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仕鋼,金岳龍,王 俊,金齊武,郝 蕊,張 銳,陳 雷
(1.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系,安徽淮南232001; 2.皖南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安徽蕪湖241002)
高校大學生自傷行為現(xiàn)狀探究——以皖北地區(qū)某高校為例
倪仕鋼1,金岳龍2,王 俊2,金齊武1,郝 蕊1,張 銳1,陳 雷1
(1.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系,安徽淮南232001; 2.皖南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安徽蕪湖241002)
為了解大學生自傷行為現(xiàn)狀,為大學生自傷行為影響因素的探討提供指導,選取皖北某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自填式調查問卷方式進行調查,針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指出大學相關部門應該進一步關注大學生睡眠狀況,同時需要進一步分析大學生自卑的原因,采取相關對策,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大學生; 自傷; 現(xiàn)況調查
自傷行為(self-harm)作為一種緩解壓力和不良情緒的不良行為模式廣泛存在于青少年中[1]。廣義自傷行為指所有自我實施的、造成軀體實在或潛在損傷的行為,通常不考慮行為的目的、企圖或對機體造成損傷的程度,只關注行為本身是否對機體造成一定的傷害[2]。廣義的自傷行為包含自殺、自殘、一般自傷行為和具有潛在危害的自傷行為等;狹義自傷行為指常見、造成組織明顯損傷、不是以結束生命為目的的自傷行為。
大學生正處于個體生理、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以個體日益增長的自治和成熟為標志,逐漸開始擴展自己的人際關系。但由于社會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的不足,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常常表現(xiàn)出一定的矛盾性。同時,愈加劇烈的競爭壓力和反對傳統(tǒng)和主流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使得他們更容易卷入各種危險行為當中。目前在青少年中自傷和自殺已成為主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在全球青少年人群中自傷發(fā)生率最高,自殺是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個主要原因[3]。在國內的大學生自傷行為的流行病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我國大學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發(fā)生率高[4]。
本文采取方便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皖北某大學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在所選取院校中按照分層抽樣的方法(不同專業(yè)、年級和性別等),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 332人,回收有效問卷1 319份。旨在通過對皖北地區(qū)某大學大學生自傷行為現(xiàn)狀進行調查,了解大學生自傷行為現(xiàn)況,為進一步影響因素探索提供參考,為有效地干預青少年自傷行為提供依據(jù),有的放矢地開展相應援助、支持和教育工作。
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對文獻整理和歸納,進行理論研究和思考,在借鑒國內外研究者已開展的調查表和研究的基礎上,編制“大學生自傷行為量表問卷”。具體包括基本人口學特征(姓名、性別、年齡、居住地、是否獨生子女)和自傷行為類型。自傷行為類型包括高致命性自傷行為、造成組織損傷的自傷行為、無肉眼可見損傷的自傷行為、具有潛在危害的自傷行為和造成心理傷害的自傷行為。高致命性自傷行為(傳統(tǒng)自殺行為方式的自傷行為):主要指傳統(tǒng)自殺行為方式的自傷行為,具有高致命性,共7項,包括上吊(自縊)、故意從高處(如高樓等)跳下、故意服毒(如除草劑等)、故意割破自己的血管(如腕部、頸部等部位血管)、故意用電擊傷自己、故意投河、故意過量服藥。造成組織損傷的自傷行為(自殘行為方式的自傷行為):指造成機體組織肉眼町見損傷的自傷行為,共7項,包括故意割傷自己(非血管)、故意燒傷或燙傷自己、故意咬傷自己、故意抓傷自己、故意割傷或劃傷自己、故意用針或尖物刺扎自己、故意阻礙自己傷口愈合。無肉眼可見損傷的自傷行為(狹義自傷行為):指造成機體組織實質性的損傷,但損傷不易被肉眼發(fā)覺的自傷行為,共6項,包括故意打自己、故意用頭或拳頭撞擊墻或硬物、故意掐自己、故意用力挫揉自己、故意拽自己頭發(fā)、故意屏氣或用物體堵住自己呼吸道使自己窒息。具有潛在危害的自傷行為:指對機體組織或生命具有潛在危害的自傷行為,共8項,包括故意進行強烈運動(非體育課或體育比賽)、故意拒絕生活必需品、故意拒絕治療或拒食、故意魯莽行為(如故意撞車等)、故意過量酗酒(非他人勸酒)、故意過量吸煙(吸煙量明顯多于平常)、故意過量暴食(非饑餓)、故意過分熬夜(非學習、戀愛、娛樂等目的)。造成心理傷害的自傷行為:指對機體組織無損傷,但對自我心理產(chǎn)生傷害的自傷行為,共3項,包括故意封閉自己(迫使自己減少或不與外界接觸)、自己挖苦或辱罵/侮辱自己、自己貶低或鄙視自己。
(一)一般人口學特征
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 319份,其中男性106例,女性1 213例,年齡構成中20歲比重最大,非獨生子女為1 035(78.5%),63.2%的大學生來自農村地區(qū),年級分布以大一和大二為主,分別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54.1%和45.9%。見表1。
表1 一般人口學特征
