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淶水縣義安鎮(zhèn)中學 閆雨才
■ 唐山市豐南區(qū)大新莊鎮(zhèn)渠坨小學 鄭瑞軍
■ 唐山市豐南區(qū)小集鎮(zhèn)四中 王印廷
■ 秦皇島市山海關區(qū)長城小學 韓 麗
給農村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
編者按:日前,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農村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建立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要求中小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實施全程管理。如何實施“全程管理”?本期邀請幾名學校管理者與大家分享他們的經驗。
■ 淶水縣義安鎮(zhèn)中學 閆雨才
作為一所農村寄宿中學,我校一直將留守兒童工作作為學校的教育大事來抓。按照上級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要求,我校從實際出發(fā),通過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登記及結對幫扶等系列制度,定期舉行文、體、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開通“親情熱線”等工作,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
作為一所農村寄宿中學,我校一直將留守兒童工作作為學校的教育大事來抓。按照上級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要求,我校從實際出發(fā),通過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登記及結對幫扶等系列制度,定期舉行文、體、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開通“親情熱線”等工作,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
眾所周知,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發(fā)展問題是目前關愛工作中所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因此我校把留守兒童的關愛重點放在心理及思想層面,注意研究其品德、行為、學習等特殊心理現(xiàn)象,給學生以心理咨詢和輔導,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然而,專業(yè)的心理教育老師的缺乏也大大制約了我們關愛工作的進度和質量。為此我校開始向社會公益組織尋求幫助,借助社會力量完善學校關愛工作。
2015年初,我校與北京兒童慈善基金會“紅傘計劃志愿者”組織達成志愿服務合作意向。該志愿者隊伍包括兒童教育專家、經驗豐富的心理咨詢師、心理專業(yè)的在校大學生、學校和醫(yī)院工作者等。他們都經過了專業(yè)的培訓,專門來到我校進行專業(yè)化的心理指導。在輔導中,他們還將留守兒童單獨分組,進行專題輔導。當老師們在感恩和溫暖的氣氛中結束了輔導課程和孩子們告別時,孩子們都戀戀不舍。
我校借此機會與“紅傘計劃志愿者”組織達成長期聯(lián)手合作意向,每學期安排六周邀請志愿者進行系統(tǒng)的心理課程輔導。針對一些兒童問題,特別是留守兒童中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開展了個別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志愿者還進行了個別案例的家訪,并予以了物質資助。同時,學校請志愿者對學校心理兼職教師進行專業(yè)的心理教育培訓,以保證學校老師科學地開展日常心理疏導工作。我校建立了專業(yè)的心理健康咨詢室,由志愿者選配心理教育專家,配備必要的專門設施。本學期我校還和“紅傘計劃志愿者”組織計劃攜手舉辦為期半月的“夏令營”活動,以保證留守兒童安全健康地度過假期,并讓他們感受到同齡小伙伴、快樂導師、愛心志愿者們的關心陪伴,讓孩子們能在游覽和體驗過程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同時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情與關愛,樹立自己的夢想和志向。
總之,在學?,F(xiàn)有條件下,借助社會專業(yè)力量,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有了新的變化、新的特點,更貼近兒童成長的心理需求,保證了學校留守工作有效開展。
■ 唐山市豐南區(qū)大新莊鎮(zhèn)渠坨小學 鄭瑞軍
近年來,留守兒童群體的成長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多方面的關注。學校作為孩子們成長的搖籃,自然在關注留守兒童方面更加用心,近些年,我校通過建立“愛心家長”隊伍、“留守兒童之家”、“家庭互助聯(lián)盟”等,努力為留守兒童搭建溫馨生活大廈。
近年來,留守兒童群體的成長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多方面的關注。學校作為孩子們成長的搖籃,自然在關注留守兒童方面更加用心,近些年,我校通過建立“愛心家長”隊伍、“留守兒童之家”、“家庭互助聯(lián)盟”等,努力為留守兒童搭建溫馨生活大廈。
