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岑
摘 ? ?要: 福州市羅源縣的 “畬族婚禮”是福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畬族婚禮是畬族人生儀禮中的重要儀式,極具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閩都的重要瑰寶。在福湖村考察,作者看到了一場古樸有趣的婚禮,新人衣著華麗,婚禮熱鬧,展現(xiàn)畬族婚俗的別樣風情。本文就相識、定親、娶親和回門探討畬族婚俗,弘揚民族文化。
關鍵詞: 羅源畬族 ? ?婚俗 ? ?婚禮儀式
畬族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福建省的畬族人口位居首位,主要分布在羅源和連江等地?!爱屪寤槎Y”早已列入福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畬族獨有的婚禮儀式、婚俗習慣和婚姻制度展現(xiàn)畬族燦爛輝煌的豐富文化。本文以羅源縣霍口畬族鄉(xiāng)福湖村的畬族婚俗為例,展現(xiàn)一場古樸典雅又別致有趣的畬族婚禮。
羅源縣畬族名村——福湖村于2006年列入福州市首批民間文化(畬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村里的畬民以雷姓為主,村內(nèi)文化遺存豐富,歷史古跡眾多,堪稱明清畬族建筑的“博物館”。在福湖村的考察中,發(fā)現(xiàn)村子仍然保存著原汁原味的畬民風俗,將畬族傳統(tǒng)婚禮、民族服飾、羅源畬醫(yī)、烏飯節(jié)、對歌、苧麻、刺繡、剪紙等一大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留完好,形成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一、畬族的婚姻形態(tài)
畬族執(zhí)行一夫一妻制,重婚和納妾者會遭到全村人反對。畬族的婚姻的形式除女嫁男家外,男到女家也很普遍。在畬族,男到女家稱為“抱兒子”、“喊兒子”。和漢人“有男決不招女婿”不同,畬族人不歧視男到女家,甚至會有人特意招女婿,而讓兒子去娘家抱兒子。若夫妻都是獨生子女,則要贍養(yǎng)雙方父母,要種兩家田,俗稱“做兩頭家”、“種兩頭田”。有人會提前收養(yǎng)女嬰來給兒子做媳婦,俗稱“抱媳婦仔”,和漢族的“童養(yǎng)媳”類似,這樣可以節(jié)省定親、送禮、迎娶等費用。但到八十年代,抱童養(yǎng)媳現(xiàn)象已經(jīng)絕跡。
以前,畬族青年在十一二歲就開始議親,由父母包辦婚禮,只在族內(nèi)各姓氏間通婚,不與異族通婚,有“女大莫去嫁阜老(漢人)”之說。但現(xiàn)在,畬漢兩族男女通婚已很普遍。畬族的男女地位相對平等,女人一樣要從事勞動生產(chǎn)。因此,女方在生產(chǎn)農(nóng)事安排和家庭經(jīng)濟支出上有發(fā)言權和決定權,甚至可以代表丈夫和家庭發(fā)言。在畬族,不只妻子會做家務,丈夫一樣是料理家務的能手,不像漢族男子的“君子遠庖廚”,畬族男子以會烹飪?yōu)闃s。畬族的婆婆和媳婦相互尊重,關系較平和。畬族的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仍保留至今。
二、畬族男女的相識方式:以山歌為媒
畬族男女青年的戀愛相對自由。他們在勞動、節(jié)日、出行、婚禮等公開場合中找對象,以山歌傳情,以歌作媒,自許終身。他們所唱的山歌叫情歌,也稱為締結良緣的“緣歌”。他們通過對歌考驗對方的才情,即比“肚才”。一般由姑娘發(fā)問,小伙子來答,大膽直率地試探對方,求相悅來尋得意中人。當挑選完對象之后,姑娘將銀質(zhì)手鐲或戒指贈予男方。而小伙子則回贈“肚稿袋”即白色“兜肚”或其他貴重物品給女方。然后男方回家后告知父母親事,再托媒向女方父母說親。即使是直接經(jīng)由媒人介紹和父母提親,也必須取得子女同意才可定親。男家將糕餅、棗、線面、豬蹄和聘金送到女家叫“小定”。隨后男女雙方會來往頻繁,發(fā)展感情。男方會到未婚妻家?guī)兔ψ鲋?、犁田、插秧、秋收等農(nóng)活。
