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少飛
【摘要】目的 探討亞低溫治療對急性重癥腦血管病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癥腦血管病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平均的原則,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式治療,實驗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予以亞低溫治療。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分析記錄。結果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顱內壓低于對照組,腦灌注壓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恢復良好率為21.05%,顯著低于實驗組的52.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重癥腦血管病患者采用亞低溫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的顱內壓,并提高患者的腦灌注壓,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療效良好。
【關鍵詞】亞低溫治療;急性重癥腦血管??;預后
【中圖分類號】R651.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5..02
急性腦血管疾病又被稱為腦血管意外。這種疾病具有起病較急、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對于患者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并且,由于該種疾病的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因此,治療有一定的難度[1]。亞低溫主要是指將體溫控制在正常體溫下,從而進行的治療手段。有研究顯示,這種治療方式,對于腦損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2]。為此,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癥腦血管病患者76例,給予亞低溫治療,療效顯著?,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癥腦血管病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平均的原則,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61.2±1.6)歲。實驗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47~74歲,平均年齡(60.3±2.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治療,如給予降顱壓以及神經營養(yǎng)治療。并對患者的水電解質紊亂進行糾正。給予患者溶栓、抗凝、止血藥、血管擴張劑等治療。若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則對患者予以手術治療[3]。
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予以亞低溫治療。在亞低溫治療儀中加入95%乙醇500 mL,并將冰帽接口接好,戴在患者的頭部。在其中安置溫度傳感器,將溫度控制32℃~35℃之間。當患者的顱內壓恢復正常后,再對其繼續(xù)治療24 h。復溫時,每隔5 h上升1℃,直至患者恢復只正常腦溫[4]。治療過程中,還需要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格監(jiān)測,并注意觀察水溫、體溫的設置都是否正常,溫度傳感器有沒有發(fā)生脫落等情況[5]。
1.3 觀察指標
于治療開始后3天,對患者的顱內壓以及腦灌注壓變化進行觀察。并于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進行隨訪3個月,從而使得患者的預后被有效觀察。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的預后情況進行評價。1分:死亡;2分:植物生存狀態(tài);3分:重度殘疾;4分:中度殘疾;5分:輕度殘疾或痊愈?;颊呷舻梅譃?分,即為恢復良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顱內壓、腦灌注壓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3天后,對照組患者顱內壓為(1.21±0.13)kPa,腦灌注壓為(6.63±1.11)kPa;實驗組顱內壓為(1.01±0.07)kPa,腦灌注壓為(10.03±1.06)kPa。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顱內壓要低于對照組,腦灌注壓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患者的預后情況比較
治療后對患者隨訪三個月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中,評分為5分8例(21.05%),4分7例(18.42%),3分9例(23.68%),2分9例(23.68%),1分5例(13.16%),恢復良好率為21.05%;實驗組患者中,評分為5分20例(52.63%),4分3例(7.89%),3分5例(13.16%),2分7例(18.42%),1分3例(7.89%),恢復良好率為52.63%。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恢復良好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性重癥腦血管疾病的起病較急,病死率較高。即使患者得到及時的搶救,也很容易發(fā)生致殘的后果。并且由于急性重癥腦血管疾病發(fā)病后,常出現(xiàn)顱內壓增高、腦水腫等并發(fā)癥,導致患者的腦組織出現(xiàn)缺氧缺血的癥狀,造成患者的腦組織進一步損傷,產生預后不良的情況。因此,在對患者治療過后,還需要對其進行積極的降顱壓措施,改善腦組織出現(xiàn)的繼發(fā)性損傷,從而提高預后效果。有研究表明,亞低溫對于防治腦損傷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在低溫的狀態(tài)下,使得患者的腦組織鈣濃度得以穩(wěn)定。并對白三烯及氧自由基進行降低,從而使得患者的顱內壓得到有效降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顱內壓低于對照組,腦灌注壓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恢復良好率為21.05%,顯著低于實驗組的52.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使用亞低溫治療急性重癥腦血管疾病的療效顯著,且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華偉.不同飲食營養(yǎng)方式對急性重癥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短期預后的影響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26:96-99.
[2] 吳孟章,歐陽蕩玉.腦局部亞低溫治療對重癥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及意義[J].臨床薈萃,2012,01:63-64.
[3] 郭曉燕,李愛瓊,詹 冀,周 捷,梅元武.局部亞低溫對重癥腦梗死患者血清NSE的影響[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2,04:214-216.
[4] 孫 剛.急性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應用亞低溫治療的臨床分析[J].四川醫(yī)學,2012,07:1219-1221.
[5] 王 凱,肖玉強,付立旗,王曉民,王玉春.亞低溫治療急性重型顱腦損傷的療效及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09:15-16.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