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正和
前幾天,正當我在車站等人之際,忽聞得旁邊一家飲食店中,傳來幾絲若隱若現(xiàn)的辣醬油味。剎那間,恍如時空交錯,各種陳年往事,紛紛涌上心來。
記得我小時候,每逢小黃魚上市,外婆便會將新鮮的小黃魚裹上薄薄一層面漿,而后下清油鍋中炸得外焦里嫩,吃時蘸以辣醬油,那個滋味,簡直就是當年的肯德基。
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都把辣醬油與醬油、醋歸為一類,以為是一種本土調料,本土到在買糧、買肉都需票的年代也能吃上。成年后方知,辣醬油不過是滬上的稱呼,英國黑醋或伍斯特郡沙司才是其正式的英文名稱。只不過當它在19世紀傳至國內時,因長相酷似醬油,上海人才給它起了“辣醬油”這個非常本土化的名字。在香港,它還有個頗為文藝的別名:喼汁。
而提及辣醬油的制作工藝,更是與大豆釀成的醬油八桿子打不著關系。嚴格來說,它是配制成的,至于具體配料,就像可口可樂一樣,秘方恕不公開。與香港的喼汁都是正宗的伍斯特郡沙司不同,上海的辣醬油全在本土生產,但學得甚有水準,口味幾無二致,不是一生與之打交道的專家,絕難分辨。
說起辣醬油的味道,那真是相當?shù)貜碗s。說它辣,只不過稍帶一些胡椒粉似的若有若無的辣;說它是醬油,兩者的共通之處僅僅都是略帶咸味的棕色液體;除了咸、辣之外,辣醬油還有些酸味,當然不是老陳醋那種純粹的酸,而更類似于蘋果的甜酸;細細嘗來,還隱約摻雜了西餐調料中特有的蒜味和香草味??傊?,辣醬油就是這么一種雜七雜八,什么味道都帶點的“怪咖調料”。
作為一款佐餐神器,辣醬油在申城的地位,基本等同于歐美的番茄沙司。不管是在職工食堂,還是餐廳、飯館,甚至是老派西菜社,辣醬油配炸豬排,是許多“老上海”的腦海里自小就形成的“標配”。一塊炸豬排配上一碟辣醬油,豬排酥脆金黃,一咬便有盈盈肉汁,蘸以鮮中帶辣的辣醬油,那是兒時回憶中最刺激的味覺,也是多少年來未曾變過的老味道。
只是上海人用起辣醬油,并非如西式菜譜中使用辣醬油時常用的“a dash of”這樣的量詞,幾乎都是清一色地傾瓶而瀉,再猛然收口。即便不能用“洶涌”“澎湃”之類的詞來形容,也是殊為豪情奔放的。因此,在滬上的老派西菜社中,過去都是整瓶辣醬油放在桌上,任君自取。如今可能嫌之不雅,才改用碟子盛裝。而每當上海人評價某店的豬排不錯時,往往并非那家豬排炸得特別好,很可能是店家給足了辣醬油的緣故。
當然,辣醬油的用途絕不僅限于搭配炸豬排,煎魚、煎餛飩、炸臭豆腐、春卷、生煎、排骨年糕……但凡煎炸類食物,廚子水準再次,只要有了解膩、增香的辣醬油,即刻就能起死回生,變成人見人愛的“小清新”。辣醬油似乎就是為那些香噴噴、油膩膩的東西而生的。
辣醬油從西菜社走向民間,在上海灘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當年的舶來品,如今已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之物。就如同那不中不洋,怪招常出的海派西餐一樣,辣醬油以其百搭卻又自成一體的風格,是不少“老上海”心目中的某種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