三、定親
定親前要先“合八字”,請算命先生“合婚”,推算生克沖合,再把“生庚”壓在廳堂奉祀祖宗的香爐下,若三日內(nèi)沒有打破碗碟等,即可定親。定親稱為搭定、下定、插定、安定,一般在農(nóng)歷五月或八月。男方會備好禮物和聘金托媒人公送到女方家里,兩家議定娶親時間,即定佳期。男方委托媒人公將所擇迎娶吉時的龍鳳帖送至女方家里。女家要備辦酒席宴請媒人,稱為“請媒人”。媒人是由男性擔當。女家請要出嫁的女兒做客,叫“做送路”。新郎和媒人公將“籮二”酒米即十二斗糯米送到女家,作為宴請六親九眷、抬轎赤郎的婚嫁酒,即“送酒米”[1]。
女方出嫁前,要到外舅、姑媽、姨媽家做客辭行叫“做表姐”[2]。“做表姐”即對歌,為將來的賽歌社交活動做準備。“開頭唱《路經(jīng)》之類的邀請歌,然后對唱,對唱的內(nèi)容多是正統(tǒng)的小說歌,亦穿插一些雜歌,結束唱《送神歌》”[3]。畬人善歌,以能唱為榮。但現(xiàn)在,福湖村的姑娘越來越少唱山歌,更遑論與人對歌?,F(xiàn)在“做表姐”的習俗已變成新娘出嫁前的走親訪友,對歌變成象征性地唱幾條。做完“表姐”后,家人要好菜好飯地款待新娘,在家待嫁。
四、娶親
(一)接親家伯
在迎親的前一天,新郎家要選擇一名既機靈又善歌的同輩男子挑禮擔到女家做“親家伯”,即“赤郎”。親家伯和媒人公將“源祖禮”送到女方家?!霸醋娑Y”包括十二個雞蛋、十二塊豆腐、十二兩豬肝、魚、肉、菜、果、酒等用紅紙包好十二個紅包。當禮擔到時,村里的姑娘將事先準備的鍋底灰抹到親家伯臉上,而親家伯左右躲閃著。“接親家伯”的禮俗,除了增加歡樂氣氛、增添喜慶之外,還意在告誡夫家日后不得欺侮新嫁娘。
(二)著鳳凰裝
新娘出嫁時要梳“鳳凰”頭,穿著“鳳凰”裝。新娘的衣裙、鞋子、頭飾、銀器等全套行頭放在竹篩上,拜過天地祖先,在一對紅燭的引領下,送入新娘的閨房。鳳凰裝傳說是畬族的始祖盤瓠王的妻子三公主的嫁衣,圖案多為鳳凰和牡丹,上衣為古典交叉服式,衣長至膝,袖短窄,領、袷等部位縫“捆只顏”和花邊[4]。母親為女兒梳鳳凰頭。鳳凰頭包括鳳凰髻和鳳冠,將頭發(fā)繞螺旋狀于頭頂盤成“鳳凰髻”,然后帶上由月牙形銀蓋、銀簪、銀片、銀花組成的鳳冠。最后蓋上紅蓋頭,蓋頭的兩側穿著桂圓串,新娘胸前掛著剪刀和圓鏡,這樣新娘就打扮好了。走出閨房的人都要用熱艾草湯,清洗一下,表示去除污濁,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三)哭嫁
畬族有“哭嫁”婚俗,以歌哭唱,哭唱的內(nèi)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等,表達對父母養(yǎng)育的感激之情,同時傾訴女性地位低下的恨嫁之情。新娘有感而發(fā)哭得情深意切,既為娘家討吉利,又使親友贈“紅包”添妝。畬民相信,哭了以后,男女雙方會發(fā)家,哭得越厲害,以后人丁越旺,有添丁旺財之意。
(四)迎親
迎親隊伍在接新娘的路上會遇到新娘的姐妹團設的路障,媒人公就放鞭炮和遞紅包支付買路錢才能通過。當隊伍靠近新娘家門時就放鞭炮,提示女家關門,稱作“關門迎轎”。親家伯需掏出“紅包”,塞進門縫,門才打開。隨后紅轎進門,轎前的燈籠是不許熄滅的,稱作“暖轎子”。娘家人用唱的方式清點禮物,然后給每人做一碗肉絲面。吃完后,脫草鞋洗腳,換上新鞋,稱作“脫鞋禮”[5]。
新娘哭嫁后,跨過火爐,坐進轎子。娘家人抬轎須在廳堂上三進三退,意為告知祖宗孫女要出嫁。新娘在轎內(nèi)不再哭泣禁止回頭看娘家,意為留風水。新郎娶親用鑼鼓、嗩吶向女家催送嫁妝,叫“催妝禮”。嫁妝送到夫家時,要找一位父母健在、兒孫滿堂的“大姐”來“安床”。安床時要邊說吉祥話邊在床上放“斗燈火”,擺茶、酒敬請“床神婆”。新娘出轎前娘家人要先回避,否則會“犯沖”。新郎等到娘家人回避后,踢三下轎門,牽新娘出花轎,準備拜堂。
