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雁賦主題淵源

      2016-11-11 01:33:07趙金平
      關鍵詞:辭賦體悟中華書局

      趙金平

      (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

      論雁賦主題淵源

      趙金平

      (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雁在上古典籍中就被賦予豐富的文化意蘊,人們將雁的特征與習性和世俗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或寓意祥瑞與純貞,或象征禮儀與秩序,或譬喻懿德與壯志,或寄寓感慨,抒發(fā)生命體悟,雁賦主題淵源于此,后世傳承上古典籍中的雁文化,既有因循又有變革。在分析雁賦文本的基礎上,對雁賦主題進行類分,進而對其主題淵源進行分析。雁賦傳承并豐富了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體現(xiàn)。

      雁賦; 主題; 淵源

      0 引 言

      班固《〈兩都賦〉序》曰:“大漢之文章,炳焉與三代同風?!盵1]24兩漢散體大賦成一代文學之代表,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賦體物而瀏亮”[2]2013,漢大賦之體物“品物畢圖”[3]44,然大抵皆羅列名物,圖其概貌,漢賦之詠物小賦雖亦占有一席之地,然單篇賦雁者,今惟存劉向《行過江上弋雁賦》、張衡《鴻賦》,前者只存篇目,后者僅存序文*此賦文原載于《太平御覽》卷九一六,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亦收錄。據(jù)龔克昌考證,此賦文是隋盧思道《孤鴻賦》中的一部分。本文亦從此說。。逮至魏晉南北朝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辭賦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上承兩漢下啟三唐,詠物小賦承襲漢末體物言情賦而興起,體物言志,情物合一,雁賦作為其中一類亦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就其主題而言,大致可分為個人生命體悟和羽儀之美兩類,皆是體物緣情之作,同時,此二主題在后世多有承襲和流變。至唐代,雁賦主題出現(xiàn)了新變,即增加了儒家進德修身和歌詠太平的主題。宋、元、明、清,雁賦主題對前代主題多有因循,但亦有新的變革,即宋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出現(xiàn)了故國之思和家國情懷的主題,雁賦主題經(jīng)歷了從關注自我到關切外部世界的重大轉變。

      1 雁賦主題類分

      漢末魏初,文人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經(jīng)學歷史·經(jīng)學中衰時代》:“經(jīng)學盛于漢;漢亡而經(jīng)學衰?;?、靈之間,黨禍兩見;志士仁人,多填牢戶;文人學士,亦扦文網(wǎng);固已士氣頹喪而儒風寂寥矣?!盵4]95“近者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魏文幕通達,而天下賤守節(jié)。”[5]1317-1318文人從凝固僵化的社會秩序中解放出來,走向個體的自覺。頌揚帝國聲威富強的逞詞大賦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辭賦創(chuàng)作向著抒發(fā)自我情懷的方向發(fā)展,詠物抒情小賦興起,且在魏晉南北朝隋這一時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雁賦創(chuàng)作亦是如此。以曹植《離繳雁賦》、成公綏《鴻雁賦》、羊祜《雁賦》、孫楚《雁賦》、鮑照《野鵝賦》、陳叔寶《夜亭度雁賦》、盧思道《孤鴻賦》等為代表。就其主題而言,可分為兩類:一是抒發(fā)個人生命體悟,以曹植《離繳雁賦》、鮑照《野鵝賦》、陳后主的《夜亭度雁賦》、盧思道《孤鴻賦》等為代表,皆以物(雁)為主體抒情之媒介,以此來抒發(fā)情志。二是詠羽儀之美,如成公綏《鴻雁賦》、羊祜《雁賦》、孫楚《雁賦》等。

