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稽古與時雍:《尚書·堯典》開篇述義

      2016-11-19 11:09:24吳小鋒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4期
      關鍵詞:尚書

      吳小鋒

      (同濟大學 人文學院, 上海 200092)

      “尚書”之“尚”,大致有兩種解釋:一說上古,《春秋說題辭》云:“尚者上也,上世帝王之遺書也?!?趙在翰輯:《七緯》,鐘肇鵬、蕭文郁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623、189、189頁。一說上天,《尚書琁機鈐》云:“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節(jié)度書也。書者如也,如天行也?!?趙在翰輯:《七緯》,鐘肇鵬、蕭文郁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623、189、189頁。“尚書”,如天之書,古代圣王法天出治之書。言“上古”者,取義于時間;言“上天”者,取義于空間。時空不可分,人也不能出離于時空,合而言之,可以認為《尚書》是一部記錄人在上古時空活動的書。時空對人有極深的影響,而所謂民族,就是一群在特定時空中生活的人逐漸形成的共同體。上古世界諸種文明風貌不同,最初源于時空的差異,進而導致風俗政教有別?!渡袝繁A舻挠涊d,上至唐虞,下至春秋早期秦穆公,前后一千多年的歷史,沉積著華夏民族對中國時空及其相應生活方式的深刻認識,其中包藏著華夏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為華夏道紀之大原。細讀《尚書》,深入理解華夏民族的根,在如今中西之爭的語境中,尤顯重要。

      《尚書》,最初源自史官的記錄,《漢書·藝文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一國君主,言行會影響一國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所以君舉必書,一是提醒人君自身謹言慎行,二是為后王鏡鑒。由于君舉必書,記錄的文件自然很多,《墨子·貴義》云“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可見當時篇目繁多,亦可見圣王修養(yǎng)。據(jù)《尚書琁機鈐》的說法,最初孔子搜求的書,上至黃帝玄孫帝魁,下至秦穆公,共計三千二百四十篇。最后“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趙在翰輯:《七緯》,鐘肇鵬、蕭文郁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623、189、189頁。。

      秦焚書后,《尚書》最早傳自伏生,藏于壁中的百篇僅剩得二十八篇,后加入一篇民間獻出的《泰誓》共二十九篇,即《今文尚書》,傳承在惠帝與景帝之間。至景帝與武帝之間,魯恭王劉余壞孔子宅得《古文尚書》四十五篇,除二十九篇與《今文尚書》基本相同外,還多出十六篇,皆由孔安國寫正并作傳。這部《古文尚書》因武帝時“巫蠱之亂”,未能呈送朝廷,轉而保留在民間。積累于漢代的今古文《尚書》毀于“永嘉之亂”,由西晉而東晉,北方為胡人占據(jù),中原文化基礎幾喪。值此民族危亡之際,豫章內史梅賾獻出一部《孔傳古文尚書》,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尚書》本子,不過這部書后來經清人考訂是偽書。定此書為偽書,對這部《尚書》的傷害頗大,因為它不僅保留著《今文尚書》的基本面目,而且,那些清人以為作偽的篇章,與其說是對古書的鈔綴,*經清人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的辯證,東晉晚出的《尚書》系偽書就此定論。至惠棟《古文尚書考》,則將其作篇章中的古書來源一一考出。不如說是對古書的提煉,是對保留在先秦古書中的華夏精神的重新匯聚。所謂“渙奔其機”,此書作者的基本用意,是在永嘉之亂后重續(xù)上古圣王根脈,賡續(xù)華夏文明道紀,繼而在危難之時穩(wěn)固華夏民族的根基。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堯典》。

      鄭玄、馬融、王肅都說此序出于孔子之手,是對《堯典》的概括。“昔在”,追溯遠古,遠古王者多矣,孔子所見書亦不少,修《書》斷自堯舜,為孔子獨特見識。在這部講述中國政教文明的典籍中,孔子為何以堯舜作為開頭,至少應是我們閱讀《堯典》的一個主要問題?!奥斆魑乃肌保鄳趦仁?,為德;“光宅天下”,相應于外王,為行。“遜位讓虞”,為王權的傳承,堯舜之間王權的傳承為禪讓,與雙方的德行相關。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

