各民族群體通過民主選舉制度產(chǎn)生的代表精英在統(tǒng)一立法規(guī)范要求下,形成的主權國家概念以及對民族治理過程中民意的代議轉化,[23 ]它體現(xiàn)為憲法對民族群體民主訴求的保障與承諾。從民族國家治理角度來看,民族團結政策的實施就是從法治運行模式下締造的“國家政治經(jīng)濟生活正?;?、規(guī)范化秩序”[24 ]開始的,有效防止了“人民民主”“民族平等”蛻變?yōu)楣杨^政治、軍事獨裁、僭主統(tǒng)治,或者走向純粹民主、大眾民主、絕對民主。因此,在憲法中將民族治理問題納入國家主權的研究范疇之中,既能解決民族群體權利的合法性問題,又為差異性的民族訴求提供了有效的制度路徑。從1954年憲法第三條提出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破壞民族團結”[25 ]234到1982年憲法表述的“兩反一團結”[26 ]137,民族團結這一命題被置于“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這一中華民族整體國家觀之下。在強調(diào)國家權威、主權統(tǒng)一的同時,民族團結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處理民族關系的政治價值準則,應當解構黨、人民、民族、國家四者之間的運行模式。其可以理性表述為,黨作為人民利益的切實代表,同樣也能涵涉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在維護國家權威統(tǒng)一的過程中,多元共蓄、凝聚民心、承繼傳統(tǒng),成為民族國家的領導核心;而在黨領導下通過民族團結政策的實施可以聚合強大社會力量,進而推進全體國民福祉。一方面樹立國家權威的民族團結并不是以單一民族族群為治理單位,而是在處理包涵民族族群在內(nèi)的“人民”這一概念來解決階級之間的博弈斗爭。按照這一理論,兼顧各民族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才能實現(xiàn)主權結構下的民族團結,而這一點被1982年憲法表述為“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26 ]156。另一方面,黨所創(chuàng)導的民族團結并不是絕對的階級論,不是不顧民族差異的團結與聯(lián)合,也不是簡單的一整體民族與另一整體民族的妥協(xié)與合作,而是植根于中國古代民族發(fā)展史、近代多民族抗戰(zhàn)史、大一統(tǒng)歷史觀基礎上的治理結構。我國的民族團結政策在觀照歷史經(jīng)驗的前提下,兼顧大雜居、小聚居特點,從實際出發(fā)、從民族交往的大局出發(fā)提出了“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制度設計。也就是說,民族團結政策的主權機構目標就在于各民族意志的統(tǒng)一。在憲法代議制度中,憲法規(guī)范通過制度安排充當了國家、民族、人民、黨之間的形式理性。黨作為民族政策的組織者,通過相關獨立法治系統(tǒng),吸收各族人民的現(xiàn)實訴求,進而將其轉化為國家政策,最終通過立法程序實現(xiàn)民族團結在國家意志、人民意志、族群意志上的統(tǒng)一,解決了民族團結在主權結構中的均衡問題。

