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義 孫 卓(.空軍航空大學飛行基礎訓練基地航空體育系專項體能教研室吉林長春300;.長春汽車工業(yè)高等??茖W校公共教學部吉林長春3003)
不同訓練方式對網(wǎng)球運動員耐力的影響研究
□韓義1孫 卓2(1.空軍航空大學飛行基礎訓練基地航空體育系專項體能教研室吉林長春130021;2.長春汽車工業(yè)高等??茖W校公共教學部吉林長春130013)
(1)目的:探討HIIT與RST兩種訓練方式對運動員耐力的影響;(2)方法:16名男性網(wǎng)球運動員隨機分為3組,即高強度間歇訓練組,反復沖刺訓練組及控制組。運動員進行逐級遞增負荷測定o2max,提取了75%-85%o2max和90% -95%o2max所對應的HR值及監(jiān)測RPE,制定了訓練方案,并進行每周4次的6周運動訓練,對實驗前、后對運動員進行耐力各指標測試與對比;(3)結(jié)果:HIIT方式對專項有氧耐力提高強于RST方式,而專項無氧耐力劣于RST方式。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有選擇性的實施。
高強度間歇訓練反復沖刺訓練耐力
調(diào)查顯示,通過高強度間歇訓練(H i gh i ntensi ty i nterval trai ni ng,簡稱H IIT,下同)和反復沖刺訓練(Repeated spri nt trai ni ng,簡稱RST,下同)為訓練方式對不同人群的實驗研究已經(jīng)逐漸展開[1]。但是,針對運動員這一群體的研究似乎還存在一個致命性問題,即:在實驗中所實施的訓練方式盡管屬于所要求的訓練方式類型,但是缺乏不同項目的運動特征,這樣即便得出的結(jié)論是有效的,而由于不能使運動員的專項耐力很好的向?qū)m椷\動素質(zhì)轉(zhuǎn)化,從而失去了它的實際應用價值?;诖?,本研究結(jié)合網(wǎng)球項目的某一或某些運動特征設計H IIT和RST兩種訓練方式,應用于網(wǎng)球運動員的訓練中,探究對他們的耐力有何影響。以期為后續(xù)的研究以及教練員的訓練提供一定的幫助。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16名網(wǎng)球運動員作為本研究的實驗對象。為了能夠較為科學的設計本實驗,在分組中不僅設置了高強度間歇訓練組(H組)和反復沖刺訓練組(R組),而且設置了控制組(C組),其中H組6人,R組5人,C組5人,三個組別的運動員基本情況見表1,組間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網(wǎng)球運動員基本情況一覽表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以高強度間歇訓練、反復沖刺訓練、專項運動素質(zhì)、hi gh i ntensi tyi ntervaltrai ni ng、repeatedspri nttrai ni ng、speci al exerci se capaci ty等為檢索詞,通過W eb of sci ence、CN KI、以及Spri nger-l i nk等數(shù)據(jù)庫進行文獻查閱,對相關(guān)論文進行閱讀,從而了解目前關(guān)于此方面的研究進展。
(2)實驗測量法。
①實驗方案
本研究針對網(wǎng)球底線移動特征,在考慮了時間、次數(shù)以及移動距離等因素的情況下,設計出符合H IIL和RST兩種訓練模式的不同方案(見圖1、表2)。兩個組別的運動員分別進行為期6周的訓練,每周訓練4次,每次訓練時間段為17:30-18:30,其中前15分鐘為準備活動(包括:慢跑、繩梯練習、拉伸等),后10分鐘為放松。而對照組(C組)僅按照原有的課程訓練計劃進行訓練。
H組的訓練設計包括側(cè)滑步、轉(zhuǎn)身向前跑以及正反手擊球等,受試者運動之前在底線中間位置P持拍,并做出標準的等待接發(fā)球動作,教練員發(fā)出指令后,運動員立刻轉(zhuǎn)身向左手邊跑,到達左邊網(wǎng)球場地雙打邊線時,要求運動員完成標準的反手(或正手)擊打動作,然后采用側(cè)滑步或交叉步返回到中間位置P,此時他們需要再次轉(zhuǎn)身向右手邊跑,到達右邊網(wǎng)球場地的擊打邊線時,同樣完成標準的正手(或反手)的擊打動作,最后再采用側(cè)滑步或交叉步回到中間位置P(網(wǎng)球場地底線長10.98≈11m,共移動22m),然后繼續(xù)做這種運動持續(xù)90s,之后休息3m i n為一個訓練循環(huán),期間教練員采用Pol ar表對受試者進行心率監(jiān)控,強度控制在90%-95% H Rm ax。R組的訓練設計同樣也結(jié)合了網(wǎng)球移動的專項動作特征,訓練采用5.5m+11m+5.5m=22米的穿梭沖刺。起初,運動員與H組的運動員一樣持拍等待指令,CD機發(fā)出固定信號(間隔5s),當聽到指令后,受試者需要轉(zhuǎn)身向側(cè)面跑到規(guī)定的位置(邊線),當他們用腳踩到邊線并用球拍接觸它后,迅速轉(zhuǎn)身180o,沖刺跑向相反的方向,到達另一邊的邊線后,完成同樣的規(guī)定,最后轉(zhuǎn)身沖刺回到中間位置P,等待下一次指令的出現(xiàn)。從表2中還可以看出,在兩個組別中均穿插了相同的游戲性訓練,該游戲也是針對運動員底線移動以及考慮到運動素質(zhì)的專項化轉(zhuǎn)變所設定,兩名運動員在一側(cè)場地分別向站在P點位置的運動員場地兩側(cè)發(fā)球,運動員來回跑動進行接發(fā)球,其中教練員控制訓練強度(根據(jù)Pol ar表傳送到便攜式計算機的心率數(shù)據(jù)來增強或減小強度,強度盡量控制在75% -85%H Rm ax)