      曰,發(fā)語詞,[注]周悅讓認為“曰”字本與“《堯典》”相連,為“《堯典》曰”,所以真正的經文開始是“若稽古帝堯”,可備一說。參周悅讓:《倦游庵槧記》,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第35頁。鄭玄所注《古文尚書》及梅賾所獻《孔傳古文尚書》皆作“粵”,至唐改為“曰”,“曰”為“粵”的借字。[注]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2-4頁。曰字平白,粵則審慎?!墩f文》:“粵,虧(yú)也。審慎之詞者。從虧從宷(shěn)?!吨軙吩弧浫斩『ァ??!毙戾|云:“凡言粵者,皆在事端句首,未便言之,駐其言以審思之,《書·召誥》‘粵三日丁亥’是也。心中暗數(shù)其日數(shù),然后言之,其聲氣舒虧,故從虧,會意。”所謂“粵三日丁亥”,即齋戒誠心,口不妄言,敬慎靜待三日至丁亥日的到來。觀粵字從宷,宷即審的本字,宷從宀(mi?n)從釆(biàn),釆為分辨,與“平章百姓”之“平”通。從宀從釆,意思是說在內部或內心加以辨析?;涀钟謴奶?,象氣之舒,氣之舒就是言語。故粵字之義,當是經過長時間慎思明辨之后準備開始說話。這就是《堯典》同時也是《尚書》開篇的語境,表明下面要說的是經過審慎思考并充滿敬意的話。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這句話有斷句的問題。一是“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考之于古,帝堯稱之為放勛。如此,考之于古者是寫作此篇的史官,[注]上古史官實為掌握當時最高文明之人,后來諸子的學問皆淵源于史官。文意平實。還有一種讀法:“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則稽古者為帝堯(不過仍系史官之記錄),馬融、鄭玄及《偽孔傳》皆如此讀,[注]王鳴盛:《尚書后案》,顧寶田、劉連朋點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頁。其義或更長。若是順的意思,稽是考察,稽古是說考之于古。《尚書》本身屬稽古之書,而稽古所追溯到的最古帝王堯帝,呈現(xiàn)給我們的第一個印象仍是在稽古。這個稽古與我們如今所謂的考古不同,此處的稽古為順考古道,是對古代治法的稽考?!爸芄┏x《書》百篇”,屬此類稽古,唯其能稽古,才能為當時的周代制禮。換句話說,稽古是為了御今,御今則須稽古?!渡袝睹分校嫡f曾對高宗說:“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稽古與御今,其中有古今變化的張力在,古法能否今用,進一步說涉及改制與變法,乃是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大問題。孔子曰:“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禮記·中庸》),明言變古。如何擺正稽古與變古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理解稽古的涵義。

      孔穎達述“稽古”之義時,說鄭玄“訓‘稽’為同,訓‘古’為天。言能順天而行之,與之同功”[注]孔安國傳、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黃懷信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5頁。。鄭玄之義,可謂得“稽古”之旨,與法天出治之“尚書”精神相通?;诺哪康?,最終是為了同天,換句話說,通過考察認識天道,使得人世政治的大原則最終與天道和同,這才是據(jù)今稽古的旨歸。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開篇的《楚莊王》中說:“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适フ叻ㄌ?,賢者法圣,此其大數(shù)也?!贝呵锓钐旆ü胖?,接續(xù)的正是《尚書》稽古同天的精神。天為空間,古為時間,奉天法古與稽古同天,合時空為一,探究的是人類最初在此特定時空中形成的政治原則。人生活于特定時空,會逐漸演化出與此時空相應的生活方式,這種最初渾然不覺、與天和同的生活方式,就是“自然”。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實屬稽古同天之學。要找到人世最好的治法,那就效法人生息其上的大地吧,去效法大地的四時輪轉、生長收藏。不過,大地的這種運行方式同樣是效法天的運行而已。為什么要效法地和天,一是因為人生存于天地之間,二是因為地和天的運行方式并沒有受到人為的干擾,從其開辟之際就保持著未曾改變的運行方式。這種運行方式就是所謂的道或天道,之所以如此運行不變,因為那就是天地的自然。自然,在天地形成之初最為純粹。于人而言,上古人與天地自然為一,其生活方式直接相應于特定時空的自然,這種共同體中的生活方式,就是后世夢寐以求的天道治法,因為它完全與天合一。這種生活方式存在于非常遠古的時候,這也就是古與天的關系。隨著時間推移,文明日開,人與天的關系逐漸拉遠。所以,能稽考愈古,對天道的領悟愈深?!霸蝗艋诺蹐颉?,順考古道而同于天者,帝堯也,此即孔子贊“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之義。