      其次,民族團結是治理維度下治權結構的憲法表達?!捌降?、團結社會主義民族關系”① 的構建不僅需要主權意義上原則性的精神倡導,同樣需要在治理結構方面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為解決地區(qū)社會民族問題的突出矛盾,1982年憲法在處理多民族關系問題時將指導原則表述為“反對大民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并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該制度的權責分配模式,即是對俄國十月革命采用的民族自決理論 ② 的揚棄剝離,又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靈活運用。[27 ]因此在民族團結政策的基本表述中,其治權結構即在于,如何通過憲法制度實現(xiàn)黨、國家、民族、人民之間意志的統(tǒng)一,并兼顧少數(shù)民族差異化的訴求表達,實現(xiàn)全體人民的共同福祉。具體而言,民族團結的治權結構表達的核心在于,通過憲法規(guī)定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代議民主的國家體制,高效地將民意上升為國家意志,實現(xiàn)多民族國家民族利益的有效分配。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下來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成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制度保障。[28 ]1982年憲法和1984年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在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方面繼承了毛澤東關于民族地方治理的四個基本 ③ 的條件:[29 ]53-67第一,強調(diào)主權結構下的民族平等,但允許地方、民族差異的存在。具體體現(xiàn)在1982年憲法第一百條、第一百一十六條中關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法律位階關系的規(guī)定中,民族地方立法可以與上級位階的法律規(guī)范保持一定的差異性,這一點可以被視為是對民族地方自治權的個性化處理,也與主權結構下治權結構的容錯機制的建立有直接關聯(lián)。[30 ]第二,民族區(qū)域自治與國家統(tǒng)一是整體與部分、絕對與相對的辯證關系。沒有國家的統(tǒng)一就談不上民族區(qū)域自治,而沒有民族區(qū)域地方的相對自治權,實質(zhì)意義上的民族平等也就無從談起。[31 ]主權結構最為抽象的政治概念,需要向具體的治權結構轉化,兩者在民族團結的憲法表述上也通常被理解為“原則與制度”之間的關系。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序言將其歸納為“在國家統(tǒng)一領導下的自治機關、自治權”,并對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設立給予了授權,這一點可以視為治權結構對主權結構的豐富與補充。第三,民族區(qū)域自治強調(diào)民族內(nèi)部事務的自理性。該原則將歸屬于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文化傳統(tǒng),且不與國家基本政策沖突的政治經(jīng)濟權利授權由自治機關進行立法處置。第四,漢族對少數(shù)民族的扶持與幫助。從憲法實施角度來看,實現(xiàn)各民族之間的實質(zhì)平等不僅會提升國家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實現(xiàn)民族團結主權結構與治權結構在現(xiàn)實中的統(tǒng)一。這一點在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第六條、第七條,將其表述為“在不違背憲法和法律的原則下、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國家整體利益放在首位”,并在第八條提出“保障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努力幫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發(fā)展社會主義建設”的內(nèi)容。

      以上四項條件的實際設立反映了中國各民族在制度上、政治上的民族團結已經(jīng)被構建,而主權結構、治權結構在憲法上的倡導,在實際的法律實施中也找到了規(guī)范層面的通路。一方面,通過民族團結政策憲法邏輯的鋪陳,主權結構與治權結構的搭建,已經(jīng)邁上了法治道路征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多民族國家繁榮富強需要各民族主體性、自覺性的提升,需要民族性、傳統(tǒng)性、現(xiàn)代性的統(tǒng)一與結合。另一方面,民族團結主權結構與職權結構的制度設計,實現(xiàn)了民族團結的內(nèi)在價值,即通過“主權結構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治權結構、治權能力的現(xiàn)代化建設”,盤活國家內(nèi)部各民族生產(chǎn)力存量,激活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民族因素、邊疆因素,在大局統(tǒng)籌價值指引下,實現(xiàn)國家績效與民族繁榮。

      三、價值維度下民族團結命題的憲法邏輯:程序民主與政治共識的統(tǒng)一

      從近代社會發(fā)展歷史來看,單一民族主權國家的建立已成為過去,多民族主權國家的政治組織形式成為主流。盡管目前還存在如亞洲新加坡這樣的城市共和國,但由于其數(shù)量及其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而只能做為極其個別的非典型存在。在德國學者哈貝馬斯看來,只有主權結構之下的領土國家才最具有生命力,而只有將多民族族群通過治權結構離散聚合在主權結構之下才能締造實質(zhì)意義上的政治共同體。[32 ]245-267而哈貝馬斯語境下的多民族主權國家所形成的社會組織形式與涂爾干所描述的“有機團結”概念不謀而合。涂爾干認為,社會分工為多民族國家治理提供了“整體協(xié)作”的可能,“通過分工而產(chǎn)生的依賴感使個體(族群)加強了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感,而這種聯(lián)系感通常會上升成為主權國家的使命責任”。[33 ]143-189無論是哈貝馬斯還是涂爾干都認同多民族國家發(fā)展應當塑造國家治理結構的整體化,以國家、憲制、政府為主導的現(xiàn)代政治制度必須強調(diào)法律秩序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推進國家權威理性、憲法普遍實施、多民族參政議政的歷史進程。[34 ]431-459而阿爾蒙德則從政治關系重組中結構與功能出發(fā),論證現(xiàn)代社會主權國家核心價值理念樹立過程中,不同族群通過不證自明代議制度對政治國家產(chǎn)生的實際影響。[35 ]111-157因此,民族團結命題中蘊含的憲法程序價值不僅能夠區(qū)隔民族情感的主觀歸屬與現(xiàn)代國家權威理性膠著,也可以為兩者在制度層面的轉化提供有效的路徑,從而克服民族身份的感性認同與國家權威的理性認同、血脈歷史的傳承與當前政治制度的臨在、族性個性化生活方式與文化普遍主義共同體之間的內(nèi)含悖論。

