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同前+王建峰+譚桂林
在湖北省建始縣風景如畫的武陵山區(qū)深處三里鄉(xiāng)大沙河村,有一個古老的渡口。渡口不遠處住著一戶萬姓人家。為了遵守祖上的一個承諾,萬家子孫四代人,120年來“不收一文錢”,在大沙河邊為村民擺渡。
義渡是從萬其珍爺爺那一輩開始的。1877年,萬其珍的爺爺萬作柱為躲兵賦,從江漢平原監(jiān)利縣舉家遷到了建始縣大沙河村。作為外鄉(xiāng)人,當?shù)匕傩詹坏慌懦馑麄?,還為萬家的生活提供諸多方便,這讓萬家人十分感動,總想“為村民們做點什么”。
大沙河村因為那條從村口流過的大沙河而得名,很多村民家住此岸,田在彼岸,每日要繞行很遠,走旱路到對岸勞作。后來,有人自造了木筏擺渡,但時常翻倒落水。來自水鄉(xiāng)的萬作柱目睹這樣的情景,便跟家人商量著,把豬賣了,造了條小木船,專職擺渡,還許下諾言:不向村民收取一文錢。就這樣,萬作柱一輩子為村民擺義渡。臨終前,他把萬其珍的父親和幺叔叫到床前,囑咐他們要對這個“承諾”負責。
萬其珍的父親作為長子,接過了萬其珍爺爺萬作柱的篙桿,用余下的人生繼續(xù)著老萬家的義渡。萬其珍的父親去世后,萬其珍的幺叔二話沒說,又在大沙河邊擺起了義渡,直到病死在渡口旁。
幺叔去世了,萬其珍就成了傳承萬家義渡的接班人?!斑^河……”每當渡口對岸村民的聲音在山谷里響起,坐在岸邊曬太陽的萬其珍就會像一個接到命令的老兵,“蹭”地站起身,穩(wěn)步走到河邊,解開船繩,等村民一一上船坐穩(wěn)后,起槳開始撐船。大沙河寬約百米,萬其珍熟練地起槳、落槳,大約一刻鐘光景就到了對岸。最忙時,他每天來回撐船50多次。
村民們說,萬家?guī)状硕加星蟊貞?yīng),無論冰雪連天,還是深更半夜,只要有人喊“過河”,他們就擺渡,從不會為多等幾個人而耽誤時間,哪怕一次只渡一個人。更難得的是,雖然大沙河擺渡這一段水深時而淺僅數(shù)尺,時而深過60多米,但從萬家開始撐船到現(xiàn)在,100多年來從沒發(fā)生過一起事故。
村民們曾向上級部門建議,在大沙河兩岸修座橋。但因為村子窮,河口寬,橋的跨度大,造價高,所以一直沒能解決。萬家義渡依然是村里人過河的唯一方法。
“如果沒有萬家擺渡,過不了河,我們的日子都不知道怎么過?!贝迕褡T正英家的菜園在河的對岸。每天她都要乘老萬的船到對岸種田、種菜、割豬草。
干農(nóng)活一般都要早起,于是萬其珍養(yǎng)成了早出晚歸的習慣。他平時每天都是兩頓飯:上午10點左右不忙的時候吃一頓,算是早午飯,晚上村民都回家之后,他再回家吃晚飯。中午,好心的村民如果外出,都會多帶一點干糧,讓萬其珍先填填肚子。
萬家并不富裕,在全村僅算中等偏下水平。清末,有富紳在渡口附近給萬家劃了5畝左右的山田,給他家租種,交完田租賦稅后,剩余谷子可自行支配。這塊約5畝的“當家田”成了萬家安心義渡的保障,但也僅夠維持生活。
上世紀80年代,縣里給萬其珍每個月發(fā)60元補助,到了90年代漲到80元錢。后來,恩施州政府了解到萬家的百年義渡,從2007年起便把補助提高到了每月540元,萬家的日子稍稍好過了些。然而,由于大沙河修水庫,萬家的田地被水淹沒,至今還未收到補償。
2016年1月24日,萬芳權(quán)接過父親萬其珍手中的船槳,將祖上傳下來的義渡承諾繼續(xù)下去。萬家?guī)状艘徊粸槊?、二不為利,只為信義二字。冬去春來,夏逝秋至,木船變成了鐵船,篙桿變成了船槳,不變的是那份祖?zhèn)鞯馁|(zhì)樸承諾。
(郝同前、劉紫凌、馮國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