      中國文明可追溯至伏羲畫八卦始,經三皇(伏羲、神農、遂人)、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的經營,文明始備,然后進入夏商周三王時代,文明大盛。就三皇、五帝、三王的譜系看,堯舜處于承上轉下的關鍵位置。堯,《說文》云“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注]又《風俗通義·皇霸》引《尚書大傳》云:“堯者,高也,饒也,言其隆興煥炳,最高明也。”《白虎通·號》云:“謂之堯者何?堯猶峣峣也。至高之貌,清妙高遠,優(yōu)游博衍,眾圣之主,百王之長也?!惫糯褡迳⒁郎桨y(tǒng)領住在山上最高的位置。兀者,高而上平貌,其上又累土,有通天之勢。從文明發(fā)展的角度看,兀者高而上平,中國文明經過三皇及黃帝、顓頊、帝嚳的發(fā)展,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堯在此基礎上加以增修而致完備,猶累土于兀上,故孔子以嘆其“巍巍乎”。帝堯“曰放勛”,放,《釋文》云:“放,徐云‘鄭、王如字’”,放讀如字,則為放大義。勛,《說文》云“能成王功也”,所謂放勛,即是王功在前圣的基礎上繼續(xù)放大,以至于“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放勛,應該是臣民對帝堯的尊號而非其名或字,可能是當時臣民對帝堯功德的稱號,也可能是后人追加的稱號,重華、文命亦是如此。堯舜之治,可謂集上古文明之大成,孔子修《書》斷自堯舜,亦與此相關。

      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放勛,形容堯的功業(yè)廣大,但之所以做出這些功業(yè),源自堯的德性,這是功—德之間的關系,所以緊接著開始敘述堯的德性。第一個德性是“欽”,《爾雅·釋詁》云“欽,敬也”,欽何以有敬義。欽,從欠從金,欠,本來是氣不足的表現(xiàn),引申為欠然不足之義;從金,《尚書·洪范》曰“金曰從革”,金屬可以改易變形。欽者,因感欠然不足而思改善,故生敬意。所謂敬者,《釋名》說“警也,恒自肅警也”,時刻警醒自身的不足,所以能進德修業(yè),此終日乾乾之象?!墩撜Z·憲問》記子路問君子,孔子說“修己以敬”,子路追問“如斯而已乎”,難道修己以敬就足夠了嗎?孔子又進一步說“修己以安人”,子路繼續(xù)追問“如斯而已乎”。最后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并補充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币馑际钦f,修己以安百姓,就連堯舜也認為很難。反過來講,“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經》七十一章),圣人之所以不會最終遇到困難,是因為他們首先能正確認識困難很難解決,充滿敬畏之心,然后做好充分準備,精密謀劃,最終采取措施化解困難?!皥蛩雌洫q病諸”,堯舜也擔心做不到,所以終日乾乾夕惕若,敬德修業(yè)不已。

      欽,敬也,是《堯典》介紹堯的首要德性,《禮記》開篇曰“毋不敬”,亦是從德性的源頭校正。明,君德尚明,故人君皆南面而立,取向明而治之義。帝堯“欽明”,因欽故明,這個“明”,來源于對自己的深入認識以及隨之而來的修身行為,所以一點點放出光明來,老子講“自知者明”(《道德經》三十三章),與此相通。帝王政治的“明”,來自于自身德性的“明”,而德性之“明”與認識自己有關,換句話說則是盡己之性。

      欽明是盡己之性,文思則是盡人之性與盡物之性。文,通俗地說,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這就是文的不同,文是事物的物性和文理。物性是內在,文理是外在,通過文理可以觀其物性。文,代表著對自然中物性的準確認識,物包括自然中的動物、植物和人物,進一步則包括天與地,對天地物性的認識來自于對天文與地理的研究。古注中“經緯天地謂之文”,[注]馬融和鄭玄皆云“經天緯地謂之文”,見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陳亢、盛冬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4頁。講的是對天地人三才的精深認識,唯其能準確認識,才談得上經緯天地。思從文來,文是對物性的認識,思是對物性的貫通,對天地人三才的貫通,或說從整體視野著眼來理解物性以及物之文。思,并不僅僅是單純的思想或想法,而是出于對物性之文的精深洞察,與聰明巧智品質兩樣。