      程序民主是民族團結命題的邏輯起點,即通過代議民主程序、權力產(chǎn)生程序、民主制憲程序、憲法運行程序、憲法適用程序、憲法保障程序,規(guī)范各族群成員在政治國家中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內(nèi)核。[36 ]傳統(tǒng)意義上的狹隘民族主義觀,過分強調(diào)了單一民族、主體民族的文化情感、傳承習得,忽略或者壓抑了其他民族訴求的合理建構,阻礙了現(xiàn)代多民族國家的和諧穩(wěn)定。當下基于民族主義的血緣、歷史、文化構建起來的程序化體制,為各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參與能力提升、分配公平調(diào)整提供了程序化經(jīng)驗范式,不同于西方社會契約基礎上的民族疊加。然而,伴隨西方現(xiàn)代化陷阱的出現(xiàn),英格爾哈特所擔憂的“歷史非線性發(fā)展”“民主非必要性產(chǎn)生”以及“發(fā)展路徑的嚴重依賴”已經(jīng)出現(xiàn),民族主義回潮已經(jīng)開始沖擊世界民族國家治理格局,隱藏在主流價值觀下的單一民族文化霸權逐漸浮出水面,[37 ]123-127極端的民族主義已經(jīng)開始撕扯建立在憲法程序民主之上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現(xiàn)代民主社會。因此,程序民主下的政治共識將作為多民族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被置于民族團結命題的范疇之中。

      政治共識是民族團結命題的根本歸宿,即通過民族身份公民化的改造,用一種集體認同的方式替代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身份認同。因此,基于憲法邏輯的民族團結政策立足主權結構、治權結構的制度架構,在民族關系中設定了集體認同的研究范式,以先進政治治理理念完成了對純粹民族主義的超越背反。在哈貝馬斯的憲法愛國主義理論中,曾將民族和諧政策描述為“政治共同體之上的民族共同體” [38 ]64,通過程序民主的大有作為,各民族公民以期借助公民的政治身份參與到意識形態(tài)的利益博弈中去。這一點哈貝馬斯和涂爾干的有機團結理論不謀而合,都強調(diào)了不同屬性主體在統(tǒng)一社會內(nèi)部的分工與協(xié)作。無論是哈貝馬斯的憲法愛國主義還是涂爾干有機團結理論①,都可以解釋民族團結政策實施的根本動因與發(fā)展對象??梢哉f民族團結就是政治共識在多民族地區(qū)社會治理的具體表達。俞正聲就將其形象地表述為“共識是合作之基”“應當在尊重差異中尋求一致”“在民族團結等大是大非問題上凝聚廣泛政治共識”。[39 ]民族團結命題所蘊含的政治共識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政治共識應當立足于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這一客觀歷史的選擇。在民族政策問題上,中國共產(chǎn)黨人已經(jīng)累積起了較為成熟的治理經(jīng)驗。1937 年,毛澤東在延安召開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代表會議發(fā)表題為《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斗爭》一文則將其闡述得更為清晰。毛澤東提出“只有經(jīng)過共產(chǎn)黨的團結才能達到全階級和全民族的團結”“只有經(jīng)過共產(chǎn)黨的團結才能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務”[24 ]123,171。關于政治共識的規(guī)范化表述莫過于1982年憲法序言中表達的“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各族人民”。其次,政治共識應當發(fā)揮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西方代議制度與中國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產(chǎn)物,其基本原則強調(diào)民主、普選、人權。但考慮到我國民族政策在憲法中的集中表述以及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的制度設計,又可以得出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際上是對西方議會制度的反思與超越,有其特殊的政治優(yōu)越性。具體而言,在各民族群體參政議政的同時,有效借助憲法制度這一平臺,各族群精英代表可以通過這一權利協(xié)商博弈的平臺實現(xiàn)不同聲音的整合。[40 ]第三,政治共識需要落腳在各族人民參政議政的制度構建上。我國民族團結政策不是簡單的口號與政治動員,而是一整套制度規(guī)范的層層銜接。民族團結需要強調(diào)公共信息公開參與的渠道、暢通意見傳遞的路徑,鼓勵各族人民參與基層組織建設,參與社會自治組織的運作,形成公民社會民主議事的氛圍,提升各民族群眾參政議政的能力,增強多民族國家治理的民族人力資源基礎。最后,政治共識需要強調(diào)政治協(xié)商的作用。與咨詢民主不同,協(xié)商民主強調(diào)人民與政府的雙向互動,只有拓寬政治協(xié)商的覆蓋面,豐富協(xié)商民主的層次,才可以延伸民族團結政策的內(nèi)涵,這一點是廣泛凝聚思想政治共識的民主基礎。