      清王芑孫《讀賦卮言》:“詩莫盛于唐,賦亦莫盛于唐。總魏、晉、宋、齊、梁、周、陳、隋八朝之眾軌,啟宋、元、明三代之支流,踵武姬、漢,蔚然翔躍,百體爭開,曷其盈矣?!盵6]311詩盛于唐,在后世已獲得普遍的認同,而賦盛于唐,尚有爭論,但就賦體的發(fā)展而言,“至唐而百變具興,無體不備?!盵6]317唐代承襲了前代的賦體,如騷體賦、逞詞大賦、詠物抒情小賦、俗賦等,同時,又在前代賦體文學發(fā)展的基礎上形成了文賦、律賦,故就賦體的演變而言,唐代是最完備的階段。后世賦體多因循而少變化,大抵都是內容、寫作技巧等方面的變化。唐代雁賦創(chuàng)作與古文運動的興起及科舉試賦等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這也就決定了雁賦的主題向著儒家傳統(tǒng)思想和官方主導思想傾斜,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以儒家君子進德修業(yè)為主題。以陸贄《鴻漸賦》(以“鴻漸路適之”為韻)、崔陟的《鴻賦》和《鴻漸賦》等為代表;二是以歌詠太平為主題。以陸贄的《圣人苑中射落飛雁賦》(以題為韻次用)等為代表;三是以個人生命體悟為主題。如趙勵《秋鴻賦》等,此類雁賦雖因循中古表達生命體悟的主題,但是已無對生命的焦慮感和挫折感。

      宋、金、元時期的辭賦是承繼唐人開拓的新風繼續(xù)發(fā)展的。陳寅恪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盵7]277宋代文化發(fā)達,與統(tǒng)治者的文化政策有莫大的關系。宋初期的辭賦創(chuàng)作承襲唐風發(fā)展,仁宗以后,由于歐陽修等重倡古文運動,賦風轉變。宋代詠物賦的發(fā)展過程亦是如此,就雁賦創(chuàng)作而言,宋初雁賦受唐賦影響頗深,頗重視文采的華美,多駢儷色彩,主題亦以儒家規(guī)范和羽儀之美者較多,以吳淑《雁賦》、文彥博《鴻漸于陸賦》(鴻漸于陸,為世儀表)、《雁字賦》(云凈天遠,騰翥成字),田錫《雁陣賦》(以“葉落南翔,云飛水宿”為韻)等為代表。南宋時期,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反映民族矛盾和鋪寫愛國情懷的作品涌現(xiàn),在雁賦的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了以故國之思和家國情懷為主題的賦作,如李曾伯的《聞雁賦》和王質的《問北雁賦》等,這是雁賦主題出現(xiàn)的新的變革。

      明清辭賦的創(chuàng)作,在體制上已經(jīng)沒有什么新的發(fā)展了,在內容上亦多承襲前代,故馬積高認為“明清兩代是辭賦發(fā)展的停滯和衰落時期?!盵8]140但是明清辭賦創(chuàng)作,亦出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明代與唐、宋、金、元歷朝不同,科舉考試不再試賦,但帝王時有命文臣作賦,翰林館閣也曾試賦,可見自唐、宋以來的試賦制度仍在延續(xù),而明代承襲元代余緒,亦不作律賦,傾向于復古,明代前期賦作多承襲唐代古文家之文風,同時由于受到理學的影響,故文辭質樸,內容嚴正。雁賦創(chuàng)作亦是如此,以皇甫涍《后湖雁賦》(并序)、薛蕙《孤雁賦》(有序)、石珤《感雙雁賦》(有序)等為代表,抒發(fā)了作者個人的生命體悟,源于自我追求與社會現(xiàn)實矛盾后的惆悵失意,此乃明代雁賦創(chuàng)作的一種主題。明代后期,學術思想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陽明心學的興起破壞了程朱理學的統(tǒng)一思想,后又有異端思想的崛起更是沖擊了理學在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另有一些學者推崇和實踐經(jīng)世致用的學風。這些反映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便是明代后期追求抒寫真性情和真感情的文學思潮的興起,其中賦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性的加強,雁賦創(chuàng)作如夏完淳的《夜亭度雁賦》(并序)等,抒發(fā)了家國之思,這是明代雁賦創(chuàng)作的另一個主題。清代辭賦創(chuàng)作的主要傾向是崇雅,內容多雅正,尚含蓄。清代辭賦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清初二三十年間,辭賦作家多是明代遺老,他們的內心隱藏著深沉的憤懣和難以抑制的激情,與后期的雅正之作不同,如王夫之的《孤雁賦》等,寓深切的情感于物,雖是悼亡賦,但亦有家國情懷。從康熙朝至鴉片戰(zhàn)爭前,清代辭賦崇尚雅正,多歌功頌德之作,抑或抒發(fā)傳統(tǒng)的游子思婦等感情,如安芩《燕雁代飛賦》(以“去來有時,南北帶飛”為韻)等。鴉片戰(zhàn)爭以后,龔自珍、章太炎等人的賦作則展示了新的內容和思想。

