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恒
踏著鋪滿青石的小道,轉(zhuǎn)過充滿古韻的街市,草木漸盛中,隱約有水聲浩蕩,只覺空氣更加清朗,水汽更加濕潤。天地間忽然有些異樣。驚異間,眼前豁然開朗,江流湍轉(zhuǎn),大地震顫,大水從“寶瓶口”奔涌而出,氣勢奪人心魄,整個“分水魚嘴”映入眼簾,水被一分為二,分別流入內(nèi)外江,整個都江堰巍然屹立,沉著莊嚴。
都江堰很小,同輩之中,它遠不及萬里長城那樣聲名顯赫。世人皆知萬里長城,驚嘆于它的宏偉神奇、歷史悠久,一句“不到長城非好漢”不知讓多少中外游客慕名而來;而同為承載中華千年文化的載體,鮮有人對都江堰獨垂青眼。同類之中,它遠不比三峽大壩那樣雄偉壯觀。滾滾長江,勢無可擋,三峽大壩一攬而盡,“江中豪杰”被大壩收拾得服服帖帖,三峽大壩這位后輩,著實生動地演繹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哲理。如果將都江堰與那些世界奇觀相比,都江堰更無法望其項背,信手拈來幾個例子吧,人類神跡——埃及金字塔頂?shù)淖屏胰展?,越發(fā)顯出都江堰的幽冷;法國埃菲爾鐵塔四周的霓虹,越發(fā)襯得都江堰的孤寂……都江堰實在太小了,縱觀古今天地,建筑工程的瑰寶宛如夜空明星,浩瀚星河中,人們甚至連它在哪個方位也弄不太清楚。
都江堰很大,有了它,旱澇無常的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國,蜀川百姓得以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每當中華民族出現(xiàn)重大災(zāi)難之時,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為中華大地提供庇護和濡養(yǎng),有了都江堰,才有了歷代良將賢臣的安頓和向往;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出川入蜀的千古華章;有了都江堰,抗戰(zhàn)中的中國才有了一個穩(wěn)定的后方……都江堰真的很大,大到讓人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當然,都江堰也很長,它所延伸的距離甚至不比萬里長城短,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在蜀川為中華兒女筑就了另一座萬里長城——“天下糧倉”。
然而,都江堰向來不理會這些大小之爭的喧鬧叫囂。它唯一的言語,便是這千百年來與大自然的無聲交流,無論多么湍急的水流,好像都接受了它的號令一般,將最強悍的生命付之于規(guī)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眾目睽睽。
它默默無聞,不追求“大”的浮華,亦不困于“小”的自輕,似乎正與古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胸襟不謀而和?;蛘哒f,古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心懷,正是受啟于都江堰呢?
居其位,任其職。進,敢為天下先;退,亦默默庇佑一方厚土。世事易遷,惟時光永恒刻下它屹立的身軀。小,不過水壩一座;大,自有江流不盡。
點評:本文通過都江堰與古今中外的建筑工程相對比,反襯出都江堰的質(zhì)樸、奉獻和寬大胸襟。并由此而引申出對人生進退的思考,很好地體現(xiàn)了借物抒懷的散文筆法。
(杜春香老師薦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