圖1 兩種訓練方式策略示意圖
②指標的測定:
監(jiān)控指標:受試者在Pusar cosm os 4.0跑臺上使用AEGER O xygen Anal yzer進行逐級遞增負荷運動試驗。期間,心率被記錄(pol ar表),并將數(shù)據(jù)傳載到一臺便攜式電腦上,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提取了75%-85%o2m ax和90%-95%o2m ax所對應的H R值及監(jiān)測RPE。本實驗采用蜘蛛跑測定無氧耐力;采用o2m ax和2.4km跑指標(秒表)來測定有氧耐力。
表2 本研究HIIT和RAT實施方案一覽表
2.1、不同訓練方式對運動員有氧耐力的影響
表3顯示,無論是H組還是R組,實驗后測與試驗前測的o2m ax均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01),提升幅度分別是7.3%和6.0%。而該指標是測定運動員有氧耐力的重要生理指標,它的提升必然帶來運動員有氧耐力的提升。C組則實驗后測與前測相比該指標提升幅度較小,不存在顯著性(p>0.05)。H組、R組與C組進行對比時,最大攝氧量指標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兩種訓練方式對網(wǎng)球運動員的有氧耐力具有一定的訓練時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網(wǎng)球運動員的有氧耐力水平。這支持了Gi bal a等人的研究。但是RST方式對有氧耐力的影響機制并不同與H LLT方式,它主要是刺激了糖酵解供能能力以及抗氧化酶的活性,從而提高了與訓練方式結(jié)構(gòu)相似的專項有氧耐力水平。從短期的實用性看來,兩種訓練方式均有利于網(wǎng)球運動員專項有氧耐力的提升。
這從2.4km跑的指標中也可以得以證實,同時,從中還可以了解到,H IIT方式對提升的是網(wǎng)球運動員的有氧耐力更大,在2.4km跑指標中,成績不僅明顯優(yōu)于C組(p<0.001),與R組對比也具有顯著性優(yōu)勢(p<0.05)。
表3 不同訓練方式對運動員有氧耐力的影響
2.2、不同訓練方式對運動員無氧耐力的影響
本研究利用蜘蛛跑測定運動員的專項無氧耐力水平,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表4),在測試專項無氧耐力的蜘蛛跑測試中,H組的成績優(yōu)于C組,但是在與R組的比較中,成績明顯劣于RST組,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可能是由于兩種訓練方式的運動與間歇時間不同導致的,H IIT方式的運動時間和間歇時間較長,運動員在H IIT訓練方式下較RST方式休息相對充分,這樣的訓練結(jié)構(gòu)更符合有氧耐力訓練的機制,該訓練方式下更容易提高網(wǎng)球運動員的專項有氧耐力。而RST方式則由于間歇時間短、強度大,從而鍛煉了運動員的糖酵解供能能力,并刺激了抗氧化酶的活性,進而有利于提高其專項無氧耐力水平。由此看來,針對提升運動員無氧耐力還是有氧耐力水平,還是需要有選擇性的實施。
表4 HIIT與RST對耐力素質(zhì)影響結(jié)果一覽表
兩種訓練方式均對運動員的耐力存在影響,H LLT方式側(cè)重于專項有氧耐力,而RST方式則更有利于專項無氧耐力的提高,在實際訓練中應有目的性選擇。
[1]Meyer P,Normandin E,Gayda M,et al.High-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protocol optimization[J].J Card Fail,2012,18(2).
[2]齊玉剛,黃津虹,譚思潔.HIIT和持續(xù)性有氧運動對肥胖女大學生減肥效果的比較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1).
[3]Gibala MJ,Mcgee SL.Metabolic adaptations to short-term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a little pain for a lot of gain[J].Exerc Sport Sci Rev,2008,36(2).
[4]Burgomaster KA,Heigenhauser GJ,Gibala MJ.Effect of shortm sprint interval training on human skeletal muscle carbohydrate tabolism during exercise and time-trial performance[J].J Appl Phyl,2006,100(6).
G808
A
1006-8902-(2016)-10-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