      綜上,兩漢雁賦只存題目,尚不知其主題。魏晉南北朝隋時期,形成了雁賦的兩大主題,一是抒寫個人生命體悟,二是贊嘆羽儀之美。兩大主題在后世多有承襲,亦稍有變化。至唐代出現(xiàn)了詠儒家君子進德修業(yè)的雁賦,是雁賦主題的一個轉變,同時出現(xiàn)了歌詠太平的雁賦。由宋至清,雁賦主題多因循前代,最大的轉變乃是出現(xiàn)了鋪寫家國情懷、故國之思的現(xiàn)實性極強的賦作。

      2 雁賦主題淵源

      雁在上古典籍中就被賦予豐富的文化意蘊,人們將雁的特征與習性等和世俗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或象征祥瑞,或寓意美好,或比擬高志,抑或譬喻懿德等。人們認為雁是善類,故以此來象征祥瑞、純貞等美好的事物,如《儀禮譯注·士昏禮第二》曰:“昏禮。下達。納采用雁……主人降,授老雁?!薄皰m者出請。賓執(zhí)雁,請問名。”“納吉,用雁,如納采禮……請期,用雁?!盵17]25-29《儀禮譯注·聘禮第八》曰:“賓請有事于大夫。公禮辭讓。大夫奠雁,再拜,上介受?!盵17]236等。又因為雁守時令,隨時令遷徙,如《禮記》《逸周書》等記載,且飛行有行列,《禽經(jīng)》:“舒雁,鳴則前后。張華注云:舒雁,飛成行也。雌前呼,雄后應也?!盵12]11《禽經(jīng)》:“寀寮雍雍,鴻儀鷺序。張華注云:鴻雁,屬大曰鴻,小曰雁,飛有行列也?!盵12]11-12飛行時銜著蘆葦用以自衛(wèi),《淮南鴻烈集解·修務訓》:“夫雁順風,以愛氣力,銜蘆而翔,以備矰弋”。東漢高誘注:“銜蘆,所以令繳不得截其翼也?!盵18]645《尸子》卷下:“雁銜蘆而捍網(wǎng),牛結陳以卻虎?!盵19]167雁在休憩時,有雁警戒,《禽經(jīng)》:“群棲獨警。張華注云:夜棲川澤中,千百為群,有一雁不暝,以警眾也。”[12]11故儒者將屬于善類,且飛行、休憩有序的雁比擬為知禮儀、恪守秩序等,如《禮記正義》:“前有車騎則載飛鴻”。注曰:“鴻,取飛有行列也?!盵16]105《春秋繁露》:“凡執(zhí)贄,天子用畼,公侯用玉,卿用羔,大夫用雁。雁乃有類長者,長者在民上,必施然有先后之隨,必淑然有行列之治,故以為贄?!弊⒁栋谆⑼ā吩唬骸按蠓蛞匝銥橘椪撸∑滹w成行列。大夫職在以奉命之適四方,動作當能自正以事君也。”[20]531-532又因雁高翔,且不遠萬里、不畏艱險隨時令遷徙,故人們用此來比喻高遠的志向,如《尸子》曰:“虎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鵠之榖,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賢者之生亦然。”[19]110《管子》中齊桓公曰:“寡人之有仲父也,猶飛鴻之有羽翼也,若濟大水有舟楫也。”[21]452《史記》陳勝嘆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22]1949等。由于雁本身具有諸多美好的特質,故用雁比喻人的品質和德行,如《周易集解篆疏·下經(jīng)第六·漸》:“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盵23]470《毛詩正義》曰:“鴻雁美宣王也?!盵24]163《藝文類聚·鳥部上·雁》引莊子語“孔子見老子歸,三日不談。謂弟子曰,人如飛鴻者,吾必繒繳而射之,吾今見龍矣”[25]1561等。李時珍對此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概括,在《本草綱目·禽部禽之一·雁》(新校注本)[集解]中曰:“雁有四德:寒則自北而南,止于衡陽,熱則自南而北,歸于雁門,其信也;飛則有序而前鳴后和,其禮也;失偶不再佩,其節(jié)也;夜則群宿而一奴巡警,晝則銜蘆以避繒繳,其智也?!盵13]1698可見人們對于這種棲居野外、隨時令而動、飛翔有序、失偶不再配、警惕性高的候鳥賦予諸多的美好品質即信、禮、節(jié)、智。

