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嘉豐
三年前,我大學畢業(yè),走上了工作崗位。經(jīng)常聽人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作為職場新人,我還是明白理財?shù)闹匾缘摹?/p>
生活中我是一個“懶人”,做什么事都不想太費心思。對于理財,我這個缺乏相應知識和經(jīng)驗的“菜鳥”,就希望能簡單些,不要太復雜。
有人說,不會理財,不是因為你懶,而是因為沒有人告訴你簡單的方法。下面這些既省心又簡單的理財招數(shù),經(jīng)過這幾年的實踐證明,至少對我來說還是挺管用的,也希望能給剛開始學習理財?shù)穆殘鲂氯藗円恍┙梃b。
堅持記賬是理財?shù)牡谝徊?/p>
對于很多職場新人來說,有了工作,也意味著有了獨立的收入和自由支配資金的權(quán)利。于是,隔三差五搞聚會,下館子進歌廳,“買買買,根本停不下來”。然而,花錢易,掙錢難,不算高的收入和沒節(jié)制的消費,很容易讓年輕人變成“月光族”。
我覺得應該量入為出,合理消費,所以開始記帳。如今記賬很方便,不用紙和筆,在手機上下載一個記賬APP,就可隨時隨地輕松記錄每天的開支。
記賬后的前幾個月,每到月底看著自己的消費帳目和收支結(jié)余,會有一種大吃一驚的感覺。這個時候才清清楚楚地知道,原來平時自己花錢很隨意,有太多不必要的支出。有道是“小處不省錢袋空”“精打細算有吃有穿”,后來我就逐步算計著花錢,哪些該花哪些不該花,做到心中有數(shù),爭取能“把錢花在刀刃上”。
就像寫日記一樣,記賬這個習慣我一直保持著。在我看來,記賬有三大好處:一是明白自己的錢去哪兒了,因為有賬可查呀。對收支有了直觀地認識后,可以減少沖動消費,達到省錢目的。二是增強了理財意識和能力。時常體驗到積蓄增多的成就感,或者感受到無錢可用的風險,就會使人逐步學會合理分配收支,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念。三是培養(yǎng)了良好的習慣。這既是理財?shù)暮昧晳T,也是堅持不懈的好習慣。
強制儲蓄是理財?shù)牡诙?/p>
記帳并不能完全保證自己就能合理消費,年輕人有時難免沖動,剛?cè)肷鐣T惑也很多,那怎樣才能讓自己的錢包越來越充實呢?
我自認不是一個自制力很強的人,所以采用的做法是,根據(jù)前三個月的記賬數(shù)據(jù),首先計算出平均月結(jié)余,也就是收入減去支出。支出包括兩部分,一是必須開銷,比如房租水電費、交通費、通訊費、餐費這些;二是必要開銷,比如添置衣物、購買用品等,這部分消費不是每月都有,所以綜合前幾個月數(shù)據(jù)取平均值。經(jīng)過核算,每月結(jié)余約1200元,因此在每月發(fā)放工資時,我將這1200元按照4:6的比例,40%的資金作為備用金,60%的資金強制儲蓄。第一年我是每月定存700元。這個有一點要切記:一定要讓銀行自動扣款(各家銀行都有自動轉(zhuǎn)存服務(wù)),絕對不要相信“自覺”,別給自己留下“下月再補”之類的借口。
強制儲蓄是理財起步時最好的方法,別小看了這點微不足道的錢,雖然第一年攢下來才8400元,如果第二年每月增加300存1000元呢?一年下來就是12000元;隨著薪酬提高,第三年每月再增加500存1500元,一年就是18000元。這樣堅持幾年,在三四線城市就夠一套房的首付了。
有兩點要說明一下,一是銀行定存其實也是很有學問的,比如有連月存儲法(又稱為“12張存單法”)、階梯存儲法、組合存儲法等等。二是基金定投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類似于銀行的零存整取,即在每月的固定的時間以固定的金額投資到指定的開放式基金中。這種方式起點低、操作簡單,被稱為“懶人理財”,能積少成多,平攤成本,降低風險;尤其適合在將來某一時間節(jié)點上用來支付大額資金,比如購房首期款、子女教育金等,所以對于初入理財門檻的職場新人來說,是很適合的。
不管是銀行定投還是基金定投,都可以達到積蓄的目的,并且還能為將來必要的項目支出,提前以定期定額小額投資方式來規(guī)劃,不但不會造成經(jīng)濟上的負擔,更能讓每月的小錢在未來變成大錢。當然,這些理財知識,我也是后來才了解到的。
不儲蓄,沒積累!職場新人要明白這一點。
備用金用來干什么?
