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杰
(安徽省淮南市朝陽醫(yī)院檢驗科 232007)
?
·臨床研究·
2012~2015年耐碳青霉烯鮑曼不動桿菌臨床分布及耐藥性
李金杰
(安徽省淮南市朝陽醫(yī)院檢驗科 232007)
目的 探討院內感染致耐碳青霉烯鮑曼不動桿菌(CR-AB)的臨床分布和耐藥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該院住院患者CR-AB院內感染情況,采用紙片瓊脂擴散法對菌株進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 共檢出CR-AB 130株,主要分布在ICU病房,占57.7%(75/130)。痰液是CR-AB最主要的標本來源,占63.08%。CR-AB對多數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均達到50.00%以上,但對米諾環(huán)素(27.69%)、丁胺卡那霉素(25.38%)、妥布霉素(16.15%)耐藥率均低于30.00%,未發(fā)現耐多黏菌素的菌株。結論 CR-AB耐藥性較嚴重,應加強對重點科室的管理,合理選擇有效的抗菌藥物,防止CR-AB傳播。
院內感染; 碳青霉烯類; 鮑曼不動桿菌
院內感染是醫(yī)療衛(wèi)生界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院內感染不僅增加患者的病死風險,而且?guī)砭揞~醫(yī)療費用,加大患者的經濟負擔。據報道,美國平均每年約有2百萬人口發(fā)生院內感染,其中病死數達6~9萬人;我國院內感染的發(fā)病率可達6%~8%之多[1]。目前,隨著各種多重耐藥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鮑曼不動桿菌(CR-AB)、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PDRPA)、產超廣譜-內酰胺酶(ESBL)的革蘭陰性桿菌等的產生與廣泛傳播,以及臨床侵入性診療技術的普遍開展,院內感染的防控形勢越來越嚴峻。CR-AB是革蘭陰性菌引起院內感染最多見的多重耐藥致病菌,隨著檢出率的不斷增加及耐藥性的不斷上升,選擇合理治療的藥物難度越來越大[2]?,F探討院內感染CR-AB的臨床分布和耐藥性,為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治療措施的制訂、抗菌藥物的合理選用及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有效預防提供參考資料。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該院住院患者的各類標本,主要包括痰液、尿液、血液、膿液、膽汁、分泌物、引流物等。
1.2 菌株分離與鑒定 嚴格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進行細菌分離培養(yǎng)[3],初選菌株利用VITEK-2 compact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鑒定完成最終確認。院內感染的確認按照原衛(wèi)生部《院內感染診斷標準》。
1.3 藥物敏感試驗 采用K-B紙片擴散法進行試驗,結果嚴格按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委員會(2012) 的要求進行判斷[4]。藥敏紙片購自英國Oxoid公司。質控菌株為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和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使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菌株檢測率及分布情況 檢出CR-AB 130株,占鮑曼不動桿菌(403株)的32.30%,其中82株來源于痰液,占63.08%,創(chuàng)面和全血也是較為重要的來源。見表1。
表1 CR-AB標本檢出率及分布情況[n(%)]
2.2 CR-AB的臨床科室分布情況 CR-AB在ICU、神經外科及胸外科的檢出率為83.07%(108/130)。ICU是CR-AB最主要的分布科室,占57.7%(75/130)。見圖1。
圖1 CR-AB臨床科室分布情況
2.3 藥物敏感試驗結果 通過藥敏試驗發(fā)現,在19種抗菌藥物中,CR-AB對其中14種的耐藥率均達到50%以上。對美洛培南、亞胺培南、頭孢西丁、氨芐西林/舒巴坦4種藥物完全耐藥,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的耐藥率為90%~99%(93.08%),80%~90%有4種,低于30%有4種,分別是米諾環(huán)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多黏菌素。見表2。
表2 CR-AB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n=170)
續(xù)表2 CR-AB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n=170)