      然雁的叫聲哀婉,又會激起人們無限的情緒。如《詩經(jīng)·小雅·鴻雁于飛》:“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盵26]254朱熹《詩集傳》云:“流民以鴻雁哀鳴自比而作此歌也?!盵27]119詩以鴻雁起興,借以自喻,抒發(fā)了流民無處安身的感慨和對徭役繁重的哀怨,哀鴻之鳴,凄厲怨憤,引起了流民的共鳴。

      抒發(fā)個人生命體悟類雁賦,如魏曹植《離繳雁賦》:“尋淑類之殊異兮,秉上天之休祥。含中和之純氣兮,赴四節(jié)而征行?!盵28]1129以鴻雁自比,其源于先秦典籍中以雁為善類,象征祥瑞、純貞之意。接著,抒發(fā)由善美孤雁頹落離群觸發(fā)的自我體悟,而這又源于《詩經(jīng)·小雅·鴻雁于飛》緣物觸情抒發(fā)生命體悟的傳統(tǒng)。詠羽儀之美的雁賦,如晉羊祜《雁賦》:“鳴則相和,行則接武,前不絕貫,后不越序?!盵2]1695贊雁群秩序井然,其源于先秦典籍如《禽經(jīng)》等對雁飛行有行列的描寫。晉成公綏《鴻雁賦》:“晝顧眺以候遠,夜警循而相衛(wèi)”[2]1797,亦源于《禽經(jīng)》等記載雁休憩時,有雁警戒的情形。此類賦表現(xiàn)主題是通過鋪寫雁的形貌、行為等,以此來夸飾自我品質及志向等。此二類雁賦主題在后世多有沿襲,但又因時代文風、個人遭際等眾多因素的影響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

      宋末、明初及明末、清初,出現(xiàn)了以雁來鋪寫家國情懷的賦作。以南宋李曾伯的《聞雁賦》和王質的《問北雁賦》為代表。李曾伯是南宋名臣,長于邊事,有治績。其《聞雁賦》原文題注:“丙戌九年十一日”[31]518,即宋理宗趙昀寶慶二年(1226)秋,賦作于此時。全賦以“聞雁”起筆,因人情而“載想物意”。運用豐富的想象和擬人狀物手法,緣物思人,推人及物,“既感物之可感,又憂人之所憂?!盵31]518雁之鳴與人之思貫通一體,故國之思與孤高情志完美呈現(xiàn)。聞雁哀鳴,“載想物意”[31]518,推想雁在北地之行程及心思,“諒山河之無恙,今風景之不異”[31]518,悲痛國土淪亡。思緒由古及今,由北向南,追憶故國,寄托故國黍黎之悲情,亦表明不為稻梁謀的高遠志向。又推想眾人之思,涵括英雄失志和游子思婦。最后申抒孤高情志?!秵柋毖阗x》以訊問雁的方式來抒發(fā)情志。作者王質是南宋著名的愛國志士,因性格耿介,屢遭打擊,仕途潦倒,試圖用訊問的方式來抒發(fā)心中的憤懣和了解故土百姓的境況,而雁“于是哀鳴咿嚶,若避若趨”[32]135,倏忽飛去。在作者的訊問里寄寓了憂憤之情及家國之思,而雁之反應表明故國家園已今非昔比,令人悲慟。明末清初,夏完淳等的賦作亦是如此,皆是鋪寫家國情懷的雁賦。其源亦出于先秦典籍中對雁的相關記載,雁乃候鳥,南北遷徙,又鳴聲哀婉,會激起人們無限的愁緒和感慨,故賦家以雁來“載想物意”,寓自我激情于物,抒發(fā)家國之思。

      3 結 語

      在上古時期,人們認為雁是善類、俊禽,故寓意祥瑞和純貞;雁高翔蒼穹、遵時令遷徙,故譬喻高志和守信;又飛行有序、休憩巡警,故象征禮儀、秩序和機警;且南北遷徙、不辭辛勞、不畏艱險,故比擬壯志、堅韌等。可知在上古的典籍中,雁就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意蘊。同時,雁鳴聲哀婉,在遷徙途中會離群成為孤雁,或遭受獵人的捕殺等,故人們又寄寓感慨,抒發(fā)生命體悟等。人們將雁的特征與習性等和世俗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賦予其文化內涵,也以鴻雁來寄寓自我的情感。后世雁賦主題淵源于此,或通過鋪寫雁之外貌及特征來詠羽儀之美,或將雁之行為賦予儒家君子的進德修業(yè),或以雁的遭際賦自我人生之不幸或抒發(fā)生命體悟,抑或以雁為媒介抒發(fā)家國情懷、故國之思等。雁賦主題淵源于上古典籍中的雁文化,且在后世一脈相傳,既有因循亦有變革,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同時又豐富了民族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

