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斑子
2012 年倫敦奧運會上,南非短跑運動員、有“刀鋒戰(zhàn)士”之稱的奧斯卡·皮斯托瑞斯(Oscar Pistorius)使用碳纖維假肢與正常田徑選手競速,在男子 400 米和4×100 米接力賽中取得了驕人成績(均進入了半決賽)。在這個11 個月大時就截去雙腿的人憑借人造肢體擊敗了大多數(shù)健全的專業(yè)運動員后,輿論界對此的爭議久久不能平息,有人對這種科技造福人類的奇跡喜聞樂見,也有人認為在奧運會這么明目張膽地利用科技“開掛”有違奧運精神,聲稱這樣的勝利不過是科技的勝利,而不是人的勝利……
同年11月,在一場車禍事故中失去了一條腿的男人扎克·沃特(Zac Vawter),使用實驗性的、機動化的假肢在45分鐘內(nèi)爬上了位于芝加哥 103 層的威利斯大廈。與此同時,遠在瑞士聯(lián)邦理工學院蘇黎世分校(愛恩斯坦母校)的生物醫(yī)學工程師羅伯特·里納(Robert Riener)教授看完了相關(guān)的新聞報道后萌發(fā)了舉辦一場讓殘疾人可以大方“開掛”的運動會的念頭。
一開始,為了讓這場賽事更加吸引人,羅伯特·里納想了很多炫酷的項目,比如讓殘疾人穿上仿生學設備登山攀巖,或者干脆和殘奧會對著干,也設置短跑跳遠之類的項目,分分鐘破殘奧會紀錄搞個大新聞。直到一位因癌癥失去手臂并帶上假肢的朋友和他說起自己的一次糟糕經(jīng)歷——當他在買電影票時,用假肢費力地掏出錢包并抽出里面的錢時,他能感覺到排在他身后的人緊緊盯著他,變得很不耐煩……羅伯特·里納改變了想法——與其讓一些殘疾人跑得更快成就另一個“刀鋒戰(zhàn)士”,不如讓殘疾人更好地運用假肢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戰(zhàn)。
經(jīng)歷了四年的籌備,由羅伯特·里納發(fā)起的首屆神經(jīng)機械假肢奧運會(Cybathlon,簡稱“賽奧會”)于10月8日在瑞士拉開了帷幕,來自25個國家的逾80個研究團隊在蘇黎世州克洛滕(Kloten)的瑞士冰球館一決高下。
賽奧會上,參賽者通過機械假肢擰燈泡
和殘奧會一樣,賽奧會的參賽者必須是殘疾人,但他們的正式頭銜是“機師(Pilot)”而不是傳統(tǒng)的“運動員”?!皺C師”們需要借助電子假肢或其他機器人裝置進行比賽,但他們要完成的不是什么上天入地的高難度動作,而是切面包、擰燈泡、夾夾子、上下樓梯、騎自行車等。
“機師”萬斯·伯格朗(Vance Bergeron)曾是一位業(yè)余自行車手,每年騎行 7000 千米——大部分都是在陡峭的阿爾卑斯山上。但在 2013年2月,這位50歲的化學工程師在上班的途中遭遇車禍,醒來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雙腿再也無法移動,而手臂也因重創(chuàng)不再靈活。但畢竟是征服過阿爾卑斯山的男人,伯格朗并沒有放棄尋找讓自己回歸賽車手的方法。他開始學習神經(jīng)科學,他了解到有些假肢通過一種叫做功能性電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Etimulation,F(xiàn)EC)的技術(shù)給萎縮或殘存的肢體傳輸信號,能夠幫助肌肉收縮并修復某些功能。他把自己當成實驗室的小白鼠,與團隊一起研究如何刺激腿部神經(jīng)才能讓腿部肌肉彎曲并踩動自行車?!拔页蔀榱俗约旱难芯繉ο?,一舉兩得?!彼f。
最終他成功了,現(xiàn)在他可以躺在定制的碳纖維三輪自行車上繼續(xù)他熱愛的騎行運動,但距離再次征服阿爾卑斯山還有一段距離,他那受人工刺激的雙腿的功率最多達到 20 瓦特,僅為普通自行車手的150~200瓦特的十分之一。