近些年來,伴隨著廣譜抗菌藥物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及各類侵入性醫(yī)療操作技術的普及,院內感染的發(fā)生風險大大增加,由多重耐藥菌引發(fā)的感染事件也呈不斷上升趨勢,使臨床抗感染治療面臨著較為嚴峻的考驗[5]。引起院內感染的致病菌中,CR-AB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對院內感染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該院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有32.30%為多重耐藥菌(即CR-AB),類似于我國其他地區(qū)的報道,多重耐藥菌的比例較高與臨床長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相關[6-7]。痰液標本是CR-AB檢測率較多的來源,與患者長期使用氣管插管、呼吸機等侵入性的診療操作有關,且這種細菌容易在呼吸道黏膜定植生長[8-9]。本組CR-AB臨床科室分布顯示,ICU、神經外科、胸外科是其感染高發(fā)的重點科室,可能與這類臨床科室的患者病情重,合并較多、較嚴重的基礎性疾病,機體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很差有關。燒傷患者體表皮膚存在大面積損傷,失去皮膚這個重要的保護屏障,容易誘發(fā)感染。臥床患者長期接受插管及呼吸機等侵入性診療、住院時間長、大量使用抗菌藥物等因素,發(fā)生CR-AB感染性院內感染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有研究報道,CR-AB對臨床多數抗菌藥物均有較嚴重的耐藥性,且普遍呈現多重耐藥,產B、D類-內酰胺酶、OMP丟失、PBP2改變和外排機制是其對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的根本原因[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CR-AB對除美洛培南、亞胺培南以外的多種抗菌藥物均呈高度耐藥性,所以CR-AB感染使臨床治療面臨困難選擇。本組未發(fā)現對多黏菌素耐藥的CR-AB。以往有報道提示使用多黏菌素治療感染獲得成功的病例,但臨床應用多黏菌素的經驗較少,且缺乏與其他抗菌藥物治療效果的比較,所以臨床擬采用多黏菌素治療CR-AB感染時,應持謹慎態(tài)度[12]。
綜上所述,多重耐藥菌株引發(fā)的感染給臨床帶來較大的選藥壓力,可選用的抗菌藥物越來越少,應積極探索有效防控多重耐藥菌所致的院內感染顯得非常重要。醫(yī)院應對多重耐藥菌進行長期規(guī)范、持續(xù)性的藥物敏感性監(jiān)測,徹底掌握各種致病菌的基本流行病學及其對各種常規(guī)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科學合理地指導臨床用藥。常規(guī)醫(yī)療活動中嚴格執(zhí)行多重耐藥防控規(guī)范,對關鍵感染科室做到重點管理,嚴格實施病房消毒隔離措施,最終做到有效控制多重耐藥菌的傳播。
[1]陳雪華.控制多耐藥細菌醫(yī)院內感染任重道遠[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2,25(4):318-320.
[2]Hwang S,Moon M,Kim S,et al.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ghrelin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prostate apoptosis response-4[J].Endocr J,2009,56(4):609-617.
[3]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4]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y-second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CLSI document M100-S22[S].Wayne: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2012.
[5]汪復,朱德妹,胡付品,等.2008年中國CHINET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09,9(5):321-329.
[6]林宇嵐,楊濱,陳守濤,等.2008~2012年福建省5 907株鮑曼不動桿菌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4,30(4):383-386.
[7]肖永紅,沈萍,魏澤慶,等.Mohnarin 2011年度全國細菌耐藥監(jiān)測[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2):4946-4952.
[8]楊自副,陸瓊慧,朱曉燕.某院2010年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結果[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9(22):2824-2826.
[9]虞洪斌.耐碳青霉烯鮑曼不動桿菌感染分布監(jiān)測與對策[J].浙江醫(yī)學,2013,22(9):801-802.
[10]徐一鳴,王蓓,蔣曉飛.2008~2012年鮑曼不動桿菌臨床感染分布及耐藥特征分析[J].檢驗醫(yī)學,2014,29(3):245-248.
[11]李國欽.耐碳青霉烯鮑曼不動桿菌研究進展[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8,7(2):140-143.
[12]Montero A,Ariza J,Corbella X,et al.Efficacy of colistin versus beta-lactams,aminoglycosides,and rifampin as monotherapy in a mouse model of pneumonia caused by multi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2,46(6):1946-1952.
10.3969/j.issn.1673-4130.2016.20.050
A
1673-4130(2016)20-2917-03
2016-02-20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