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嫦
近年來,與翻轉課堂相伴而生的微課研究在國內大熱,微課的開發(fā)技術門檻低,技術日趨成熟,微課資源日漸豐富,但對微課的應用模式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微課的應用可不必受囿于“翻轉課堂”,在傳統(tǒng)課堂上也可應用微課提高課堂效率。
一、在引入方面,借助“微課”引出“深度問題”
模式:觀看微課→提出新的問題,激發(fā)興趣。
教學六年級上冊“中國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老師寫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前,教師首先問學生:狼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樣的?同學們都認為狼是兇惡的、狡猾的、殘忍的。教師沒有發(fā)表意見,只是用4分鐘時間播放了同是沈石溪老師的作品《狼妻》微課。學生觀看后,不但了解狼的生活習性,而且從作品中那只知恩圖報、深明大義、負責任的母狼上,改變了以前對狼的定義,簡直對狼刮目相看。同時,不禁對動物界里的奧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趁機引出本文的學習內容:沈石溪老師筆下的動物都像人一樣有情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沈老師的另一部作品——《最后一頭戰(zhàn)象》。看看這是一頭怎樣的戰(zhàn)象,它經歷了什么?它又有著怎樣的精神?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靈性被激發(fā),便帶著新的問題進入到學習之中,學習之門就這樣開啟了。
二、課堂穿插使用微課來突破難點
模式:觀看微課→復述→練習檢測。
教學六年級上冊《詹天佑》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理解詹天佑根據(jù)不同地形設計的兩種鑿井法和“人字形”線路,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難點。只有將難點解決了,學生才會認識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才能從實質上理解本文的中心。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教師只是通過語言描述,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是弄不明白,特別是對“人字形”線路的理解。這時教師可以從課文內容的實際出發(fā),利用微課形式將“人字形”線路進行展示:先出現(xiàn)坡度特別大的地形圖像,伴隨著一陣汽笛長鳴,一列火車下山時前拉后推,上山時后拉前推駛向遠方。通過微課的展示,學生很直觀地認識了“人字形”線路,并體會到“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巧妙。接著,教師讓學生根據(jù)微課內容復述火車如何走“人字形”線路上坡的過程。最后,教師再讓學生用一些道具模擬火車上坡的情景或用筆畫出“人字形”線路的簡筆畫,那難點的突破自然就水到渠成的。
三、在課堂作業(yè)輔導方面,利用分層次的微課提示
應用模式:明確任務→自主選擇觀看適合自己的微課提示→完成課堂作業(yè)→總結解題規(guī)律。
在作業(yè)前,針對每一道題,提供約3個層次的微課講解,第一層給方向性的提示,供學習好的同學選用;第二層搭好回答問題的框架,供中等層次的學生選用;第三層詳細講解,供基礎差的學生模仿。這樣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從中獲得幫助,都有收獲,通過微課的介入實現(xiàn)分層輔導。
小學語文中、高年級句子的專項訓練有很多,如陳述句與反問句的轉換、直接引述句與轉述句的轉換、修改病句、仿寫句子等。特別在復習階段,教師會進行系列的復習,每講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微課就發(fā)揮出很好的作用。
四、學習線路圖指引下對微課資源進行重組,形成知識體系
模式:分解知識體系→設計學習線路圖→選取微課→根據(jù)學習線路圖播放微課→自主學習、討論→總結提升,重組知識體系。
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蝙蝠與雷達》一課時,教師先用微課展示蝙蝠高超的飛行本領,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連那么先進的飛機都是從蝙蝠的身上得到啟示,才解決了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飛行本領高超的蝙蝠究竟是靠什么來探路的呢?接著,教師讓小組自主、合作、探究討論完成呈現(xiàn)科學家三次試過程的表格,從而讓學生解科學家怎樣揭開蝙蝠飛行的秘密。學生匯報完畢,可以看出學生是基于語文文字上的理解。這時教師又用第二個微課展示科學家三次試驗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感知蝙蝠探路的秘密。然后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蝙蝠飛行的秘密,并模仿它,給飛機裝了雷達。那雷達與蝙蝠之間到底有什么聯(lián)系呢?這時教師允許每個學生都積極發(fā)言討論,并予以鼓勵,不管答案正確與否,都給予學生尊重。
責任編輯 邱 麗