賽奧會當天,伯格朗帶著他的發(fā)明在瑞士蘇黎世與賽奧會的其他功能性電刺激自行車手一決高下。功能性電刺激自行車賽(FEC Bike Race)中,“機師”的下肢是沒有力量的,完全依靠電刺激肌肉,產(chǎn)生騎車的動作,電流的大小和時序的控制都很重要,最終影響運動員騎車的速度。運動員要在資格賽和決賽中各完成5圈150米的環(huán)形跑道騎車。最后伯格朗及他的團隊只在資格賽中跑完一圈(耗時29秒)便遺憾地退出了比賽,而該項比賽的冠軍被來自美國的馬克·姆罕(Mark Muhn)和他的團隊(以10圈共耗時172秒的成績)收入囊中。
如果你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會味道,那么看完緊張刺激的FES自行車賽后你可以選擇出門右轉(zhuǎn)去游覽蘇黎世的湖光山色了,因為接下來的比賽考驗的全是電子假肢或其他機器裝置能否與殘疾人和諧共處。
比如動力機械手臂比賽(Powered Arm Prosthesis Race),“機師”們都曾因為疾病或者受傷失去了手臂,但現(xiàn)在他們戴上舒適的動力假肢手臂化身“鋼鐵俠”,完成取物、做飯、掛衣服、更換燈泡等動作。在規(guī)定的10分鐘內(nèi),以完成任務的多少和耗時決定最終的勝負。
而技術(shù)含量更高的動力外骨骼比賽(Powered Exoskeleton Race)則讓觀眾們看得目瞪口呆,外骨骼技術(shù)是全球十大黑科技之一,通過穿戴帶動力馬達的裝置,截癱患者可以站起來走路,而且正常人也可以使用(以獲得更多的力量)。這個比賽中,“機師”都是高位截癱患者,他們穿上“鋼鐵衣”,從沙發(fā)上站起來,越過斜坡,上下樓梯。每組4名運動員,根據(jù)完成任務的時間來決定勝負。
最貼近生活的比賽則要數(shù)動力腿障礙賽(Powered Leg Prothesis Race)和動力輪椅賽(Powered Wheelchair Race)。動力腿障礙賽的“機師”是完全沒有腿的截肢患者,穿上最新的動力假肢,完成奔跑、越過障礙等任務。其中有環(huán)節(jié)還需要端著盤子,行走的時候盤子里東西不掉出來。在動力輪椅賽中,運動員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操作輪椅,越過6大生活中的常見障礙,其中上下樓梯、越過陡坡、狹窄地方轉(zhuǎn)彎都頗具挑戰(zhàn)。參賽的“機師”都是脊髓損傷的高位截癱患者,他們通過手柄或者觸摸屏,甚至舌頭來控制輪椅完成挑戰(zhàn)。
人腦-計算機對接賽是現(xiàn)場最具科幻氣息的比賽
最具科幻氣息的比賽則非人腦-計算機對接賽(Brain-Computer Interface Race)莫屬,15 名“機師” 戴著接滿電線的腦電帽筆直地在電腦屏幕前“玩小游戲”,他們只能通過意念控制屏幕中的虛擬物體去完成游戲。腦電帽采集到“機師”的腦電波后,計算機可以分析和識別出他們的意圖,然后控制虛擬物體進行旋轉(zhuǎn)、跳躍、加速等各種動作,最后的成績由完成任務的時間決定。整場比賽看得場館內(nèi)人心澎湃,掌聲不斷,畢竟用意念控制實物這種超高端黑科技眼看就可以實現(xiàn)了,簡直就是懶人福音!
然而,讓人大開眼界并不是賽奧會終極目標,大賽發(fā)起人羅伯特·里納表示,促進殘疾人輔助系統(tǒng)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shù)交流,提高對殘疾人輔助科技公共意識才是賽奧會的內(nèi)涵所在。所以除了比賽外,賽奧會場館內(nèi)還有大量體驗區(qū),來自全世界的科技團隊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讓現(xiàn)場觀眾有機會體驗到半機械人的感受,同時也給那些為資金所困的小團隊提供了獲得資助的好機會。
如果你錯過了這一屆賽奧會也不必感到可惜,因為決定繼續(xù)“蹭熱點”的賽奧會組委會表示下一屆賽奧會將于2020年在東京舉辦,賽程加長至7天,舉辦日期緊挨東京奧運會,還會增加針對視覺障礙人士的新項目,誓要將這些造福人類的黑科技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