      安安,涵義豐富,首先指擺平自己的心緒,“安汝止”(《尚書·益稷》),需要極強的心力,才能澄凈內心,獲得安靜。從文脈上看,“欽明文思安安”中的欽,是要鎮(zhèn)住“明文思”,安安則是藏住“明文思”,因為“明文思”作為德性有其躁動的一面,所以要藏住,故安安有含光藏輝之象,通于《周易》的“洗心藏密”。進一步言,通過欽明文思,帝堯對性與天道已經達到極深認識,心量極大,故能擺正天地人物的位置,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寬以居之,仁以行之,以致德博而化。安安,今文作“晏晏”,鄭玄注《尚書考靈耀》云“寬容覆載謂之晏”,[注]趙在翰輯:《七緯》,鐘肇鵬、蕭文郁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205頁。寬容覆載就是居寬行仁。

      允恭,居于位就兢兢業(yè)業(yè),全力以赴,哪怕直到死??巳?,如果有更合適的人出現(xiàn),則能抽身而退,沒有半點對權位的貪戀,也不認為自己多么了不起,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對于“克攘”(包括“禪讓”),道家本身還有進一步的反思與界定,將這一主題的研究更加深化,即《莊子·逍遙游》“堯讓天下于許由”一節(jié)所談論的內容。

      “光被四表”,言堯之明德誠中行外,并輻射到整個四方,即《孝經》之“光于四?!?,《周易·文言》之“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表,與里相對,里為四方之內,表為四方之極(澤及居于邊緣地帶蠻夷戎狄)。之所以能照臨四方,源于堯本身深厚的德性,此所謂“積厚者流澤廣”(《荀子·禮論》)。光被四表,猶“圣人作而萬物睹”(《周易·文言》)。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欽明文思安安,為修身;克明俊德以親九族,由修身而齊家?!翱 ?,《大學》引作“峻”,俊、峻字通,皆大之義,俊德為大德。如果進一步探究,“俊德”更有深意,也可見《尚書》用字實在精深之極???,從人從夋(qūn),《說文》云“夋,一曰倨也”,夋之本義為蹲踞,用來形容居于帝星北斗之天神的姿態(tài),[注]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62-63頁,第167-176頁。居北辰而眾星共之。北斗為天之根蒂,“克明俊德”,有“恭己正南面”的垂拱之象。言俊德,猶言天德,引申為大德。格于上下,乃至于天地,故俊德可謂包容天地的至德?!渡袝分翱〉隆?,司馬遷《史記》作“馴德”,《史記集解》引徐廣曰“馴,古訓字”,《史記索隱》進一步解釋說“訓,順也”,[注]司馬遷:《史記》,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2頁。實馴、訓字通,皆順義。所謂順德,乃是順性之德,即“率性”之德。鄭玄注《中庸》“率性之謂道”的“率”為“循”,[注]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呂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987、2239頁。率性即循性,即順性之謂。率性之道,意思是說順性而為,不僅是順自己的性,更是順天下人之性。順性之道,認識先天,故能“先天而天弗違”,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而百姓日用不知,此為司馬遷《史記》作“明馴德”之義。堯“克明俊德”,唯其有范圍天地的至德,故能有贊天地化育之順德。至德,亦是順德。鄭玄注《大學》所引《堯典》“克明俊德”時說“自明明德”,[注]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呂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987、2239頁。即此義;可是在注《尚書·堯典》的時候則說“俊德,賢才兼人者”,[注]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陳亢、盛冬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7頁。如此,克明俊德的意思就是能任用俊德之人,重點在堯的“知人”。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唯堯能自明明德,故能知明德之人,二者實二而一,猶乾卦九二與九五皆曰“利見大人”,有其相應相通之理。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有兩種說法,今文家以為是異姓,古文家以為是同姓。主張異姓者認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主張同姓者則是以自己為中心,往前推四輩,往后推四輩,即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孫、曾孫、玄孫。[注]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曹建墩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66-168頁?!抖Y記·喪服小記》云:“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畢矣。”九族,上殺至高祖,下殺之玄孫,旁殺至母妻,《爾雅》云“于內宗曰族,于母妻則曰黨”。九族之說,取同姓為宜,[注]顧炎武《日知錄》對九族之說有精審辨析,見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0-64頁。不過,還有一種說法可以參考,就是“九”非實數(shù),特言其多而已,且今古文同姓、異姓的說法皆源于儒家喪服制,而喪服制遲至春秋末期才出現(xiàn),參嚴斯信:《尚書·堯典今繹》,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2-33頁。呂思勉先生則認為古文家九族的說法,是為“九世”而非九族,九族之說當以今文家為正,見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58-259頁。竊以為古文家對九族的訓釋,可能與東漢外戚干政的政治現(xiàn)狀有關,然尚須進一步辨析,這里暫且以古文家的訓釋為主。《堯典》對異姓的處理,包含于下文的“平章百姓”之中。鄭玄之所以注“俊德”為“賢才兼人者”,有其精細的考慮,“泛愛眾而親仁”,通過推舉九族中的賢人來親九族,意在團結九族的同時德化九族。