(五)成婚
花轎進門后,“大姐”給親家伯開轎門紅包,然后探入轎內(nèi)取出桂圓,在轎前踩碎,以破沖喜。再把五谷種子、定身鏡和紅蛋放在茶盤內(nèi)。新郎就可以踢三下轎門接新娘了。為了體現(xiàn)畬族女始祖三公主的尊貴身份,拜堂時只有新郎下跪,新娘不下跪只點頭鞠躬。拜畢,由新郎手持一對龍鳳紅燭引路,新娘隨之進入洞房。畬族的“洞房禮”很特別,由八個未婚男青年組成“子弟班”、“佳期班”去“送落房”即鬧洞房。他們先和新郎唱“送落房”歌。唱畢,新郎與新娘連喝三杯“合酒”。佳期班再唱“祝賀歌”和“鬧房歌”。參加鬧新房的諸親不論輩分,有“三天不論大細”之俗[6]。
婚宴設在傍晚宴請六親九眷和親朋好友。待酒過“三巡”,菜過“二大”,新娘要出房敬甜茶。賓客喝完后,要在茶杯中放紅包回敬新娘,這叫“茶儀”,是與新娘的見面禮。然后進行“嬉新娘”、“嬉大舅”等活動,男青年與新娘對歌,如果對不出來就要受罰。據(jù)村民回憶:以前在婚宴上要跳“四角廳”的舞蹈,這種舞蹈無樂器伴奏,而是以山歌代樂,山歌是歌手即興創(chuàng)作,甚是有趣,但現(xiàn)在幾乎看不見了。新娘入洞房后,不與新郎同房,而要坐守一天一夜,意為百年好合。新郎要在酒宴上通宵達旦陪賓客,表示熱情待客,想要留住賓客。
五、三朝“回門”
在福湖村,成親后的第三天要回新娘家做“頭轉(zhuǎn)客”,即“請回門”,夫妻帶著禮物回娘家,俗稱“女婿擔”。娘家要設宴款待女兒女婿,女方親戚也要輪流請客。在娘家的最后一夜,岳父要請“女婿酒”。在席中,提壺者須請女婿唱令歌和行酒令。酒過三巡,“親家伯”要唱令歌,替女婿說感謝話。然后岳母請女婿吃滿碗飯,俗稱“飯心飯”。碗里放著“飯心包”意為暗里贈“私家”,以示關愛之情。女眷們要唱“飯心歌”,表示嫁女愛婿之意。女婿吃完“飯心飯”后,要將紅包放在碗里,表示感謝岳父母的恩惠。宴后,女婿要發(fā)紅包給女方親屬表示“見面禮”,俗稱“分花包”。
做客結束后,夫妻要在新娘的同胞兄弟或堂兄弟的護送下返回夫家。夫家要辦“回門會”款待新娘的同胞兄弟或堂兄弟,俗稱“請親家舅”。夫家會準備一碗糯米飯,在飯下藏著紅棗或戒指。親家舅要把紅棗或戒指從飯中夾出,期間不能撒飯,否則要罰唱歌或罰酒?;亻T后,夫妻倆和睦相處,開始美好的生活。
六、結語
福湖村的畬族婚禮仍保留著合八字、下定、送日子、做表姐、迎親、娶親、回門等一系列通婚禮儀。但現(xiàn)在,福湖村的年輕畬民進城務工,被現(xiàn)代婚俗同化,已經(jīng)漸漸摒棄傳統(tǒng)婚俗。為了保護這一文化瑰寶,政府把它列入非遺保護名錄,并經(jīng)常舉行畬族民俗文化,普及大眾?;樗孜幕拿褡逍允敲褡逦幕l(fā)展的標志。民族文化認同是民族發(fā)展的根基。我們急需保護正在消失殆盡的民族文化,弘揚民族文化,捍衛(wèi)民族文化的所有權。
參考文獻:
[1]福建省羅源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州市志·羅源縣志[M].福州:方志出版社,1998.
[2]藍天.福鼎畬族婚禮[C].閩臺婚俗——“福建婚俗的調(diào)查和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3]雷彎山.畬族風情[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4]李偉.福建畬族“鳳凰裝”服飾符號的文化語義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0).
[5]福州市文化局.閩都瑰寶福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M].福州:海風出版社,2008.
[6]鐘亮,張登賢.福建的畬民族[J].中外文化交流,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