再來說說用來日常支出的那筆錢(也就是生活費),以及月結(jié)余40%的備用金。我當年是把這些“閑錢”大膽地存入了剛剛面世的余額寶,確實比放在銀行活期賬戶的收益要多不少,而且可直接用于購物、轉(zhuǎn)賬、繳費等消費支付,方便快捷?,F(xiàn)在余額寶等“寶寶”類理財產(chǎn)品好像不怎么行了,收益跌破了3%。但市場上理財產(chǎn)品有很多,比如貨幣基金也是不錯選擇,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動性、穩(wěn)定收益性,有“準儲蓄”的特征。
生活費無需細說,因為是每月硬性支出。備用金,我是用來干什么呢?一方面是應對小的突發(fā)狀況,如朋友聚會、送人情、人脈積累花費等。二是對自己進行“投資”,比如參加職業(yè)培訓,繼續(xù)學習“充電”,這對職場新人的職業(yè)發(fā)展及競爭力提升會大有裨益。三是購買了意外險和定期壽險,保費很低但保障高。
對于購買保險這個事,我要著重說明一下。對于職場新人來說,大家會覺得自己年輕,身體健康,沒必要“花冤枉錢”,而且本來掙錢就不多,再花一份錢買保險增添了負擔。其實,這是認識誤區(qū)哦,一方面,保險是應對不確定風險的有效措施,這一點是任何理財產(chǎn)品無法替代的。年輕人喜歡戶外活動,旅游探險這些,也愛好運動,購買意外險很有必要。一般意外險保費低保額高,一份綜合意外的卡單就可以包含意外和意外醫(yī)療。另一方面,保險是買得越早越好。年輕時買保險,選擇范圍廣,保費低,受益時間也長。職場新人收入不太高,就可購買定期壽險。
理財先以體驗學習為主
經(jīng)過兩年多強制儲蓄,我有了一些積蓄,加上自己平時也學習了一些投資理財知識,所以開始嘗試購買理財產(chǎn)品。
投身理財市場,首先是判斷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我是穩(wěn)健型投資者,也就是說,承受風險能力有限,希望在保證本金安全基礎(chǔ)上,投資能帶來增值收入,獲取一定收益;適合購買國債、貨幣型或債券型基金、分紅保險、固定收益類理財產(chǎn)品等。
但我是個“懶人”,覺得采用復雜的組合投資法太麻煩,一是資金也不多,二是知識和技巧都還欠缺。所以我將80%的資金用來購買基金,按照4:5:1的比例配置貨幣型、偏債型、偏股型這三類基金。其余20%的資金,我投資在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產(chǎn)品和股市上,通過小額的投資,積累理財經(jīng)驗,這對年輕人大有好處,因為只有親身體驗了才會懂得“其中三味”。
我的理財心得
通過這三年的理財經(jīng)歷,我覺得,首先是要去理財。不要以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咱一職場新人,沒什么錢,無財可理。其實錢少更需要理財,這樣才能達到合理消費、增加積蓄的目的,養(yǎng)成好的消費習慣與理財習慣。
其次,要學習理財。沒有人天生就會理財,在平常生活中多學習一些投資理財知識,不斷積累經(jīng)驗,讓自己從理財“菜鳥”變成“達人”。
第三,要理性理財。對于參加工作兩三年的上班族而言,投資理財最重要的是安全穩(wěn)妥,在確保本金無損的情況下還有固定收益,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急功近利、盲目跟風都是理財大忌,尤其要警惕那些離譜的高收益陷阱,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
現(xiàn)在市場上的理財產(chǎn)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復雜,在選擇理財產(chǎn)品的時候要根據(jù)自身情況,了解產(chǎn)品的特點,謹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