(二)自傷行為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過去半年內自傷行為(≥3次)頻數(shù)最高為:過分熬夜、故意貶低或鄙視自己。過去半年內自傷行為(1-2次)頻數(shù)最高前四種行為為:故意貶低或鄙視自己、故意封閉自己、故意掐自己、過分熬夜。見表2。
表2 自傷行為情況調查結果頻數(shù)分布n(%)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傷行為發(fā)生較高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為貶低自己,調查結果顯示,過去半年內自傷行為(≥3次)頻數(shù)最高為:過分熬夜、故意貶低或鄙視自己。過去半年內自傷行為(1-2次)頻數(shù)最高前四種行為為:故意貶低或鄙視自己、故意封閉自己、故意掐自己、過分熬夜。
自傷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自傷方式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嚴重程度不同,一般分為輕微傷和嚴重傷,例如掐自己、抓頭發(fā)、拒絕吃東西、用冷水淋浴屬輕微傷;而采用切割傷、服過量藥物、用刀劃傷身體等方式屬嚴重傷。以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自傷行為發(fā)生率比女性高[5]。家人和朋友中有自傷行為者、父母不和及藥物濫用等是男生自傷的主要原因,而女生自傷的原因與焦慮、抑郁、酒精濫用、父母離異和性虐待有關[6]。
對自身形體持消極態(tài)度不僅會影響個體是否實施自傷行為,而且可能還會增加自傷行為的頻率和傷害程度。尤其是在共病進食障礙患者中,這種影響更加明顯。Ross等[7]調查顯示有自傷行為的青少年對自己身體的滿意度更低,且男女在此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尚未研究自傷行為與體形的關系。從研究結果來看,過分熬夜發(fā)生率較高。有必要進一步探討睡眠質量與自傷行為的關系。
總之,自傷行為不僅對自傷者造成身體傷害,還會影響情緒功能、人際關系及工作和學業(yè)表現(xiàn)。在西方國家,自傷行為已經(jīng)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8],而我國對自傷行為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學生是自我傷害的高危人群,他們常常采取切割、燒傷和抓傷但沒有意圖結束生命的行為來減輕痛苦、逃避現(xiàn)實和展示他們的痛苦。自傷行為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嚴重威脅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并可能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許多不可預測的問題。本研究對大學生的自傷行為進行了描述,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參考,在以后的研究中將進一步探討影響大學生自傷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
[1] Osuch EA,Noll JG,Putnam FW.The motivations for self-injury in psychiatric inpatients[J].Psychiatry,1999,62(4):334-46.
[2] Russell JE,Gedye A.Self-injury,regurgitation,and antiemetics[J].Lancet,1989,1(8631):225-226.
[3] Hawton K,Zahl D,Weatherall R.Suicide following deliberate self-harm: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who presented to a general hospital[J].Br J Psychiatry,2003(182):537-542.
[4] 陳瑜,李箕君.1035名大學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及相關心理特征分析[J].神經(jīng)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12,12(5):471-475.
[5] 攸佳寧,鐘杰,梁耀堅.北京市高校大學生自傷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3,34(5):559-561,564
[6] De Leo D,Heller TS.Who are the kids who self-harm?An Australian self-report school survey[J].Med J Aust,2004,181(3):140-144.
[7] Ross S,Heath NL,Toste JR.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eating pathology in high school students[J].Am J Orthopsychiatry,2009,79(1):83-92.
[8] Turner BJ,Dixon-Gordon KL,Austin SB,et al.Non-suicidal self-injury with and without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differences in self-injury and diagnostic comorbidity[J].Psychiatry Res,2015,230(1):28-35.
B842.2;G645
A
1671-4733(2016)03-0087-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6.03.024
2016-05-03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K2015 A122)
倪仕鋼(1978-),男,安徽淮南人,講師,研究方向為基礎醫(yī)學,電話:0554-666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