      百姓昭明,于人而言是昭明德性,于事而言是昭明職事,昭明是平章的結果??嗣骺〉?,以親九族,由修身而齊家。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由齊家而治國。百姓控制的范圍,相應于當時的中央文化區(qū),猶《春秋》所謂的諸夏。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由治國而平天下。百姓與萬邦的關系,包含著后來《春秋》所謂諸夏與夷狄的關系。協(xié),從劦從十,眾多的力往一個方向使,去除離心力而變成向心力,萬邦分布在諸夏周圍,以諸夏為中心,依附存在。

      “黎民于變時雍”,時雍之時,有極深涵義,與時代相關。《后漢書·魯恭傳》記:“夫王者之作,因時為法?!钗┕湃酥溃?,定律著令,冀承天心,順物性命,以致時雍?!币浴皶r雍”之時為時代,漢人本有此讀法。[注]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盛冬鈴、陳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3-14頁。時,古文作“旹”,從之日或說日之,以太陽的移動表示時間的變化推移。時雍之時,講的是民眾在當下的時代變化?!秷虻洹烽_篇的這段概述,開頭是帝堯稽古,結尾是黎民時雍,無異于說帝堯稽古最終達到的是黎民時雍,帝堯稽古的同時,想的是時代問題,周公朝讀書百篇同樣如此。《逸周書·小明武解》云:“觀之以今,稽之以古”,[注]也可以參考老子的說法:“執(zhí)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苯癖尽兜赖陆洝纷鳌皥?zhí)古之道”,帛書本作“執(zhí)今之道”,其間的精微差異,參潘雨廷:《論〈道德經〉的‘執(zhí)今之道’》,見潘雨廷:《易與佛教·易與老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59-165頁。此即稽古與時雍的關系,亦是我們現(xiàn)在讀古書(稽古)的關鍵??鬃诱f生乎今之世而反古之道,必災及自身,正是對稽古者的提醒,稽古的要害是要解決時代的問題,如果對時代沒有深刻認識,照搬古法,當然要出問題。任何時代都有時代問題,有人想從根本上解決時代問題,最終卻走向失敗。因為時代問題恰恰是人類社會根本問題在當下時代的反映,受當下時代的各種因素影響,所以表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因此,要解決時代問題,需要對時代的質量有正確的判斷,但這個判斷標準來自于對人類社會根本問題的深入認識。所謂稽古,就是去深入認識人類社會的根基,獲得判斷時代病的眼力,從而因時為法,以致時雍。

      猜你喜歡
      尚書
      紀曉嵐巧懟人
      節(jié)錄《尚書·君奭》小楷
      草堂(2022年7期)2022-10-22 02:00:20
      《尚書·無逸》政教思想的實踐與運用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8:26
      謙虛
      《尚書》中“迪”釋為“由”新探
      《尚書·顧命》“越玉五重陳寶”新解
      自大的馬謖
      民主
      尚書·禹貢
      寶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8
      “鐵嘴尚書”的口疾
      黑河市| 察雅县| 博白县| 怀宁县| 莲花县| 三河市| 郸城县| 大埔县| 灵川县| 虎林市| 沂源县| 浑源县| 南川市| 个旧市| 蒙自县| 伊春市| 夏邑县| 加查县| 理塘县| 称多县| 西安市| 沅陵县| 抚松县| 沂源县| 北票市| 安义县| 南华县| 吉水县| 色达县| 玉屏| 东方市| 昌宁县| 临邑县| 禹州市| 大邑县| 尚志市| 怀柔区| 郎溪县| 禄劝| 玛纳斯县| 黄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