      [1][南朝梁]蕭統(tǒng).六臣注文選[M].[唐]李善,呂延濟,劉良,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

      [2][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3][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M].王運熙,周鋒,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清]皮錫瑞.經(jīng)學歷史[M].周予同,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5][唐]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王冠輯.賦話廣聚[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7]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北京:三聯(lián)書社,2001.

      [8]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M].北京:中華書局,2001.

      [9][漢]許慎.說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 [漢]揚雄.方言[M].[東晉]郭璞,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11]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2] [春秋]師曠.禽經(jīng)[M]//左氏百川學海:第三十二冊癸集下.武進陶氏據(jù)宋咸本景刊,1927.

      [13]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新校注本[M].劉衡如,劉山永,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14] [晉]郭璞,[宋]邢昺.爾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5] 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6] [漢]鄭玄.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7] 楊天宇.儀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8]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馮逸,喬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19] [戰(zhàn)國]尸佼.尸子譯注[M].李守奎,李軼,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20]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M].凌曙,注.北京:中華書局,1975.

      [21] 黎翔鳳,梁運華.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2]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3] [明]李道平.周易集解篆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4.

      [24] [漢]鄭玄.毛詩正義[M].[唐]孔穎達,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25] [宋]歐陽詢.藝文類聚[M].汪紹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6] 高亨.詩經(jīng)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7] [宋]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8]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9] [宋]李昉,徐鉉,宋白,等.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0] [唐]陸贄.陸贄集[M].王素,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

      [31] [清]陳元龍.歷代賦匯[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32] [宋]王質.雪山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

      (責任編輯王小娟)On the Origination about the Theme of Wild Goose Fu

      ZHAOJinping

      (SchoolofLanguageandLiterature,GuizhouNormal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0,China)

      Wild geese were endowed with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ancient texts.People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s of wild geese to world things,presenting auspicious sign and pure state,or symbolizing etiquette and order,or analogizing with virtue and ambition,or reflecting their feelings and expressing the awareness of life,and so on.The theme of the wild goose originated from these good things,not only inherited the culture of wild goose in ancient classics,but also changed and reform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wild goose culture,the paper classifies the themes of wild goose Fu and then discusses the origination about themes of wild goose Fu.Wild goose Fu inherited and enriched our ethnic culture,and presented the wisdoms and feelings of Chinese nationality.

      wild goose Fu;theme;origination

      2016-05-10

      趙金平,男,甘肅平?jīng)鋈?,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兩漢魏晉南北朝賦學。

      I207.224

      A

      1008-5645(2016)05-0086-05

      猜你喜歡
      辭賦體悟中華書局
      辭賦神鷹銀鎧圖序
      時代報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郎世寧的心聲與體悟
      藝術品鑒(2020年4期)2020-07-24 08:17:32
      體悟偉大夢想 汲取創(chuàng)新力量
      當代陜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04
      《中國辭賦理論通史》
      神仙觀念在漢代辭賦家書寫中的價值體現(xiàn)
      建筑史話
      體悟書法
      不一樣的體悟 2014 RFC國際雨林賽后記
      越玩越野(2015年2期)2015-08-29 01:05:14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學術界(2015年6期)2015-02-25 10:41:10
      阳东县| 江永县| 赤峰市| 新和县| 镇赉县| 辉南县| 龙口市| 乌拉特中旗| 玉山县| 浏阳市| 高邮市| 四会市| 偃师市| 教育| 金秀| 永顺县| 齐齐哈尔市| 双牌县| 宣恩县| 车险| 兴业县| 涟水县| 孟津县| 定结县| 社旗县| 什邡市| 浙江省| 讷河市| 平安县| 克什克腾旗| 兴化市| 湖北省| 观塘区| 汾西县| 陆河县| 西林县| 彭州市| 临潭县| 珲春市| 灯塔市|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