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洲
“打巴掌,掃禾場,蒸缸酒,過重陽;重陽美酒桂花香,奶奶呷了眼睛光;弟弟呷了進書房,爺爺呷了買糖糖;買起糖糖哄老娘,哄起老娘洗水缸……”奶奶教我們兄妹念誦著兒歌送走了童年。
奶奶雖已去世多年,我也游離故鄉(xiāng)30余載了,每每夢回故鄉(xiāng),夢見舊院,一張張熟悉的臉孔,一聲聲真切的呼喚,卻令我夢中微笑,倍感親切。
去年冬,家鄉(xiāng)傳來電話,說為了新農(nóng)村建設(shè),需規(guī)劃拆毀村中部分陳墻土屋,我家舊院已歸列其中,要我速回老家。
我欣然從命,趕赴老家,安排拆屋。
我的舊院,位于郴州東部的一個大山凹里,是一座古老的宅院。沒有記載,也沒誰考證,這院宅恐怕經(jīng)歷幾百年的風(fēng)雨淋灑了,門窗槽塢了,門扣窗鉑早已銹跡斑斑,雕花上油漆早已脫落得一干二凈,但磚瓦還結(jié)實。院子里有瓦房,有過廳,院中央還有一個大公廳,廳內(nèi)繁多的鬼神菩薩、帝王將相早在“文革”中被銷毀得所剩無幾。據(jù)說這院宅原是村中一大地主用過的,土改時才落到我爺爺三兄弟手上。院子不大,院北住著爺爺和我們這個大家庭,院南住著二爺和三爺兩家人。院西是茅廁豬欄和雜屋,院東是一個小菜園,園邊是相距二三米的三株棗樹和一株金珠柑。棗樹下還有一塊兩尺多高,不太規(guī)則的長方體大青石。
我獨自來到舊院。生于斯,長于斯呵!舊院的模樣仍是過去的模樣,舊院的一切還是原來的一切。舉目四望,滿眼的親切,滿懷的激動。心緒隨著景致飄飛到了一群剃著光葫蘆頭,或辮梢扎著蝴蝶結(jié)的男女孩童,在院里奔來滾去的快樂時光。棗樹下,我舉起相機,站了個躬字形,小心翼翼地按下了快門。我虔誠地彎下腰,雙手真切地?fù)崦菈K大青石,不禁為自己曾經(jīng)的天真和幼稚可笑,這塊大青石曾是我和同伴玩家家“做飯”的灶臺和“吃飯”的桌面,還是我們常睡的床。還記得,每逢夏秋,我赤著膊,只剩一條短褲,野性十足地爬高樹,掏鳥窩,滿身臟兮兮的,被烈日暴曬得皮膚發(fā)黑,頭上生瘡癤。玩累了,就干脆躺在大青石上,進入了夢鄉(xiāng)……
如今,我已是早跨“知天命”又日漸“花甲”的人了。
想想,自己由一個純粹的農(nóng)民成為教師,成為黨員,成為干部,成為作家,身份變了又變。
可有一點沒變,就是深愛我的家園,深愛我的舊院。
我所撰寫的字字句句,從沒離開過舊院,從沒離開過故鄉(xiāng)。
責(zé)任編輯: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