“愛心家長”彌補情感缺失。“留守兒童”最缺失的是親情,因此首先要為“留守兒童”彌補好這一缺失的感情。我們發(fā)動在職教師和退休教師“申領”留守兒童,做他們的“愛心家長”。作為“愛心家長”,不是簡單地定期幫孩子做一兩頓可口的飯菜,而是要精心謀劃給孩子們定期奉上充滿愛意和關懷的“情感大餐”。比如,“愛心家長”可以指導留守兒童每學期讀一本好書,在和孩子共同讀書的過程中交流感情,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指導“留守兒童”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長輩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給遠方的家長寫一封親情書信,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對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為留守兒童過一個快樂的生日,用生日卡片、生日禮物等寄托對孩子的期望和祝福等。
“留守兒童之家”豐富學生生活。學生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學校生活是留守兒童不可或缺的感情寄托。學校專門空出一間教室建立“留守兒童之家”,配置檔案柜并分班存放本校留守兒童檔案袋和電子文檔,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和變化做到及時了解,適時提供有效的幫助;配備了一部電話機,開通親情電話;配備一定數(shù)量的藝體器材和圖書,方便留守兒童在此進行體育鍛煉或開展文體活動;安排幾名教師輪流值班,對留守兒童進行管理并接受學生心理咨詢,還利用雙休日、節(jié)假日組織留守兒童在這個“家”中開展活動。同時,學校也要積極開展各種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比如,成立多種課外興趣小組,開展演講比賽、書畫大賽、競技體育等文體競賽活動,讓留守兒童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家庭互助聯(lián)盟”,積極尋求社會幫助。學校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幫助,留守兒童更需要全社會共同的關心、關愛、關注。學校與當?shù)貗D聯(lián)組織、村委會聯(lián)系,為留守兒童在本村或附近村尋找合適的家庭互幫對象,幫助兩個家庭組成“家庭互助聯(lián)盟”。委托“家庭互助聯(lián)盟”的另一方幫忙照顧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學習進程等方面,被委托方要盡心盡力做好“互助父母”的角色,用親情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的家園氛圍,讓留守兒童在遠離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樂成長。同時,當?shù)貙W校要聯(lián)合婦聯(lián)組織、村委會,指導“家庭互助聯(lián)盟”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兒童健康發(fā)展的工作思路,對留守兒童做到嚴慈相濟,既要用“慈”幫助留守兒童享受到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和關愛,又要用“嚴”鍛煉他們的意志,培養(yǎng)堅韌、獨立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茁壯成長。
■ 唐山市豐南區(qū)小集鎮(zhèn)四中 王印廷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也逐漸成為社會性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我校作為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結合本校留守兒童成長狀況及實際需要,從機制、活動、措施等三個層面用心培養(yǎng)其健康向上的人格,開展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也逐漸成為社會性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我校作為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結合本校留守兒童成長狀況及實際需要,從三個層面用心培養(yǎng)其健康向上的人格,開展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
創(chuàng)新幫扶機制,讓關愛保障生活。
學校要建立專門的“關愛留守兒童和家庭困難生”領導小組,制定具體的工作計劃,讓留守兒童在學校的寄宿生活有所保障。開學初,各班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兒童的底數(shù),根據(jù)學生戶口本和相關證明,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聯(lián)系卡。通過聯(lián)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強學校、班級與學生家長及其他監(jiān)護人的聯(lián)系,共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班主任組織班委會成員制定班級幫扶計劃,形成個人—小組—班級的多層次班級幫扶機制,充分發(fā)揮班集體作用,注意留守兒童的生日等特殊紀念日,照顧他們生病等特殊身體情況,使班集體真正成為留守兒童的溫馨家園。
開展幫扶活動,讓關愛豐盈人生。
學校要求各班可以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建立微信群、QQ群,加強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溝通,形成和諧的班級氛圍。在宿舍、食堂、教學樓設立留守兒童“親情電話”,留守兒童可以通過電話與家長進行溝通聯(lián)系?!坝H情電話”由管理人員負責做好聯(lián)系記錄,方便對留守學生情緒進行全面掌握,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引導。在此基礎上,各班還舉行主題班會、運動會等活動,調動留守兒童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毫無壓力地參與其中,幫他們樹立自信心,形成獨立人格和健康向上的生活、學習狀態(tài)。另外,學校還積極爭取社會援助,與婦聯(lián)、團委等部門合作開展各種聯(lián)誼活動,讓多種關心和愛護豐盈留守兒童的人生。