      程序民主是民族團結的主要路徑,其通路的建設有助于最廣大程度上吸引民意、民智、民權,是民族互信互助的政治保障。[41 ]政治共識是民族團結的粘合劑,其基礎涵蓋社會價值、道德價值、政治價值、公共價值,是社會治理的主要動因。[42 ]在民主程序集中達成的政治共識基礎上,民眾可以培訓妥協(xié)、談判、包容的現(xiàn)代政治精神,促進不同族群、不同信仰之間的和諧共存、有序協(xié)調(diào)。只有程序民主才能凝聚共識,只有政治共識才能和諧團結,只有民族團結才能消弭隔閡。民主是共識之基,共識是團結之要。只有在廣大各民族群眾中間倡導發(fā)展共識、改革共識、憲法共識、底線共識和價值共識,做到增進一致而不強求一律、尊重多元而不彰顯分歧、包容差異而不弱化主導,不斷鞏固程序正義,凝聚政治共識。

      民族團結作為憲法原則在軟法層面的政策落實,是國家權威在民族治理領域的法律化、制度化。民族團結命題的憲法邏輯實際體現(xiàn)在憲法原則對不同主體、不同價值的有效約束。而其憲法邏輯的最終展開是建立在內(nèi)部社會成員普遍認同的基礎之上的,而該認同又反向為民族團結政策提供了合法性與正當性的依據(jù)。[43 ]因此民族團結的憲法邏輯是對中國傳統(tǒng)一體多元歷史邏輯的繼承與發(fā)展,是對“改革開放機遇挑戰(zhàn)并存”“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低水平并存”“國家支持加大民族地區(qū)公共服務能力薄弱并存”“民族交融增強民族矛盾上升并存”“打擊‘三股勢力成效明顯局部地區(qū)暴恐增多并存”的機構化應對,是對“共享”“共融”“命運共同體”“新型民主關系”理念的頂層設計,是民族關系朝向更高、更均衡、更合理方向躍進的政策基石,是習近平“八項”堅持依法治理的落腳點。民族團結命題是中國多民族現(xiàn)代國家治理最為偉大的共識,其淵源有自、內(nèi)涵豐富、意蘊深遠。本文對民族團結內(nèi)在的憲法邏輯依歷史、制度、價值三個維度進行結構化探索,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存在的困難應對作了理論方面的闡述。學術研究僅是管窺蠡測,但任何遠見卓識的實踐都應在所自處、力學篤行。各族群眾應當求同存異、齊心戮力,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共識,并在具體的實踐中不斷推進“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國家統(tǒng)一、繁榮富強”目標的點滴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阮宗澤.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世界夢”[J].國際問題研究,2016(1).

      [2]鄭戈.公民權的身份、財產(chǎn)與契約維度[J].交大法學,2012(1).

      [3]羅納德·英格爾哈特.現(xiàn)代化與后現(xiàn)代化:43個國家的文化、經(jīng)濟與政治變遷[M].祁玲玲,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羅影,汪毅霖.森對功利主義的批判及其對中國夢的啟示[J].當代財經(jīng),2014(1).

      [5]費孝通.難忘兩件事[N].人民日報,2004-08-21.

      [6]評論員.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wěn)疆長期建疆,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N].人民日報,2014-05-30.

      [7]評論員.切實把握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N].人民日報,2015-08-28.

      [8]李晟.孫春蘭在寧夏調(diào)研時強調(diào) 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決把黨中央關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N].新華日報,2016-02-26.

      [9]潘躍.孫春蘭在新疆調(diào)研時強調(diào) 推動新疆民族團結工作取得新成績[N].人民日報,2016-04-01.

