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曉韜學(xué)校:長沙市長郡中學(xué)
?
我淡然故我在
作者:周曉韜
學(xué)校:長沙市長郡中學(xué)
不璣于心,不固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題記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朱明盛長,敷與萬物。一葉知秋。風(fēng)高月白,孟冬寒至,雪花如席,四季的變化自有其規(guī)律。
正如詩人雪萊在《愛的哲學(xué)》中所寫:“萬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匯于一”。世間萬物如此,人生亦如是。生命的萌發(fā)有時,盛放有時,枯敗有時,凋零有時,人生于其間更有富貴功名得失寵辱成敗加身,乃舉世而非而勸,也都各得其所,各循其是。
既然如此,生于世間,應(yīng)有寵辱不驚之心,慣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閑待秋去春來,草枯又青。
楊絳先生曾說:“我什么都不和別人爭,因為我
什么都不屑爭?!毕壬@話中表現(xiàn)的一份淡然,一念豁達(dá),可謂寵辱不驚,因其無爭。這豈是常人所能達(dá)到的境界?這天地固無情,然四季仍反復(fù),這世事無常,但只要保持一份淡然,便不會失了那信念,失了那人生的本真。
回望先哲們,他們之所以超越了時代,正是因為他們堅守著這份信念:“我淡然故我在”。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潛在看穿了官場的腐朽與黑暗而隱居田園的寫照,能夠舍棄官場帶來的榮華富貴與實現(xiàn)政治抱負(fù)的機遇而選擇歸隱田園,這一份淡然便已是太多人追趕不上的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達(dá)到的似乎又是另一層境界,雖已看透人生的功利沉浮,但卻不以之為懼,反而將自己置身其中,任憑功名拉扯,權(quán)益吹拂,始終抱守一顆淡然之心,笑看這人生潮起潮落;而老子所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以無憂?!彼憩F(xiàn)的不僅僅是一份淡然,更是洞悉萬物之后的一份明達(dá)從容?!疤斓夭蝗室匀f物為芻狗”,宇宙無情,萬物自有其運轉(zhuǎn)規(guī)律,上天有好生之德,不過是不切實際的自我安慰,人定勝天,不過是不著邊際的一紙空文,有這般冷靜的觀照,已是超脫于世俗,到了另一層境界了。
先哲們所擁有的一份淡然,正是他們超脫于時代的原因,縱使秋風(fēng)蕭瑟,寒風(fēng)刺骨,我們始終要堅持這份信念,我淡然故我在。
然視之今日,形形色色的人們臉上千篇一律地寫著那份利欲與戾氣。暴露了心中太多放不下的執(zhí)念,在當(dāng)今的社會,人們成敗利害感太強,大而化之,即“富貴”二字作祟。一為利,二為名,得不到便捶胸頓足,得到了便喜形于色,不可一世,內(nèi)心的浮躁便是由外物的誘惑與心境的變化而至。
但是,追逐名利,真的如此重要嗎?實則不然。人之“身”乃生理層次,人之“心”乃心理層次,追逐名利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身”,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心”,但需知身心之上仍有一“靈”的層次,即精神層次。私以為此處之“靈”在于不計成本利弊,在于摒除個人榮辱得失,而忽視外物與他人看法,保持一份淡然。
普希金曾說:“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會消逝。”既然如此,何不放下那功名,放下那包袱,持著一份淡然,自在地存于世間呢?
朱赫老師點評:由四季的變化,引身到生命的萌發(fā)、盛放與枯敗、凋零,引用先哲們對人生各自的詮釋,逐層深入到“身心之上仍有一‘靈’的層次”,說理嚴(yán)謹(jǐn)、充分,加強了文章的思辨力。顯然作者的閱讀面很廣,且思想深邃,對于一個中學(xué)生來說,這很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