細化幫扶措施,讓關愛滋養(yǎng)心靈。
留守兒童經歷著與普通學生不同的生活,日常缺少父母的悉心指導和關愛呵護。對這些孩子的心理疏導就顯得尤為重要。老師的細心關愛能彌補孩子們溫情的缺失。初中寄宿制學校里,孩子們最難過的一關就是初次離開家的獨立住宿生活,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尤其強烈。班主任老師在每年新生開學的第一個月,仔細觀察,尤其留心留守兒童內心的細微變化。留守兒童特殊的經歷造就了他們與眾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班主任要善于在看似平靜的外在表現(xiàn)中,深入孩子內心世界,增進師生感情交融。學校還定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見面會,讓幫扶老師和家長、孩子交流談心,組織班主任在見面會上和家長交換教育管理方法,做好感情鋪墊、有的放矢。此外,學校還經常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咨詢、心理矯正等活動,促進教師和留守兒童之間的親切互動。
■ 秦皇島市山海關區(qū)長城小學 韓 麗
隨著農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也越來越多。在我校440名學生中,留守兒童70人,占學生總數(shù)的15.9%。為更好地守護他們,給他們營造一個健康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學校成立了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做他們幸福的守望者,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藍天。
隨著農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也越來越多。在我校440名學生中,留守兒童70人,占學生總數(shù)的15.9%。為更好地守護他們,給他們營造一個健康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學校成立了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做他們幸福的守望者,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藍天。
轉變多重角色,點亮學生生活。留守學生由于長期缺乏家長的關心,心靈往往都比較敏感,因此我校從幫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和培養(yǎng)樂觀開朗的個性入手,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學校任命各班班主任為本班留守兒童的“代理媽媽”,從生活、學習、心靈成長等多方面關愛孩子,對學生進行情感投資,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師愛”。任教二十多年的孫老師就是“代理媽媽”的杰出代表,在她的班級中有名留守兒童,孫老師將她視為己子,在學習上,重點輔導;在生活中,噓寒問暖;在孩子生病時,悉心照料;在節(jié)日到來時,送上禮物……同時,孫老師還用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全班學生關心該同學,讓她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此外,針對部分留守兒童孤獨、自卑等不良心理,學校還開設“知心姐姐”信箱和熱線電話,開展“知心姐姐”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召開“知心姐姐”主題班會,喚起孩子們的情感,幫助他們疏導心理缺陷、心理障礙和行為偏差。
結對助學,搭建舞臺。學校成立“關愛留守兒童”黨員志愿服務隊,每位黨員教師牽手一名留守兒童,從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著手,利用課余時間與孩子共同聊天、學習,針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時給予孩子幫助,引領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學校還以節(jié)日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中秋節(jié)開展“中秋話想念”的活動,讓留守兒童通過愛心電話與在外務工的父母通話,送去節(jié)日祝福及對父母的想念之情等。每個班都特別關注了留守兒童在班級小組內角色的任命,許多小組還自發(fā)性地為留守兒童過生日,讓他們在班級的“大家庭”中感受到同學的友情,享受到生活的快樂。
家校講堂,促關愛合力。家長學校是溝通學校和家庭的橋梁,我校以“千名教師訪萬家”活動為契機,深入留守兒童家庭,真誠地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孩子的監(jiān)護人進行家教指導,全面溝通,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學校定期開放家長課堂,邀請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到校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以講座、訪談等形式傳授教育經驗,使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改進家教方法,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