      [10]評論員.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N].南方日報,2016-03-12.

      [11]愛德華·莫迪默,羅伯特·法恩,編.人民·民族·國家 [M].劉泓,黃海慧,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12]賀金瑞,燕繼榮.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13]馬戎,編著.民族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4]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5]威廉·F·馬克威克,威廉·A·史密斯.公民的誕生:美國公民培養(yǎng)讀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16]孔丘.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

      [17]愛新覺羅胤禛.大義覺迷錄[M].北京:書林書局出版社,2003.

      [18]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G]//梁啟超全集:第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9]梁啟超.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M].何光宇,評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0]孫中山.孫中山著作選編[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商務印書館,2012.

      [21]王文光,段紅云.中國的民族識別——56個民族的來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一卷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3]田釩平.論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協(xié)商民主決策機制的完善[J].民族研究,2010(4).

      [24]董成美.制定我國1954年憲法若干歷史情況的回憶——建國以來法學界重大事件研究(三十)[J]. 法學,2000(5).

      [25]韓大元.1954年憲法制定過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6]張震.1982年憲法與人權保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7]姚舜安.民族自決與民族區(qū)域自治的關系中的兩個問題[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2(4).

      [28]宋才發(fā).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的制度保障[J].學習論壇,2011(10).

      [29]付克新.新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戰(zhàn)略探索:以《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為中心的考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30]周偉.民族區(qū)域自治法解釋案例實證問題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7).

      [31]馬戎.民族平等與群體優(yōu)惠政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

      [32]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

      [33]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34]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M].毛俊杰,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5]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巴.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tài)度和民主制度:第1版 [M].張明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6]曾凡傳,陳吉.哈貝馬斯話語民主政治理論的基本內(nèi)核[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2).

      [37]哈貝馬斯.包容他者[M].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8]哈貝馬斯.后民族結構[M].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9]俞正聲.把增進思想政治共識作為重大政治任務[DB/OL].(2016-03-03)[2016-04-1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03/c_135152133.htm.

      [40]陳曉丹.代議制視角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原則解析[J].理論探討,2011(2).

      [41]韓強,王宗義.程序民主與社會和諧[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7(3).

      [42]夏德峰.政治共識的結構釋義與形成機理[J].行政科學論壇,2015(5).

      [43]韓大元.論憲法權威[J].中國檢察官,2013(10).

      Abstract: Being a policy presentation of national right in constitution, “national unity” is a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specific values and beliefs, which is subject to historical change of social culture. Once the proposition of “national unity” was put forth, it transcended the narrow nationalist vision, showing the constitutional logic about status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sovereignty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right structures, program democracy and united political consensus.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proposition of “national unity” would be helpful to clarify the basic properties under the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 ideological origins, reality basis, and to grasp it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holistic view of state, and further to devise different way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fic, popular and practical system.

      Key words: national unity;constitutional recognition;sovereignty and right to rule;political consensus

      ﹝責任編輯:黃仲盈﹞

      猜你喜歡
      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跟黨走
      黃河之聲(2022年14期)2022-11-16 10:58:44
      ·楊寧出席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現(xiàn)場推進會時強調(diào)·打造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升級版
      今日民族(2022年7期)2022-08-01 10:59:00
      民族團結之歌
      草原歌聲(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民族團結教育融于數(shù)學教學的思考
      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有效途徑探析
      學習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2
      把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到青少年心里
      中國火炬(2015年9期)2015-07-25 09:47:48
      維護民族團結 促進繁榮發(fā)展
      學習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06
      推動民族團結教育落地生根
      學習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8
      堅持“四個著力” 推動民族團結進步
      學習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6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中國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闽侯县| 岑巩县| 邢台县| 文昌市| 日土县| 建宁县| 崇仁县| 邵武市| 阳谷县| 孟村| 宝清县| 延边| 北碚区| 德阳市| 霍州市| 通城县| 册亨县| 龙里县| 怀仁县| 阿城市| 麦盖提县| 临高县| 文化| 吉木乃县| 饶河县| 大化| 平南县| 嘉荫县| 伊宁市| 张家港市| 辽宁省| 京山县| 奉化市| 荃湾区| 舟曲县| 上杭县| 建水县| 临清市| 长宁区| 周宁县|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